三国时期,蜀汉在魏蜀吴这三个政权中力量最为弱小,也最先灭亡。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蜀汉仅以“一州之地”,与魏、吴两强分庭抗礼达半个世纪之久,其间甚至给魏、吴造成严重威胁。对于蜀汉兴亡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的分析,老王已撰述多篇文章进行论述,以下专门来谈谈人才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之争就是人才之争,人才得失,成败之匙。曹、孙、刘三位创始者都意识到谁能够招附和任用大批的文武人才,谁就会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中抢占先机。不可否认,蜀汉集团占地最小、起步又晚,且没有上一辈的资产作为根基,人才资源本来就不如魏、吴,这是造成其人才匮乏的客观因素。如果蜀汉能在有限的条件下,采取更积极完备的人才战略,努力发现并适当使用人才,或不致于最先倾覆。然而,千万不要被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给欺骗了,事实证明蜀汉在人才问题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归纳起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四宗罪:

一、排斥益州集团,选才范围狭小

《三国志·蜀书》中所载人物,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人,其中外来者占40人,土著仅19人。外来者约占三分之二,而荆州又占其二分之一。这可以反映出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决策层,在人才的选拔上,有排斥益州土著集团、偏重荆襄集团之嫌。

刘备自樊城撤退以来,“荆楚群士,从者如云”,他们是刘备政权最重要的支柱,而诸葛亮在与荆州集团的头面人物黄承彦之女联姻后,事实上已跻身荆州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顾茅庐”也是刘备通过诸葛亮来拉拢荆州集团,是以在刘备进据益州后,便出现“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的现象。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又通过任用吴懿并与其寡居的妹妹联姻等手段,来拉拢东州地主集团。这一集团是南阳、三辅等地的人随刘焉入川的,他们是刘焉父子的武力支柱。刘备拉拢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对付益州的土著集团。

对于益州集团,刘备、诸葛亮则采予以排斥和控制,如先后杀掉益州集团中颇有才气的广汉人彭羕、蜀郡人张裕。尤其是刘备杀后者的罪名,居然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只因张裕被认为未卜先知的高才就要杀掉他,这理由实在太过牵强。

当然,蜀汉也任用了一些益州人士,但并非重用,职务仅限于将军、郡守之流,不会让他们进入蜀汉政权决策层。益州人士杨洪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被提拔为蜀郡太守。不久,却又不放心,调之别任。后来杨洪立有战功,诸葛亮这才确信杨洪的忠心,让他官复原职。

由于集团间关系复杂、矛盾重重,使人才选择的范围很小,就为蜀汉政权的稳定留下了隐患。

二、用人疑虑太多,不能唯才是举

“三顾茅庐”为刘备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天下称道,是以世人有“蜀汉得人和”之说。然而,只要与曹操的用人一对比,就不难看出,刘备之用人常有疑虑,束手束脚,远远不及曹操“能用度外之人”,因而,也就不可能象曹魏政权那样实行“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吸附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零陵先贤传》记载:“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刘)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雍茂因参与劝谏刘备缓称王而被杀,冷了天下人的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截断了人才归向蜀汉的道路。

一方面,刘备作为外来势力,或多或少对益州集团采取了排挤政策,用人疑虑重重。另一方面,益州集团也认为刘备建立的政权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想方设法打入核心领导层,甚至要取而代之。但刘备并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试想,如果刘备入蜀后,尽力拢络住益州集团,那么养育过司马相如、扬雄、张纲等人才的巴山蜀水,也不会对刘备如些的吝啬。武侯祠对联中“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发人深省的名句,其实也可以借用到对四川人才的看法上来。

三、错用马谡魏延,造成重大失误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应当说是有一定才能的。但他缺少实战经验,当个参军出谋划策还可胜任,让他独当一面就会出乱子。因此刘备在临终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亮不听,结果造成街亭失守,断送了北伐的最好机会。

斩马谡,又是失策,“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弩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

再说魏延,勇猛过人,“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渔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怕他枭勇难制,不加重用,又因用兵太过谨慎,对魏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不予采用。

马谡、魏延均非全才,但如使他们各展所长,就不会出现失街亭、斩马谡,和魏延被自己人诛杀的悲剧。晋人习凿齿评价说“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四、人才培养不力,蜀汉后继乏力

诸葛亮对蜀汉忠诚勤勉无以复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广为世人传颂。但由于人才匮乏,诸葛亮对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样既让他自己心力交瘁,也无法让手下人得到锻炼,不利于对后备力量的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最拿得出手的例子是姜维。他在后期起用姜维,确实证明他有识人之明和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感。但诸葛亮似乎过分看重个人的作用,仅仅培养一个出色的接班人来代替他自己的角色就够了吗?这种领导思维使蜀汉的人才培养陷入死循环。更何况,姜维不仅在军事方面不如诸葛亮,在政治上也差得很远,如任由黄皓在宫中弄权却无为作为就是明证。

诸葛亮死前安排了蒋琬、费祎继任,这两个人物确实有其长处,但也有墨守成规、太过保守之弊。

蒋、费死后,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任事,姜维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黄皓得以窜弄权柄,使蜀汉陷入一片混乱。如果诸葛亮采取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那么蜀汉政权也至于后继无人,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