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一家特別的風投機構,聚焦於產業互聯網、企業服務和消費互聯網等領域,並投出了多個優秀項目。

他從戰略投資轉型VC後投出的第一家公司就實現了“命中”。短短不到四年的時間裏,他陪跑的這家企業得以高速發展,變成行業絕對龍頭,估值從最初的1億美金髮展到近百億美金。

他說,“在風口形成以後總是不難找到錦上添花的人,我更希望自己成爲風口到來前給創業者雪中送碳的人。”

他就是DCM新晉升的合夥人趙磊,在浮躁的市場環境下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對VC投資充滿熾熱激情。對他而言,將投資一直幹到退休都不爲過。

F40|DCM趙磊:冬天已經到了,但家中有糧,心裏不慌嘛

“小而精”的DCM:特立獨行的風投戰術

在風險投資裏,DCM家喻戶曉。這家曾經斬獲了包括58同城、唯品會、途牛旅遊網、51Talk等在內多家上市公司的風險投資機構,表現十分出衆。但DCM讓行業關注的不止這一點。

它迥異常規,在各家機構到處聚攏人員之時,DCM中國一直把投資團隊人數控制在不超過8人。提及這一點,DCM合夥人趙磊向投資界表示:“我們特別強調內部交流的效率。可能在早期項目的覆蓋範圍上會稍微喫虧一些,但決策速度和決策質量是我們追求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作爲合夥人,趙磊身上有着DCM特立獨行的氣質。加入DCM前,曾就職於騰訊投資、銀泰資本及華興資本,他一直聚焦於產業互聯網、企業服務和消費互聯網等領域。當風口更迭得越來越快,外界的聲音和變化層出不窮,他卻相當淡定。正如外界對DCM的評價一樣,“DCM好像不抓風口只投冷門。”

趙磊眼中對“風口”有另外的理解。在他看來,某個領域是否是當下熱門的風口,從來不是DCM去看某個方向或者投某個項目的理由。投資一定要回到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和常識上,之後再判斷這個方向是否值得投資。

當然我們也不是故意躲避風口,風口的項目就不去看,只是很多風口的項目我們評估下來估值過於超前,難以讓我們下手。我們也擔心過多的資本進入和不理性地競爭會讓創業者動作變形。所以從結果來看,我們投熱門風口的項目就比較偏少了。”趙磊解釋道。

第一個項目,就實現估值從1億美金到近百億美金

高命中率,是所有風險投資追求的目標。如何從衆多機會中選擇最具價值的項目,然後陪跑到底,對於風險機構來說,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有人形容風險投資是門遺憾的藝術。錯過項目與投錯項目,都充滿了悔恨。保持較高的命中率,則是一個成功投資人的評判標準與能力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入一個新機構後推動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就命中的,則更是難上加難。但趙磊做到了。

2015年,初到DCM的趙磊決定要拿下一個項目——貨車幫。實際上,這不是他短時間的想法,他早已用了1年多時間把整個傳統公路物流和“互聯網+物流”行業調研了一遍。而這個過程中,他跑了多個物流園區,親身體驗了傳統公路物流信息化的落後程度。現實裏物流的發展狀況給了他很大的衝擊:“很難想象在消費互聯網發達的當下,貨車司機還是主要通過去物流園信息部的小黑板上找貨,或者給很多黃牛打電話找貨。”

當時,2014年成立的貨車幫作爲一個公路物流互聯網信息平臺,能夠通過建立貨源信息網,爲平臺貨車提供綜合服務,同時也爲貨主提供貨車司機信息,提供車貨匹配服務。趙磊認定,這會是一個非常能夠滿足物流行業需求的好項目。

雖然是在DCM做的第一個項目,並且團隊其他同事對物流領域並不熟悉,但深入的行業研究讓趙磊非常有底氣。2015年趙磊帶領團隊參與了貨車幫的A輪投資,而後又連續參與了兩輪貨車幫後續的融資。

隨着貨車幫的不斷發展,公司早已從幾百人發展到幾千人,從單純車貨匹配發展到爲司機和貨主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從與行業對手進行各個維度的白熱化競爭到最後和運滿滿合併成滿幫集團變成行業絕對龍頭,估值從最初的1億美金到近百億美金……短短4年內,貨車幫實現高速發展,趙磊之前的很多假設都開始變爲現實。

“公司合併最關鍵的節點正好是去年夏天我兒子出生的時候,所以很多重要的電話會議我都是深夜在婦產醫院和月子會所昏暗的走廊和樓梯間打的電話。”談及去年該項目合併成滿幫集團的點點滴滴,趙磊心中感慨頗多。

投資中有運氣和經驗兩個成分,二者不可缺一,可以說都很重要。不過趙磊直言,如果想要持續的成功,敏銳的判斷、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續改進方法論和高質量人脈都是不可或缺的。從成功的項目上學到的東西和積累的資源往往會比失敗的項目更寶貴,前期的成功對於提高後續的成功率會產生一定的幫助。

所謂的高命中率,除了我們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比較挑剔外,我們也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我們的被投公司身上,不斷幫助他們提高成功的幾率。

特殊的市場環境,要做給創業者雪中送碳的人

某機構關停、第一期就是最後一期、資金斷崖式下跌、工資斷髮……各大消極字眼佔據新聞標題,赤裸裸地將“募資難、投資難、退出難”的三大難題擺在行業的面前。這是今年資本市場真實的現象,焦慮的氣息早已溢於言表。

隨着一級市場投資人逐漸冷靜,一些估值過高和經濟模型有問題的項目開始在融資上遇到挑戰。但是在趙磊看來,很多基本面紮實、商業模式清晰、行業領先位置明確的項目還是能夠持續地完成大規模融資。

DCM幾年前開始佈局產業互聯網和企業服務領域的時候,這兩個方向還比較冷清,對很多基金來說並不是熱門之選。然而,隨着其商業模式不斷清晰,價值逐漸凸顯,過去幾年逐漸出現一些早期機構涉足其中。“從今年開始以Tiger Global爲代表的中晚期基金和以阿里騰訊爲代表的產業資本也都在開始更多地關注這兩個方向,也跟我們好幾個項目上進行了合作。隨着一些頭部項目的示範效應,應該會有更多的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兩個領域。”特殊的市場環境、不同的領域,在趙磊眼中發展趨勢也各有不同。

不過,焦慮並不是不存在。DCM一直在打“有準備的仗”——提前儲備好糧草過冬,並且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家中有糧,心裏不慌嘛。”趙磊非常淡定,而且對他而言,當下資本市場變冷並不是一件壞事。

首先,對於沉下心來做事而不是主要靠講概念融資的公司來說,因爲競爭對手也很難融到錢,因此就不用擔心有人拿錢來擾亂市場、哄擡物價。這樣,就可以專心把產品打磨得更好,把運營效率提高。

其次,過去幾年創投市場發展太快,增加了許多新的機構和從業者,然而經過市場的洗禮,可能未來一兩年會有一些收縮和淘汰。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經歷過寒冬纔出現的,這也是檢驗公司成色的機會。

創投江湖風雲變幻,誰也不知道第二天的黎明是否會到來。創業者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持續地成長,不斷進化和升級。而作爲投資人的趙磊,則希望能做到雪中送炭:“在風口形成以後總是不難找到錦上添花的人,我更希望自己成爲風口到來前給創業者雪中送碳的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