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利這個鎮的鎮名,價值到底有多大?

“黃歇口鎮”的鎮名價值有多大

伍子胥故里坐落在伍場村,而伍場村屬黃歇口鎮管轄,這個鎮爲什麼叫黃歇口?據史料記載,黃歇曾經客居此地,後人爲了紀念他,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黃歇是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名君”之一的春申君(名黃歇),是與伍子胥同時代的一位重量級人物,官置楚國宰相,而全國以黃歇命名的古鎮僅此一家,它的價值毋庸置疑。

黃歇口鎮,天下黃歇第一鎮

黃歇口鎮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西北部,屬監利縣下轄行政鎮區。因楚國名臣春申君黃歇的故宅在這裏,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後來春申君出使國外,曾在此小河入湖口處留宿,所以,也叫黃歇口。

黃歇口鎮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6.1萬(2008年),耕地面積10萬畝,轄4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黃歇口鎮區位獨特,物產豐富,設施齊全,交通便利,商貿活躍,民風純樸。先後被評爲“中國重點鎮”“中國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鄉鎮投資環境300佳”“湘鄂邊陲明星鎮”“湖北省重點鎮”“湖北省百鎮千村重點鄉鎮”“湖北省五好鄉鎮黨委”等榮譽,並且榮獲過湖北省城鎮建設的最高榮譽“楚天杯”。

據鎮建辦主任劉金光介紹,黃歇博學多聞,能言善辯。在楚國日益衰弱遭到強秦攻擊之時出使秦國。他見楚懷王被秦誘騙,囚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剛即位,擔心秦一舉滅楚,於是寫了一封長信給秦昭王,極力陳述秦攻楚是不明智的行爲。信中說:“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終於說服秦昭王下令秦大將白起退兵。表現了他非凡的外交才能。

黃歇與楚太子作爲人質被困在秦國數年。然而他卻在秦國廣爲結交,並冒着生命危險,成功幫助太子逃脫虎口。當他推算太子已經回到故國後,黃歇主動將此事告訴了秦昭王,爲了救主他表現得鎮定自若,視死如歸。黃歇的行爲在秦國統治集團中引起了震動,有人主張立即將黃誅殺,有不少人卻對黃歇的勇氣和忠誠表示欽佩,他們認爲:“歇爲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經過一番辯論後,秦王最終決定將黃歇放回楚國,並設宴送行。

黃歇回到楚國後,被國人視爲英雄。三個月後,楚頃襄王病死,太子即位(孝烈王),以黃歇爲令尹。封賜淮北地十二縣,孝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 改封爲吳。黃歇注重水利建設,江南港浦由他主持開竣者甚多。著名的上海黃浦江也因他疏鑿而得名。他禮賢下士,與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爭相招攬天下名士,其門下有食客三千,其中不乏志士能人,他們爲振興楚國獻計獻策,成爲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黃歇曾派兵救趙攻秦,後來又滅掉魯國,在楚爲相二十多年,使楚國一度中興。孝烈王死後,黃歇於公元前 238年被奸人李園的死黨刺死。唐代詩人胡曾路過黃歇的故宅時,睹物思人,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烈士思酬國土恩,春申誰與吊幽魂,三千賓客總珠履,欲使何人殺李園。”對黃歇的不能善終表示嘆惋。黃歇死後,楚國的國勢每況愈下,不久即被強秦所滅。他的家鄉黃歇口現已成爲縣轄黃歇鎮,四湖總乾渠從市區穿過,景色秀麗,鄉風淳樸,是監利的一座新興古鎮。

“江夏黃”成爲江夏一景

因史書上記載,黃歇(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楚國江夏人。因此江夏借用“黃歇”是世界黃姓的始祖,大做姓氏文化,並將黃姓這張文化名片做得光芒萬丈,輻射四海。

據專家論證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記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是中國大姓“黃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部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

江夏黃氏源自上華夏古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爲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到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古黃國共存續了一千五百年整,其黃國國君延續繁衍約50代子民。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出生於武漢江夏區的黃緒珍,從記事起,就耳聞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尋根故事,因爲老人出生在江夏黃鶴莊的黃質老屋,距離黃氏始祖——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公黃歇墓兩公里之遙的地方。他目睹了一個又一個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黃姓人到江夏尋根問祖,並得到當地黃姓宗親的熱情接待。黃緒珍就有了對黃姓與江夏的歷史淵源進行考證的想法。他的想法終於變成了現實。2000年,江夏區委區政府組建了江夏黃氏宗親總會,黃緒珍出任祕書長,專門負責接待和外聯有關黃氏宗親的事務。

黃緒珍老人告訴記者,由於自己的測繪學背景,對於黃姓歷史考證也非常嚴格和精確。他說“天下黃姓出江夏”的“江夏”並不是指現在的江夏區,而是以現江夏區爲中心包括黃陂、新洲、黃安(今紅安)、黃岡、黃石、咸寧等在內的大片地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帶“黃”字的地名,都和黃姓有莫大的關聯。在江夏區黃鶴鄉黃質大山北側,有一處由“黃質老屋”“黃質上屋”“黃質下屋”“黃質書房”“黃質邊屋”五個小山村組成的村落羣,號稱“黃質五門”。由此向南散佈着五十多個黃姓“灣子”。

7月18日,記者在紙坊乘906公共汽車到鄭店,再從鄭店到黃鶴鄉就只能坐摩的或小麪包車,摩的15元,小麪包20元,路途要行駛10多分鐘。進入黃鶴鄉,記者又問了好幾個農民才找到了春申公黃歇墳墓的大門,門上寫有“聲振中華”四個大字,走進大門,黃歇的塑像就佇立在記者面前,與黃歇塑像相對而立的是左右成對排列着的石獅、石象、石馬、石人,接着是一個草冢,草冢前置有香桌,拜臺能夠容納20餘人同時祭祀。這裏是一片樹木環繞的山野僻靜之地。

據說有一次臺灣黃氏後裔前來祭拜,有略通風水之術者說此地左青龍、右白虎,又有梧桐,鳳凰可以築窩,是風水絕佳之地。儘管梧桐已經不在,卻有高大的杉樹整齊環繞。

黃緒珍老人介紹說:“秦始皇十九年,黃歇被奸人所害,遇刺身亡,傳說其門客朱英盜回屍首,葬於此地。但是由於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紛紛發現春申君墓,史書上也有不同的記載。因此這座墳墓,也有可能是歇公的衣冠冢,或者紀念冢。歷史總是衆說紛紜。”

黃緒珍老人還告訴記者,世界黃氏宗親總會1980年成立於臺北,總會的宗旨是:敦親睦族、宏揚孝道;加強血緣聯繫、促進宗人團結。聯繫世界黃氏宗親的主要方式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黃氏懇親大會,2004年,世界黃氏宗親會在深圳福田沙頭下沙村舉行的第八屆二次會員文化聯誼大會,是世界黃氏宗親總會成立以來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的盛會,武漢江夏黃氏宗親會名譽會長黃德元出席了會議並代表“江夏黃”發表了講話,令普天之下尋根問祖的“江夏堂”後人因有所依託而無比振奮。

武漢江夏區黃氏宗親總會自200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同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地的黃氏宗親展開聯絡和交流工作,並與世界40多個國家的黃氏宗親會取得了聯繫,他們無一例外的都用“江夏黃”“江夏堂”來命名。黃鶴鄉也因此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黃姓後人來尋祖問宗,有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臺灣的、印尼的、韓國的,絡繹不絕。

黃氏目前是人數排第七的華人姓氏。黃氏總會目前有400多名會員,加上九大宗團,會員人數約2000人。總會自成立龍獅團和婦女組後,開始吸引一些年輕人的加入,年輕人目前佔了總會員人數的20%。

2007年世黃懇親大會是在江夏召開的,10月6日—8日來自我國大陸16個省市及港澳臺和美國、新西蘭、韓國、印尼等近400多名黃氏華人華僑參加了盛會。

2008年世黃懇親大會是在新加坡召開的,12月5日,2000多人齊聚徐悲鴻當年住過的“江夏堂”,他們不是爲了尋訪藝術大師在南洋的足跡,而是爲了祭祖懇親。這2000多人,不管來自世界哪個角落,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姓黃。

2009年10月25日—26日,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第十屆第二次懇親大會在武漢市江夏區隆重舉行。來自美國、越南、柬埔寨、韓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9個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以及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18個省市的2000名黃氏華人華僑、社會知名人士和著名企業家回到相關祖地共襄盛舉。這次盛會的舉辦,激發了黃姓子孫慎終追遠、愛國愛鄉的情感,增強了海內外宗親組織間的團結和友誼,對弘揚黃氏理念、傳承宗教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有着深遠的意義。江夏區政府、區政協通過此次會議的舉辦,以“江夏黃”文化品牌爲紐帶,在搭建海內外經濟文化融合和交流發展平臺的同時,也加強了江夏同港澳臺及海外的廣泛聯繫,在帶動旅遊業的發展、擴大招商引資、增強華人華僑的故土情誼和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武漢市江夏區,古名叫江夏縣。自隋開皇九年(589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江夏縣名沿用一千四百餘年,且從漢朝起一直處於歷朝歷代古江夏郡之中心,堪稱江夏中的江夏。近幾年來,海內外尤其是海外華人華僑中的黃姓族人興起了一股來江夏尋根謁祖的熱潮。全區先後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港澳臺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近20個省市區100多個黃姓宗團近5000餘名宗親前來尋根祭祖。

“江夏黃”已經成爲江夏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絕無僅有的無形資產。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廣泛加強同海內外的聯絡聯誼,是該區搭建平臺、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渠道。

如何打好“黃歇”這張牌

打造“江夏黃”,江夏採取了以下五個舉措:

一是重建江夏黃氏大宗祠。區有關部門和黃氏宗親共同投資人民幣600多萬元,在風光秀麗的界子山重建了一座古色古香、氣勢宏偉的江夏黃氏大宗祠。該祠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採用鄂南與徽派民居相結合的建築風格,縱深三進,風火高牆。祠內重建突出黃姓獨特的歷史文化、突出黃姓先祖的光輝業績和“精忠報國、孝友傳家、儒學立身、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對黃姓4200多年的播遷和發展的歷史都有突出的展示。該宗祠2004年3月18日破土動工,2007年10月7日舉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慶典。來自海外、港澳臺及國內16個省市的400多名黃氏宗親在這裏共祭先祖,共敘宗情。

二是維修黃歇祖墓。對位於黃鶴鄉黃質大山西南面的黃歇祖墓按照宋代方形墓定製修整。神道兩旁恢復了石人、石馬、石象和石獅的拱衛,新增了一座身高2.2米,基座高1.8米的歇公石雕像。還新修了一座高6米、寬8.5米的石牌坊聳立於歇公墓的東側。同時對通往黃歇墓地的道路進行了硬化,使歇公墓地周圍的交通更加方便、祭祀的環境更加莊嚴肅穆。

三是拍攝大型史詩性歷史巨片《春申君》。區政府和江夏文化研究會,以及江夏黃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200多萬元,拍攝了大型史詩性歷史巨片《春申君》。該片作爲湖北省2009年重點文藝項目已經拍峻。通過拍攝這部影片,來宣傳黃氏先祖“盡忠報國,開拓進取”的精神。

四是將“天下黃姓江夏祭”申報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區政府支持區文化局將“江夏黃”文化品牌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經過兩年多的申報,“天下黃姓江夏祭”於2008年10月被武漢市政府批准爲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品牌。區裏還將支持該項目競選湖北省和國家級非遺名錄。

五是修建“江夏黃氏文化城”。爲了打造“世界黃氏文化重鎮”,區裏決定以和平農莊爲基礎,建設“江夏黃氏文化城”。以江夏永久性祭壇“江夏堂”爲中心,集文化、商貿、餐飲、會議、旅遊、娛樂爲一體,它是世界黃氏宗親活動的主要基地。其中將興建黃氏名人紀念館、江夏黃影視城、築造春申君君子府、修建歷代古建築街、歐美風情街和現代商業街等。

江夏雖然將“黃歇”資源做得令人稱讚,但遺憾的是,江夏的這一獨特的人文資源卻沒有被設計成一個獨特的景點,而只一個黃氏宗族祭祀之地。據這裏的村民講,只是逢年過節纔有人來祭祀一下,平時這裏都是冷冷清清的。

作爲以黃歇命名的“黃歇口鎮”,可以在借鑑江夏經驗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個性,將黃歇口鎮做成監利的一個重要景點。

黃歇口鎮,有三張歷史名片,第一張是“離湖”,相傳屈原在一篇詩中寫道:“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故鄉”指郢都江陵,“江夏”指古長江支流夏水,夏水流經離湖。故《離騷》系屈原遭流放時所作,而流放必先經離湖。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常來這裏吟《離騷》,吊屈原。“離湖讀騷”便成爲“監利八景”之一。以至今日監利尚有“離湖詩社”等文學社團延代相傳、植根騷壇。第二張名片是伍子胥的生長的地方——伍子胥故里,前篇文章已經講過。第三張名片是黃歇客居於此而得鎮名的典故。

這三張名片最重要的是“黃歇口鎮”,因爲屈原的吟《離騷》的離湖和伍子胥故里都在黃歇口鎮的管轄之內,鎮是這兩個景點的總管。如果把這三張名片做成旅遊景點,遊客首先接觸的是黃歇口鎮,鎮是旅遊景點的大門,鎮的形象直接影響遊客對景點的印象。因此,黃歇口鎮應該要有古鎮的風貌。記者在黃歇口鎮看到了剛建的一新街,據說,這條新街將會成爲這個鎮最繁華的地方。它的創建者是當地的一名企業家,他親自到蘇州考察過後確定的江南建築風格,目前這條街已接近完工。馬路兩邊是租給當地人做生意的門面,只是目前還沒有正式開業。

這條街不管是爲伍子胥而建,還是爲黃歇而建,其文化內涵都應該融入“黃歇”的元素。眼前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黃歇口鎮,實在是難以與黃歇這樣的風雲人物相匹配。至少要讓人們來到這裏,能看到黃歇的一些歷史資料和黃歇的一些歷史故事。可是,鎮裏連一個黃歇紀念館都沒有。

其實,黃歇口鎮可以仿照春秋時期的古建築來建鎮,花不了多少錢。因爲古代不發達的社會,房屋應該是簡陋的,只要設計的好,其成本不會很高。另外,在鎮門口應該有一個黃歇的塑像,讓人們來朝聖。還可以將黃歇的故事,用壁畫的形型展示在牆壁上,營造“黃歇文化”的氛圍。現在全國各地都在利用“黃歇”資源。

在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有春申君陵園。陵園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脈的賴山,南鄰瓦埠湖,距李郢孜鎮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徑87米,佔地總面積7000平方米。1979年10月,安徽省考古隊對該墓進行了考察,1992年謝區政府爲黃歇墓立了碑,2000年動工興建“春申君陵園”,同年正式對外開放。

上海,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先屬越後屬楚。楚考烈王封楚相黃歇爲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傳說黃歇命人疏通過境大江,這條江就被叫作黃浦江或春申江,這塊地方則被稱爲“申”,這就是上海簡稱“申”的來歷。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慶祝演出中,申城人民用一曲《告慰春申君》作爲開場曲來紀念春申君。

作爲從遠古走來的黃歇口鎮,更應該行動起來,打造黃歇文化,讓黃歇文化照亮黃歇口鎮,讓黃歇口鎮名揚天下。

來源:武漢都市圈導讀(dsqdd027)

作者:艾天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