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以上幾點,黃歇的身份就是楚國王室,羋姓後裔,他的身份是貴族。有幾個明顯的證據,可以表明,黃歇就是楚國王室後裔,而不是黃國後人。

戰國四大公子,春申君黃歇的身份撲朔迷離,直到今天尚無定論。一種觀點認爲,黃歇是春秋黃國貴族後裔,另一種觀點認爲,黃歇是楚懷王的庶子,楚頃襄王的弟弟。

黃國早在公元前648年,春秋時期就被楚國滅亡。黃國滅亡後,黃國公室後裔流散各地,鮮有記載。黃歇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14年,距離黃國滅國三百多年,中間的譜系是斷裂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黃歇是黃國公室後裔。

即便黃歇是黃國公室後裔,按照西周禮制,黃歇的身份也是士族,士族雖然沒有實際政治待遇,但身份依然屬於貴族。

黃歇早年出任楚國左徒。史料對左徒的職掌存在爭議,但一致公認,這是個高級別的官職,當年屈原就曾任左徒。

黃歇於公元前272年,陪王太子熊完(即楚考烈王)到秦國爲人質,度過了整整十年的客居生涯。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危,黃歇讓熊完化裝成車伕,逃歸楚國,順利即位。在範睢的勸諫下,秦昭襄王放棄了誅殺黃歇的決定,並讓他回楚國。

歸國後的黃歇,於第二年(前262年)被考烈王任命爲令尹(即宰相),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執政生涯。

黃歇執政期間,很得楚王信任,“雖名相國,實楚王也”。在黃歇主政期間,楚國於公元前257年聯合韓、魏救趙,打敗秦國,又於公元前256年,興兵滅魯,由此黃歇的威名震天下。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薨世,黃歇入宮途中,被李園刺殺於棘門。

按《史記》記載,黃歇被殺,是由於黃歇移花接木,將已經懷孕的李氏(李園妹妹)獻給楚考烈王,被李園滅口。其實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楚考烈王至少有四個兒子,不育說法不成立。

另外長子(楚幽王,李氏所生)出生在秦國,當時楚考烈王還在秦國爲人質。那時候誰都不能確認考烈王是否能即位,李園怎麼會把賭注押在如此不靠譜的事情上?

所以,史書對黃歇存在明顯污化的傾向,司馬遷在史料選取上不夠謹慎。不知道是司馬遷受流言影響,還是刻意污化黃歇,對其早年事蹟,及出身未作任何交代,導致後世出現爭議。有幾個明顯的證據,可以表明,黃歇就是楚國王室後裔,而不是黃國後人。

其一、韓非子明確說黃歇楚頃襄王之子

司馬遷雖然沒有明確交代黃歇身份,但是有四公子“皆王者親屬”的表述。這個“王”,不可能是指已經滅亡三百年的黃國,黃國那時候也不稱王。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於韓非子,戰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有一部著作叫《奸劫弒臣》,那裏面韓非明確說黃歇是楚懷王的庶子。

韓非子說的話可靠嗎?非常可靠,因爲黃歇去世的時候,韓非子四十二歲,二人是同一時代的人。不光如此,韓非子的老師荀子,還是黃歇的好友,倆人有諸多交集。

《戰國策》記載,公元前255年,黃歇曾經任命荀子爲蘭陵令,後來受阻於門客勸諫,終止了。荀子還曾經寫信給黃歇,告誡他位高權重,要謹慎行事。

老師的好友,又與自己生活在同一時期,韓非子不可能連黃歇的出身都搞不清。

其二、只有王室身份黃歇纔有可能執政

春秋戰國時期,包括周王室和各大諸侯國,都是宗法制社會。這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靠血緣關係,建立的等級社會關係,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宗室勢力與君權共享政權。

楚國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由景、昭、屈三氏執政的格局。這三大家族都是楚王室羋姓後裔,擁有強大的私族武裝,王權反而日趨衰弱。

楚國的這個局面,在各大諸侯國中同樣存在。比如齊國的國、高二氏,魯國的三桓等等。也就是說,那時候各國的國政,基本上是由王室幾大家族開圓桌會議決定,令尹、將軍一類的高官,都是由這幾大家族輪流坐莊。

這種結構下,別說不是王族後裔,哪怕血緣關係稍遠一點的王族後裔,都很難進入高層。所以,黃歇肯定是王室近支血脈,斷無可能是幾百年前的黃國後裔。

政治絕不是哪個個人可以一手遮天,背後必然離不開強大的勢力集團。黃國滅國三百年,勢力在哪裏?

其三、黃歇的姓氏及封地關係被人誤解

人們對黃歇身份的誤解,主要來自於他姓黃,準確說,他氏黃。我們今天把姓氏當成複合詞,認爲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實不是。古代,姓是根,氏是分支。

黃歇準確的稱呼應該叫,羋姓,黃氏,名歇。

有人可能要問,黃歇爲什麼氏黃?就是這個“黃”,才導致人們誤以爲他是黃國後裔。楚考烈王任命黃歇爲令尹的同時,將淮河以北的十二個縣,作爲封地,封給了黃歇。我們再看一下古黃國的地理位置,恰好就在淮河流域!

也就是說,黃歇的封地就在古黃國。按照古人的習俗,氏的起源通常有以下幾種:祖父的字號、自己的官職、祖傳的職業、封地或出生地等。很顯然,黃歇之所以被稱爲“黃歇”,是由於被封在古黃國,以封地爲氏,而不是他本來就姓黃。

綜合以上幾點,黃歇的身份就是楚國王室,羋姓後裔,他的身份是貴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