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骞头毛延寿”,是新疆值得玩味的汉语方言。在《水墨葡萄图》中,徐渭以草书笔法将藤条随意拖出,气脉连贯,一笔而成。

博藏 徐渭水墨葡萄图 周令 花鸟能够以物寓意,进而委婉传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怀,因此自古以来,花鸟画就是中国画的重要领域。明早期宫廷画师林良创写意花鸟画派之先格,到了明中期,吴门画派陈淳的写意花鸟画更是到了“疏斜历乱,淡墨敬豪”的境界。明晚期,徐渭以惊世才华超越了前人技艺。自成一家。这之后,大写意水墨花鸟图逐渐成为中国画史上可与泼墨山水画相抗衡的大流派。 《水墨葡萄图》是徐渭大写意水墨花鸟图的代表作,画幅虽历百年墨色稍退,但依然烟岚满纸,淋漓酣畅。图中所作为一株葡萄,葡萄藤主干从画幅上方斜曳而出,分两支直贯而下,左上角有题词落款,其略带倾斜的取势强化了葡萄的走势,看来狂放恣肆,酣畅洒脱。 徐渭以狂草入画的技法最为著名。在《水墨葡萄图》中,徐渭以草书笔法将藤条随意拖出,气脉连贯,一笔而成。其笔触激情奔越、随心所欲,把葡萄藤盘环连绵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天然。虽有前人尝试以书法入画,不过能到这般任乎性情、狂放自由的境界,徐渭是第一人。 舍形悦影,是徐渭绘画的另一种境界。徐渭不屑于细描临摹,《水墨葡萄图》中的葡萄与画叶都是泼墨涂抹、随意点擢,枝叶连成一片,不勾叶脉,果实也只是一串墨点,水与墨淋漓模糊,一片晶莹透亮,像背光投影下的物象,只有模糊的轮廓而无细节。这种“舍开乡悦影”的方式有很强的主体性,在徐渭看来,画物要得神韵,就不必依照原形,而是有自己的感悟创造。比起外形,徐渭更注重内心的本质。 徐渭曾说观古人画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殊不知后人观其画作也是如此。第一眼看到《水墨葡萄图》时,只觉此图画幅虽不大,气势却席卷天地,用笔狂放,于水墨流漓间自成一番洒脱境界。徐渭在画幅上方以老辣恣野的字体题了一首七绝,却完全改变了整幅图的意境。诗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一生坎坷,他天資聪颖,却多次参加科考不中,后又因发狂杀妻入狱。出狱后徐渭靠卖字画为生,生活极其潦倒直至孤独离世。徐渭以无人采摘的葡萄自喻,其命途多舛的一生于此画中也只掀起了残破一角罢了。 科举制抛弃了徐渭,于是这位不应时运的天才彻底走向了“反叛”。在绘画上。他以几近癫狂的笔触抒发情感,大刀阔斧、直抒胸臆,改变了传统文人画曲径通幽以寓情感的方式。这等狂放画风背后自有其哲学思想。徐渭后期推崇心学与禅学,心学主张:一切求诸自我,以心为核心。强调自我意识与张扬个性。而徐渭晚年画作中的癫狂肆意,更多则是出于对人生、苦难的领悟与超越,其放纵笔法间所显露的,是洞察世事后不为外物牵制的自由与禅意。 遗产 青田石雕 樵风 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制而成的中国传统工艺品。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具,这里历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石雕之乡”。青田石雕以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 青田石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根据出土文物可知,青田石雕早在六朝时就已经问世。浙江博物馆内藏有六朝时的青田石雕小猪四只,小石猪造型古朴粗犷,线条简练。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到了唐代,从龙泉双塔内发现了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这说明其时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清代,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民国初,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等国,并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青田石温润如玉。却有着比玉更丰富的色彩,更奇妙的花纹,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色彩都泼洒在青田石里,使其品类多达100余种,有灯光冻、兰花青田、封门青、黄金耀等等。青田石色雅、质润,软硬适中,是所有石料中最宜受刀之石。 一件青田石雕作品的形成。需要经过相石、打坯、修细、封蜡、抛光、润色等道道工序,其中的雕刻手法又有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等,可做到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令人叹为观止。青田石雕以青田石为主要原料,构思因材命题,打坯就势造型,雕琢依色取巧。封蜡力求薄匀,创作倾向守实而尚意,使一块块似璞如玉的石头上,游出了金鱼,飞出了仙鹤,结出了葡萄,长出了谷穗,不愧为“天下第一雕”。 青田石雕不仅成就了惟妙惟肖的艺术品,更是篆刻艺术殿堂里的“印石之祖”。明代中叶,大篆刻家文彭,偶以青田石做印材,替代金属、牙骨印材之用,有意无意间引发了一场篆刻用材的大革命。青田石结束了20个世纪的铜印时代,而代之以文士为主体,流派纷呈的石章时代。用青田石制印章,篆刻时走刀利落顺畅,印章久用不损边锋,印油不易渗入印体,故青田石成了历代篆刻家首选石料,被誉为“石中君子”。 青田石雕受世人青睐,不仅因为雕艺精湛,更因为它的载体青田石的名贵。一位诗人题诗赞青田封门冻石道:“阅尽封门亿万春。修成正果赛黄金。女娲遗石今犹在,玉洁冰清似佳人。”欣赏青田石雕如同欣赏一幅国画一般,入景于目,入情于心。经大师之手后,一块石头所呈现出的丰盈生命状态与灵动神韵,令人暗自惊叹。 建筑 美秀美术馆 记九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解读美秀美术馆:“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美秀美术馆是小山美秀子委托贝幸铭所建的私立美术馆,它坐落于日本著名的陶艺之乡——信乐町的桃谷之中,整体分三层,实用面积共9241平方米。它不仅远离都市,更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从远处眺望,美术馆的房顶与起伏的山脊相接,完美地融入群山的律动中,它隐蔽于山林,和自然保持着应有的和谐。这别出心裁的设计一方面应归功于日本的自然公园法:建筑最高处不超过13米。屋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因此,建筑大部分都要藏于地下。当贝聿铭初次来到桃谷时,就为这里绝美的境界所折服,由此他生出了设计美秀美术馆的初衷:他要创造一个与自然完美融合、避世隐遁的“桃花源”。 美术馆的所在地是一座高高的山脊,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坡,人要进入,就必须经过一个狭窄的山谷,攀登而上,可这样修路势必会破坏自然。这时,贝聿铭想到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初入桃源的场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于是他有了灵感,从山坡另一边开凿了一条隧道。又在山谷中造一座吊桥,由隧道和吊桥将人缓缓引入美术馆,营造出了一种浪漫的戏剧性效果。 从长长的隧道走出,美术馆豁然呈现于眼前。美术馆分为南馆与北馆,建筑外部皆采用玻璃与钢的现代几何构造,墨绿色的山峦与玻璃建筑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和谐的画卷。美术馆屋顶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贝聿铭对其进行了简化与抽象,用许多三角形的玻璃天窗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侧面,让人想起日本寺院的轮廓。这样的设计使人站在美术馆前,就立即生出一种庄严的朝圣之感。 走进正厅,室内明亮舒展的空间使人顿觉疏朗。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面展现景色的巨大落地窗,窗外绵延的山峦承托着的三棵赤松,像极了一幅宏大无比的山水屏风画作。身处馆内,几何构成的屋顶形态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稳定和简明的结构,阳光从玻璃屋顶延伸至石灰岩的壁面,柔和的光线与大面积的落地窗,让人仿若置身于自然,顿时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开放感。 在美术馆中,光线与材料的运用是设计的主题之一。美术馆的墙壁及地板都采用了由法国出产的Mangy dore石灰岩,这种石材可以酝酿出比大理石更为温和的气氛,自然地将银灰色的空间框架、木纹的天窗、室外的绿意等各种颜色调合。日光透过不反光的玻璃与原木质感的铝制遮阳板,柔和地照射在地板、墙面上,使空间流动起来,渲染出安静祥和的东方意境。 方言 骞头毛延寿 清心 “骞头毛延寿”,是新疆值得玩味的汉语方言。 新疆汉语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成果。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漢宣帝时,首次在西域设都护府,都护是西域屯田的负责人,设都护府后,官员们到西域上任,屯田士卒的组织也健全了,新疆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汉语人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去西域取经的僧人数以千计,这使得汉语在西域语言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唐代掀起了“胡风热”,汉族与少数民族热衷学习对方的文化,“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清朝统一新疆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各行各业劳动者奔赴新疆,形成第三次大规模移民。由此奠定了现今新疆汉语的现状。 由于与中原汉语一脉相承,新疆方言中也存在着古语词,大约有三百个,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恶水”(泔水)“被卧”(被子)“差池”(差、差劲)“业障”(可怜)等等。另外,当地老百姓的历史知识多由戏剧和说书得来,故很多俗语常以历史名人为典故,丰富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其中值得玩味的俗语有“骞头毛延寿”。 “骞头毛延寿”,意思是“爱管闲事,爱出风头的人”,也叫“骞头鬼”。比如:“这家伙是个骞头毛延寿,不该管的他也管”。 毛延寿的故事妇孺皆知,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毛延寿是汉元帝时代的宫廷画师,由于王昭君不交贿金,毛延寿故意丑化其画像,致使昭君未入选。后来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朝要求和亲,汉宫将“丑女”王昭君送出。在昭君即将出塞时,元帝才第一次看到昭君,发现她才貌双全,但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事后元帝追究此事,查出系毛延寿所为,毛延寿的性命也就难保了。

从毛延寿的故事看,并没有“爱管闲事,爱出风头”的含意,但因多事而自找倒霉的含意还是有的,后来在新疆转为现在的意思。“骞头毛延寿”中的“骞头”又作何理解呢?按词意分析,“骞”(qian),有高举、飞起之意,“骞骞”,意为“飞翔的样子,恣意放肆的样子”,所以“骞头”这个词大约也有点自鸣得意,爱出风头的含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