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的刚察变化从这里说起……

从帐篷到砖混大瓦房

刚察县是纯牧业县,全县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多年来,全县牧民群众以游牧为主,常年过着季节性的迁帐放牧生活,每个季节都在不同的牧场放牧,牧民群众常年居住在四处漏风、漏雨的帐篷。据《刚察县志》记载,40年前,刚察藏族传统的宅居方式是帐篷,帐篷主要由黑牛毛织成。

县城旧貌

       家住刚察县泉吉乡扎苏合村的学宝介绍说: “帐篷虽由牛毛织成,但保暖性不强,四处漏风、漏雨,夏季遇到雨天,就如现在流行的话所讲‘外面下大雨,帐篷内下小雨’,到了冬季,牧民群众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但也为了牧民便于随时的搬迁,帐篷是最好的选择。”

学宝说:“以前我们住的全是帐篷,而且帐篷也不像现在的活动帐篷那么好,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晚上我们穿着藏服睡觉,不然冷的不行,现在好了,党的政策好,家家都盖上了封闭大瓦房,季节迁帐也住上了现代新型的活动帐篷,很暖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胡耀邦总书记提出的“指导牧民群众过好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要求,刚察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合理编制城镇建设规划,以项目为抓手,突出城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先后通过争取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异地搬迁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藏城核心区建设等一系列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由40年前的牛毛帐篷变成现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封闭砖混大瓦房、高楼住宅小区,土路、土房的县城街道变成现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五横八纵宽敞大街,全县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住房量逐渐上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刚察县房屋结构变化情况

房屋结构逐渐优化

       据刚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闫根利介绍说: “我是土生土长的刚察人,也是刚察4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亲识见证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察县只有三条街道,一条是东西大街,另一条是南北大街,再就是沙柳河街道。当时街道还是土路,街道两侧都是以土木结构的平房,位于西大街的邮政小二楼是县城最高的楼房,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到处拴有牧民群众骑来的马,马的排泄物随处可见。”

       “到了1984年,县政府从西大街迁到东大街,四层的办公大楼由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栋楼也成为全县最高的楼房,后来,到了1990年,盖了一栋民贸大楼,到了1998年左右吧,县委、县政府提出‘平改楼’计划,把县城街道两侧的平房改造成了小二楼,县城整体面貌得到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县上共编制了4版城镇建设规划,分别是85版、95版、03版到后来的13版。1998年‘平改楼’计划实施后,到了03年,我们编制了03版规划,03版的规划形成后,我们县城的六纵五横的道路格局基本形成,根据规划,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财政投资,实施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此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1年,我们编制了措温波藏城近期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县委县政府投资了将近15个亿,首先是藏城核心区的建设,其次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镇的供水设施、排水设施、道路建设等等,截至目前,建设城镇污水管网36公里,给水管网18公里,配水管网32公里,同时,各乡镇也建立了垃圾处理厂,全县城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观。”

      “2013年,成立了县城镇管理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民间流行有一句话,叫‘满山不见草,风吹石头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大力实施绿化项目,城镇绿化工作成效显著,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到目前,我县城镇绿化面积达66万平方米。以前,在县政府院子和县中学院子里有几棵树,其它地方就没有树,这几年通过人工植树造林,现在我们街道两边都形成了绿色长廊。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冬天刮起风来,满天的黄土,什么也看不见,现在就看不见那样的情景了,这也说明,我县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大有改观。”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吕建设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编制了《刚察县措温波藏城建设规划》《刚察县沙柳河镇总体规划》《青海省刚察措温波藏城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刚察县县城总体规划》《刚察县各乡镇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城乡建设规划。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游牧民定居点、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党政军企共建、易地扶贫搬迁、藏城核心区、文化广场及县城居民住宅小区等一些城镇建设项目,因此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搬进了封闭大瓦房,县城居民住进了多层住宅小区,家家配上了新型家用电器,全县干部群众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县城新貌

牧民集中居住新区

村容村貌焕新颜

牧民集中居住新区

休闲广场

县城街景

休闲广场

旅游公园

县城新居

牧民新居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