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国的霸业源自于秦王嬴政的勇敢和坦荡,及时纠正了自己排斥客卿的错误,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竟然还蕴藏着,李斯当年的那一封套路满满的书信。说到这儿,咱们捋一捋李斯的套路哈,他此时的目的是为了给秦王指出错误,帮助他改正,这样自己才有机会留下来继续在秦国当客卿。

前一段时间啊,某知名网站发起一个讨论:“说一说你最讨厌领导的哪一点?”结果呢,有讨厌领导不涨工资的,有讨厌领导老是加班的,但是排名第一的是什么呢?是自个的领导死活不听劝,不认错,一条道儿走到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大丈夫就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可挽回,更不可改变,否则就不是男子汉。韩非子就曾经有一篇文章明确指出来,朝令夕改,后果很严重,会导致国家灭亡。其实在这儿有一个逻辑我们必须要理清,承认错误和朝令夕改是两回事儿。朝令夕改指的是领导在项目确立之初,就因为没有想清楚方向,而草率的做了决定。而承认错误本身没有啥贬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大丈夫能屈能伸,错了承认,改了,绝不是什么坏事儿!可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真到了职场,当你发现你的领导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你会劝你的领导承认错误么?

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站在领导或公司的层面去看待问题。他们担心由于自己直言不讳,反而遭到领导的嫉恨,给自己穿小鞋。所以不少人在职场更愿意做睁眼瞎——不去管领导的对错,只闷头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犯了错儿但又下不来台的领导,我们有什么办法帮领导认错呢?为什么说领导下不来台呢?其实领导这时候真的很矛盾:一面想改,因为不改,就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条;一面又怕改,怕下属厌烦自己朝令夕改,不得人心;当你的领导遇到这样的情况,您该怎么帮他做抉择呢?可究竟,我们怎么能够成为这么一位,在领导需要的时候,能站出来,用领导能接受的方式,劝说他回心转意的人呢?咱们还是去《资治通鉴》中找答案。说起特工大家都会想到美国大片儿里,戴墨镜,拿手枪的炫酷经典造型。其实,在咱们中国战国末期,也是一个流行潜伏谍战的时代。当时各国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经常给自己的邻国派个特工,挑个拨离个间什么的,都不在话下。这倒正常,当今全球,国家之间不也互派特工,窃取信息情报么。战国时期的韩国,与秦国临界,经常被强大的秦国欺负。韩国弱小,战场上打不过秦国,就想办法安插了一个叫郑国的特工去秦国搞破坏。这个破坏计划叫做“疲秦之计”。说白了就是通过浪费他秦国的财力物力,累死、拖死他秦国。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韩国派出去的这名间谍,不光没有搞垮秦国,反而帮了秦国两个天大的忙。哪两个忙呢?您先别急,容我给您慢慢说。韩王给秦王派去了一个特工,他的掩护身份是水利专家,这个人名字有点儿怪,叫郑国。这是个人名儿,不是国家名儿,估计就跟今儿叫郑大国差不多一个路数。郑国成功潜伏到秦国,说服建议秦王嬴政修建一条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关中田地。这条水渠是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韩王的如意算盘是,希望如狼似虎的秦国能大量耗费民力在国内搞基础建设,就无暇去四处侵略了,最好秦国老百姓再因为这事儿起点内乱什么的,这样韩国就能隔岸观火,过上安逸太平的日子了。于是从秦王政元年开始,特工郑国在秦国通过水利专家的身份掩护,表面上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事实上呢,还就真的兢兢业业的干了十几年,他一直在经营他的郑国渠,真没搞啥破坏。也可能是时间久了,对自己手上的这摊事儿产生了感情,竟然渐渐忘了自己最初来的目的。突然有一天,郑国被人识破了,有人把郑国渠是个大阴谋的真相告发给了秦王嬴政。嬴政一下子很受伤,毕竟跟着自己身边干了十几年的郑国,竟然被指认是敌国的特工,背叛了自己的信任。然而,还有一件更严重的事儿,让嬴政头疼不已。原来啊秦国的这些王宗室宫贵族,早就对年轻的秦王重用外来人才一直心存不满。这好理解,就跟今天好多老北京、老上海在网上纷纷叫嚷,外地人滚粗,一个道理。外地的人才来到大城市,势必会和本地人形成竞争,时间久了,本地土著肯定不愿意,这个道理大家都能理解。果不其然啊,这群秦国贵族,借着郑国特工这件案子,一齐向秦王发难,说这件事儿就足以证明,外来的客卿都不是好东西!十有八九都是间谍,必须统统赶出去,不然秦国的祖宗基业就要葬送在你这个不孝子孙手里了。秦王嬴政年纪轻,经验少,一时间哪儿扛得住这群叔叔大爷们一起挤兑自个儿。里外受气,一怒之下,嬴政牙一咬,颁布了一道裁员令,要把所有的外来人才驱逐出秦国。秦王的这道裁员令,算是把错误犯下了。很明显啊,仅仅因为郑国这一个人的问题,就去那面否定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这分明就是一个不理性的判断!秦王的这一错误,不禁让一位楚国籍的秦国员工倍感心寒。因为他不久前刚刚因为工作表现良好,给秦王设计了一套离间六国的外交策略,而被秦王奉为客卿,客卿是当时类似于高级顾问一样的职位。此时的他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啊。然而就在这个关头,他却因为自己的外地身份,被扣上个莫须有的“疑似间谍”的身份,要被灰溜溜地赶走了。想想怎么也不甘心。这个倒霉蛋是谁呢?他便是日后秦国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李斯在未来能当上丞相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才,靠的绝不是自己的背景。他出身贫寒,按今天的话说,其实李斯就是一个家在外地,考大学来到北上广,企图在大城市通过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这刚刚得到秦王的重视,就要被驱逐出境了。李斯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心。就好比外地年轻人在北京,毕了业四年半都熬过来了,眼看就有资格在北京买房了,却突然被公司辞退,没了社保和工资!这谁能受得了啊!人人又不是刘欢老师,哪儿那么多“重头再来”啊!此时的李斯一定很恨自己的老板嬴政:你要辞退我?你早说啊,如今借口说,外地没暂住证的员工统统开除,这不是拿人开涮嘛!如果您以为李斯在大秦公司的日子就这么着结束了,您就大错特错!李斯不仅没被辞退,他还在日后做了秦国丞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不是此时的秦王嬴政正在清理外地户口的员工么?其实,这所有的改变,全都来源于李斯的一封信。其实历史上的李斯除了工作积极以外,还是个文艺骚年。文采飞扬的李斯在接到裁员令的时候,憋了一肚子火,愤然写下了一篇《谏逐客书》,洋洋洒洒指出了自己老板秦王嬴政的错误。历史上我们只看到了这封出自未来的李大丞相的手笔,有多么文采飞扬,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特殊的荣耀地位,然而大家却忽略了。在赋这种文体兴盛的秦朝,一般人只注重气势磅礴,言辞工整之外,李斯竟然能难能可贵的写出一套科学的帮助领导改正错误的方法论来,您不信?那您听听,我是怎么看这篇《谏逐客书》的。李斯的这篇大作不简单,他为了帮嬴政及时改正错误,用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总结起来三个字儿:吓、怨、论。咱们先说这吓,李斯的《谏逐客令》一开篇,就搬出嬴政的老祖先,秦穆公的光辉历史,说秦穆公他老人家能够建立一番伟业,靠的就是重用客卿。这叫“吓”,李斯想劝他的领导,先搬出领导的领导的历史,或者前任领导的历史,先给你戴一顶“不按既定方针办”的大帽子!吓吓你!第二是怨,什么是怨?怨就是埋怨嘛,就是做怨妇状,冲你发牢骚。李斯的《谏逐客令》第二段,洋洋洒洒,谈古论今,400多个字,中心思想其实就仨字儿——发牢骚。只不过人家李斯是个文化人,不会真的像怨妇那样絮絮叨叨,而是用一种比兴的手法。说白了就是打比方,李斯说,秦国的贵族们啊,对待外地的金银珠宝,吃喝玩儿乐的东西就喜欢,而对待外地的人才就欺负,这太不公平,根本不讲理,我一定要抱怨!说到这儿,咱们捋一捋李斯的套路哈,他此时的目的是为了给秦王指出错误,帮助他改正,这样自己才有机会留下来继续在秦国当客卿。那么他的手段呢?不是当面进谏,也不是到处散布谣言,更不是撒泼打滚儿赖着不走,而是认认真真写一封书信。这信有三个特点,一是文采好,这一点很重要,你要文采不好满篇病句错别字,领导连看的机会都不会给你;这第二呢,就是真诚,语言要发自肺腑,要真诚。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套路。李斯给秦王写文章,一会儿吓,一会儿怨,秦王看这封信的时候,被李斯折腾的够呛,一定对他说的话印象深刻。“吓”是为了吸引秦王的注意力,先给他压力,这叫当头棒喝;“怨”是为了给秦王施压,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人民群众中间造成了多么不良的影响,大家的抱怨有多重。这第三,就是论。吓也吓了,怨也怨了,效果都做够了,总该认真讲讲道理了吧?“论”就是议论。李斯在《谏逐客令》的最后,终于站在了领导的一边,回归了主题,着眼于秦王“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角度立论,进一步明确了卿客强国这个主题。说白了就是最后告诉秦王一声,老板,你开除我你会后悔滴!秦王看到这篇文章,他除了被这位文艺骚年的才华打动了之外,更被他充满气势的议论和缜密的逻辑所打动,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下裁员令这件事情并不明智。然而此时秦王犹豫了,自己毕竟贵为秦王,乃是一国之君,能轻易认错么?自己反悔,不就等于我像天下证明我错了么?秦王的面子,此时似乎像一个沉甸甸的铸铁面具,扣在他的脸上。他不知道是该摘下还是继续带着。秦王不愿意承认错误,不愿意收回自己刚刚发出的指令。然而此时的秦王看了这篇文章,真的认错了。他居然撤销了逐客令,把李斯从半路上给堵了回来,还拜他为廷尉。而且同时还保住了那位已经被拆穿的特工,郑国的在京户口。郑国渠最终得以圆满竣工,关中地区从此沃野千里,李斯也留了下来,最终成为秦国丞相,辅佐秦王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统一大业。无论是痛快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是原谅有政治错误的人,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的,而秦王嬴政做到了。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那个精彩转折点,也就是李斯的那封《谏逐客书》,这封信可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话说回我们今天的职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领导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啊,这个时候的领导比在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孩子,他需要下属对他的支持。职场中面对这种情况,千万别忘了,帮领导承认错误绝对是个技术活。要想让领导采纳我们的建议,将这条偏航的大船能掉过头来,一定别忘了李斯在《谏逐客令》里用到的吓、怨、论的套路。说白了就是三步,吸引领导的注意,让领导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详细阐述改正错误的必要性。李斯很聪明,他选择用文字这种载体,去给领导说明情况。这是很有效的一种向领导提出自己看法的方法。你形成文字,在领导眼里,你的话至少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不假思索的乱否定;其次,拿文字给你的领导,你等于把主动权推给了你的领导,领导始终拥有话语权,谁也没抢他谁也没夺他,即便是最终做出改变,也是领导自己有魄力,有智慧。所以总结一下:帮助领导认错的最佳方法,就是给领一份详实的书面报告。详细说清你关于这件事情的分析和思考,文字中间一定要记住吓、怨、论的套路。让领导注意到你的话,进而明白你是经过深入思考,且替他着想,绝非狡辩或有意作对。历史上能够改正错误的帝王不少,但是能够在发现错误以后勇于纠正的,秦始皇是难得的例子。作为领导人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很难的,更难得的是自己的手下,能有一位替自己着想,在自己出错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的提醒自己,帮助纠正自己错误的一位下属。秦国的霸业源自于秦王嬴政的勇敢和坦荡,及时纠正了自己排斥客卿的错误,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竟然还蕴藏着,李斯当年的那一封套路满满的书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