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现在的土耳其,大部分读者印象中可能觉得其并没有什么骄人的战绩。确实,作为一个1923年才建立的现代国家,土耳其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但是在历史上,作为土耳其的上一个政权,奥斯曼土耳其却有过许多骄人的战绩,而一举击败50万英法联军的达达尼尔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功的将奥斯曼土耳其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同盟国和协约国深陷于堑壕战之中,双方陷入的长久的相互对峙中。在远程重炮和重机枪的屠戮下,双方都没有快速结束战争的能力,只是徒劳的消耗自己士兵的性命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协约国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集中重兵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直接给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施加压力,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能够放弃同盟国阵营而转投协约国阵营。这样协约国方面不仅能够多一个盟友,还能够和当时的沙俄建立一道陆上交通线,合围同盟国阵营。

为什么协约国会这么自信,认为只要给奥斯曼土耳其施加一点压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会彻底放弃同盟国阵营,然后转投协约国阵营?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从一开始就和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家没有深仇大恨,只是和当时的沙皇俄国有历史旧账。彼时的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样,都深陷于衰落的巨大阴影中。只要向奥斯曼土耳其承诺,在战争结束后给予其一定的利益,让奥斯曼土耳其选择协约国阵营并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要选择达达尼尔海峡登陆?
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达达尼尔海峡并不是一个适合进行大规模登陆的地方。小亚细亚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是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也是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因为容易聚集风力,加上有双向风,达达尼尔海峡不仅不利于大型舰只航行,也不适合大量兵力展开作战。

但是当时的沙皇俄国久未得到支援,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如果协约国方面不迅速开辟一块战场来支援沙皇俄国,沙皇俄国很可能率先转投向同盟国阵营,到时候战争的形势对协约国阵营就非常不利了。不得已之下,协约国方面只好选择达达尼尔海峡作为突破点。
而实际上,奥斯曼土耳其在此处的布防也不算强,只安装了100门岸防炮作为防御,其中有86门岸防炮不仅是老式火炮,还经常面临弹药不足的情况。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协约国要赢得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好像难度并不大。英法联军的行动
作为协约国一方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当时的英国决定和法国组建一支联合舰队,共同完成达达尼尔登陆战。
首先,英法联合舰队中的16艘战列舰和20艘驱逐舰会使用强大的舰炮火力,摧毁奥斯曼土耳其的100门岸防火炮和其他岸防阵地。随后,30艘扫雷艇将在联合舰队的火力掩护下,将达达尼尔海峡中布设的水雷清扫干净,最后,再由登陆部队进行登陆作战。同时,战列舰部队将直接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兵临君士坦丁堡之下,逼迫奥斯曼土耳其投降。

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总是比战前的规划来得更复杂一些,在1945年2月19号,英法联军正式开始了达达尼尔登陆战。虽然英法联军确实顺利上岸并控制住了部分岸上阵地。但是此时达达尼尔海峡天气突变,英法联合舰队无法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前往君士坦丁堡,夹击目的并没有实现。
从2月19日到3月8日,英法联军的进攻时断时续,此时战役的突然性已经消失,奥斯曼土耳其方面已经只到了英法联军的战役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土耳其不仅逐步夺回了部分要塞炮,甚至调来了机动更加灵活的野战火炮来阻击英法联合舰队。

此时的英法联合舰队等待援军的到来,以便强行登陆。但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奥斯曼土耳其和同盟国阵营也在紧急增援达达尼尔海峡,而在最后的几次战斗中,英法联合舰队还因为触雷,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战舰。
4月25日,英军、法军、澳新军团向加里波利半岛发动登陆战,打算拿下加里波利半岛上的土军阵地后,掩护英法联合舰队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最后继续兵临君士坦丁堡。协约国组建了7.8万人的进攻部队,却完全没有想到此时的加里波利半岛上,土军已经集结了8.5万人的兵力,并且由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国将军指挥。

此时,加里波利半岛完全成了堑壕战的翻版。协约国方面有战列舰的炮火支援,火力更猛。但是准备多时的土军拥有地形优势,死死将协约国部队压制在滩头阵地附近。协约国军队经过多日进攻,不但未能取得较大的战果,反而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此时,达达尼尔战役陷入了长期消耗,一方靠火力硬撑,另一方占据地形死死据守。双方都构建了极为坚固的堑壕阵地,无论是谁主动进攻,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双方前后各自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50万人的规模,消耗巨大。

战事一直被拖延,从5月初一直拖延到10月份,期间疾病和严苛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更多的伤亡。等到11月份,协约国方面首先顶不住,开始筹备撤退计划,打算从达达尼尔战役中脱身。
相比于进攻,协约国方面的撤退行动相当成功。所有的部队进行了严格的灯火管制,陆地部队的道路上甚至铺设上了沙袋,以避免发出太大的声音。撤退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英法联军全部撤离后,土军甚至还像往常一样向协约国阵地发射炮弹,完全没意识到英法联军已经全部撤离。

此次战役毫无疑问是奥斯曼土耳其获得了胜利,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在达达尼尔战役中,各自伤亡都在25万人左右。

虽然伤亡巨大,但是在击退50万英法联军之后,奥斯曼土耳其粉碎了协约国方面的打算,沙皇俄国只能够独自继续在东线战场上作战,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迎来了自己的最终失败。而奥斯曼土耳其也受到影响,凯末尔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为其成为现代土耳其的“国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