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朋友们查看星河讲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北宋徽钦二宗时期,金人在灭了辽国后,发现了宋朝军力的孱弱大肆南下,攻城掠地,兵锋两度直抵东京开封,并灭了北宋,掳走了徽钦二宗,皇室百官,堪称北宋的奇耻大辱,而北宋的灭亡,可以说从开封城被破前的太原之战,就能够看出北宋的灭亡是在所难免了,武不能战,文不能治,昏君各种秀操作,别说是正值强盛的金军,哪怕是已经衰败的辽人都可欺负北宋。
围绕着太原的战争,从北宋宣和七年延续到了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5年至1126年,期间宋徽宗禅位于宋钦宗,面对强敌,北宋的君主就表现出了气馁,这对宋军士气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而北宋时期的太原城,早已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座坚城,宋太宗时期摧毁了那座重镇,而后重新建立了一座太原城,而令人唏嘘的是,正是这座太原城,成为了北宋时期抵抗金人南下的最后脊梁。
金人在灭了辽国后,以北宋接纳辽国降将,声称北宋背盟南下侵宋,当然这都是借口,当时的金人哪怕弄一个喝凉水塞牙了的借口伐宋都可以,那个时代的国家之间,本来就只有利益。
可是尴尬的是,对于金人的南下,北宋有明白人,但是明白人不足以影响北宋朝堂的决策,当时的北宋还沉浸于收复燕云之地的表面胜利中,虽然是拿钱从金人手里买回来的,也无所谓。
当时宋将马扩就意识到金军的南下意图,多次劝谏镇守河东路的童贯,让他早做准备,按理说敌国的军事行动,嗅觉最灵敏的就应该是边防重镇,但是童贯怎么可能把这件事报上朝廷。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七年)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北宋朝堂可是将童贯视为大英雄啊,收复了燕云之地的第一功臣,宋徽宗直接给这位宠臣封王了,可是之前童贯可是率军伐辽失败了啊,还主导了用钱请金人帮着打燕云之地,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这样的人竟然封王了,对那些有心为北宋抛洒热血的将士是多么大的打击?
而且北宋朝廷还处于众人皆醉,无人愿意醒的阶段,那些朝官就真的没人意识到局势的危机吗?可是谁敢说出来吗?
《金史.宗翰传》宗翰发自河阴,遂降朔州,克代州,围太原府。
《金史.宗望传》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阇母副之,自燕山路伐宋。
所以在金军两路伐宋的时候,北宋根本就没有做相应的军事准备,宋徽宗还在被朝臣们忽悠着,简直就要成为千古一帝了,在内平定了叛乱,在外“夺”会了燕云之地,这是宋太祖宋太宗都没有完成的事情啊。
或许没有金人南下的话,宋徽宗都有心气去灭西夏了,这样的话他绝对可以成为北宋时期功绩无人可以的帝王了,但是幻想的越美好,破灭时就越残忍。
《宋史.宦者.童贯传》贯奔入都,钦宗已受禅,下诏亲征,以贯为东京留守,贯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
《宋史.种师中传》金人内侵,诏提秦凤兵入援,未至而敌退,乃以二万人守滑。
面对金人南下,主帅童贯直接弃城而逃,可以说这是对军队士气打击最大的,主帅亡命,将士则毫无战心,而且也必然使得前线各路将士失去统一指挥,等待北宋再任命主帅人选,那时战事早已不可逆转。
可就是这样的人,童贯逃回开封非但没有罪责,还拒不奉招,宋钦宗在他眼里算个啥啊,果断跟着真正的主子宋徽宗南巡避难,将国家带向危难的童贯竟然毫无责罚。
要不是童贯命人射杀了那些跪拜在宋徽宗南巡路上的将士,引起了公愤,他是可以保命的,童贯的经历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北宋的将士,打再大的胜仗都比不了讨皇帝的开心有用,打再大的败仗,只有人护着,想怎么着都行。
童贯的逃跑导致河东路的防守瞬间崩溃,金军大举围困太原,而且北宋缺乏响应的应对策略,并未提前调集最具战力的西军,也就是常年和西夏作战的部队,等到种师中率部回援的时候,金军第一次南下已经结束了。
反应迟钝的北宋已经被金人抓住机会了,按理说应该好好做准备了,可是接替宋徽宗的宋钦宗也是一个软蛋君主。
《宋史.钦宗本纪》灌奔还,金人济河,诏亲征。
刚继位的宋钦宗是做了表面功课的,曾下诏亲征,但是被大臣们劝阻了,其实这就是表面上敷衍一下了,要是宋钦宗真是一个有胆量和金人硬钢的皇帝,那最后的结局绝对不会是靖康之耻,有这魄力,北宋国祚也能延续一阵。
在宋钦宗在位时期,是和还是战,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当兵临开封城下的金人提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退兵条件的时候,宋钦宗是答应了的,还是李纲极力劝谏,“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才阻止了宋钦宗的,这话本该是皇帝说的啊,可是宋钦宗也一众朝臣都想着议和,暂时把金人打发走了就好,在这种前提下,驻守太原城的军民是苦苦等不到援军的,对于一个不想真的死战的北宋来说,能花钱买和平是何其的“快乐”。
但是金人第一次围攻开封,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宋钦宗选择了妥协,还是同意割让三镇,金人撤军,但是三镇的军民是不接受朝廷的诏书的,其中留守太原城的宋军反抗意愿最为强烈。
童贯难逃的时候,王禀临危受命,率部死守太原,前后共计二百五十多天,《宋史.钦宗本纪》金人陷太原,执安抚使张孝纯,副都总管王禀、通判方笈皆死之。可以说北宋不缺乏忠心为国的将士,可是一个进退失据,偏向议和政策的北宋,辜负了众多将士。
而在太原城还未被金人攻下之时,看到金人撤军,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强调河北三镇的重要性,那是守护北宋北大门的区域,所以面对太原还在坚守的局面,北宋有过两次针对性的救援计划,可惜都已失败告终。
其实金人已经给了北宋机会了,可是即便如此,占据兵力优势的北宋仍然没能解救太原之围。
《金史.银术可传》及宗翰还西京,太原未下,皆命银术可留兵围之。
金军大部队撤退,但是留下了银术可继续围困太原,按理说,围攻太原的金军已是疲惫之军,正是北宋派遣援军击败金军的时候,可是两次就算行动,北宋表现出了种种问题。
第一次由种师中统领率部驰援,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姚古张灏分别从长治和汾州(今山西汾阳)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的意思是三路大军在太原城下合围,但是这需要三路大军配合默契,且严格遵守军令,但是就事实而言,姚古张灏是做不到完全听从种师中军令的,同时北宋朝廷也是奇葩。就是改打的时候不敢打,一旦局势不那么危机了就极其愿意干扰前线将领指挥作战。
《宋史.种师中传》时粘罕避暑云中,留兵分就畜牧,觇者以为将遁,告诸朝。知枢密院许翰信之,数遣使督师中出战,且责以逗挠。
许翰误认为金人大举北撤了,这是救援太原的好时机,所以多次催促种师中出战,这是兵家大忌啊,既然选择了种师中为三路大军的主帅,那么什么时候打,该怎么打都应该有他来定,而不是一个在后方的人听了几句没有查证的消息就下决定。
种师中不得已贸然出击,结果得知宋军计划的金军再举南下驰援太原城外的金军,种师中所率的部队遭遇了敌军主力的围攻。
《宋史.种师中传》五月,抵寿阳之石坑,为金人所袭。五战三胜,回趋榆次,去太原百里,而古、灏失期不至,兵饥甚......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
这个时候本该出现在战场的姚古张灏却没有出现,因畏敌而不前,这使得种师中所部成为了孤军,种师中兵败身死,而姚古张灏所统帅的两路宋军也被金军一一击溃,一个假消息令宋军贸然出击,折损了一员战将。
这场战争简直就是北宋无数次对外战争的一个缩影,后方干预前线指挥加上各路宋军统辖不协调,屡屡被敌军一一击败,基本上拥有这两个因素,宋军败局已定,也就是在北宋初期对辽的战争不同。
那是因为北宋初期对辽战争中,宋军军魂犹在,将领忠勇,各路宋军将领都有不错的指挥水准,临战时大家可以相互商议出合理的退敌方略,但是到了北宋末,经历了百年,被打压的武将,大多失去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以及忠勇之心,又有几个像种师中这样的将领呢?
第二次救援太原的行动更加可耻,因为根本原因上,这次救援行动,只不过是北宋朝堂权力斗争的产物。
《宋史.李纲传》纲言:「臣书生,实不知兵。在围城中,不得已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为大帅,恐误国事。」因拜辞,不许。退而移疾,乞致仕,章十余上,不允。台谏言纲不可去朝廷,上以其为大臣游说,斥之。
种师中战败后,李纲被人推举成为统帅去救援太原,这有些太过离奇了,虽说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李纲有过不错的表现,但那也是守城战,守城和救援是有差别的,而且那时也是李纲面对时局的权宜之计。
而被任命为救援太原的统帅,这就为难人了啊,李纲也不是说不敢去,是真的指挥不了各路大军啊,他在军中又没有足够的威望,他想要辞官,宋钦宗都不准。
其实宋钦宗只是想把李纲调离朝廷而已,李纲远离朝堂,也就无法在影响北宋的决策了,更尴尬的是,李纲在前线并不能统领各路宋军。
《宋史.李纲传》宣抚司兵仅万二千人,庶事未集,纲乞展行期。御批以为迁延拒命......御批日促解太原之围,而诸将承受御画,事皆专达,宣抚司徒有节制之名。
李纲被变相驱离朝堂,到了前线更加悲剧,他只能调动直属于自己的部队,其他各路将领都受到宋钦宗的直接管辖统领,话说宋钦宗别的不行,干预前线将领作战的能力是和宋太宗有一拼。
所以说李纲徒有统帅之名,而宋钦宗还有催促其出战,结果就是各路宋军又毫无协调能力,各自为战,被金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可以说宋军不是去救援太原的,而是去送人头的。
《宋史.钦宗本纪》河东察访使张灏与金人战于文水,败绩......都统制张思正等夜袭金人于文水县,败之。己酉,复战,师溃,死者数万人,思正奔汾州。都统制折可求师溃于子夏山。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金人乘胜攻太原。
而随着太原城被攻破,金人可以放心大胆的继续南下攻打开封,早已失去人心,让将士们失去斗志的北宋朝廷,已然无力处理开封的危局,亡国之危面前,北宋空有可以结局危局的国力和军力,但是已经没有了处理危局的“大脑”。
太原之战可以说就是开封保卫战的预演,暴露出的是,大多数武将畏敌怯战,缺乏灵活的指挥能力,作战时又各自为战,缺乏协调,而北宋朝廷则屡屡使出昏招,没有处理乱局的能力,在面对金军大举南下的局势下,又有多少人明知危机却闭着眼选择了灭亡呢?
参考资料《宋史.徽宗本纪》《宋史.钦宗本纪》《宋史.李纲传》《宋史.种师中传》《宋史.宦者.童贯传》《金史.宗翰传》《金史.宗望传》《金史.银术可传》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