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之就是自己不行,或者自己不好,而这些都是非常打击一个人的自我的,是自我不愿意承认的,所以就会使劲的压抑,将其压抑到潜意识里。最终这样的人就会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因为他们关于人性的理解都是根据童年时期的经历,或者有限的人生经历想象出来的,他们没有在一个充盈的关系里去检验和丰富。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样的人独立,是好事,如果单从社会道德角度的来说,这可以界定为是所谓的好事。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好事”背后呈现的真相,往往并不那么美好。

一个一切都想着靠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也可能是他小时候伸出过很多次求助的双手,可是是向妈妈要陪伴,也可能是向爸爸求“抱抱”。

只不过,他都没有得偿所愿,并且在被别人拒绝之后,别人会告诉他你的需求是不合理的,这是不懂事的行为,那么他就知道了。

不要去随便麻烦别人,不要随意向别人发出请求,原因有二:1、会被拒绝,被拒绝是痛苦的;2、会被评判,你有这个需求,显得你不好,或者你不行。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他就逐渐变得只靠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了。

一心只靠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这样好吗?

从客观地现实层面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与他人协作,是完成自己工作的必要条件。其次从心理层面来说,如果我们总是不愿意麻烦别人,我们就会切断自己和别人的关联,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生活中,他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人交际。他告诉我,他不愿意麻烦别人,其实他是想让别人也不要来打扰他。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过怎么样的一个经历呢?

有太多的被拒绝体验,被压抑到了潜意识

他说,记得小时候看见班里的同学都有转笔刀,可以削铅笔,当时觉得那个东西特别好,回家之后,就想妈妈要,结果妈妈说,那也太不知足了,那都是“富人家”用的东西,咱们是穷人你怎么样都没有一点自知之明。

还有一次,学校里要开家长会,因为他考得不好,父亲怕没面子,就拒绝参加,并且告诉他自己没有脸去,和他一起丢人。结果学校老师在台上把他当作“典型”当众批评了好几分钟。

当时的场景和感受至今让他记忆犹深,可想而知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当众数落、批评,在心理上肯定会留下一个一道“深刻记忆”。

所以他下定决心,尽可能的靠自己做事情,一个人尽力做好,不麻烦别人,不给父母添麻烦。

其实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我们可以去想象,当你的父母、老师拒绝你的时候,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不被喜欢,是自己没有让他们满意。

总之就是自己不行,或者自己不好,而这些都是非常打击一个人的自我的,是自我不愿意承认的,所以就会使劲的压抑,将其压抑到潜意识里。

被压抑到潜意识里,表面上看似就消失了,实则不然,压抑到潜意识就更加难以捉摸了,它只会以其他形式对一个人造成更大的影响。

不愿意麻烦别人,潜意识里是怕被拒绝

正如我们刚才论述的,被拒绝会产生一些列后果,比如拒绝之后,自我就会受到打击,这样的体验肯定是痛苦的。

上面的案例中,那个来访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向父亲、母亲发出了若干需求的声音,可是绝大多数需求,被拒绝,并且拒绝的同时,父母都会告诉他,你的这个需求是十分不合理的,你有这样的需求,说明你是“不好的”,或者证明你是“不行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感受和经验,他长大之后,还会向别人轻易发出请求吗?当然不会了,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这往往会造成自己更大的痛苦。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的丰富,自我的丰富需要充盈的关系

可是一旦一个人选择凡事自己独自完成,就不会构建起丰富的关系来。只要我们不极端的思考和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哪些太懂事,独立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都不太好。

而哪些懂得依靠他人,让他人体现自己价值的人反而能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帮助别人,会使得自己体验到成就感的原因。

而那些自己可以一个人完成,从不让别人帮助的人。他们周围的人体验不到成就感,甚至对比之下,他们周围的人会体验到低价值感,于是别人就不会靠近这样的人,就会疏远这样的人。

最终这样的人就会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因为他们关于人性的理解都是根据童年时期的经历,或者有限的人生经历想象出来的,他们没有在一个充盈的关系里去检验和丰富。

于是他们的自我就会封闭在这样的想象中,越来越虚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