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药物进入市场,公司要克服重重障碍:首先,要进行各种初期测试来证明药物的安全性,然后还要证明有疗效,最后还要通过大量试验把这种药物和安慰剂或类似疗法作比较。举个例子,有些医药公司会隐藏一些对他们不利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表明他们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在疗效方面还不如安慰剂。

大家都知道,一种药在投放市场之前,都要经过大量的测试。药物试验有多可靠呢?大家应该都希望实验结果准确合理。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实在。     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药物试验太烧钱了,而且往往需要医药公司自己承担。为了让药物进入市场,公司要克服重重障碍:首先,要进行各种初期测试来证明药物的安全性,然后还要证明有疗效,最后还要通过大量试验把这种药物和安慰剂或类似疗法作比较。这么一趟下来,平均要花上将近5亿美元。     公共机构都出不起这个钱,所以90%的临床药物试验都是由医药公司来委托或者进行。因此,研究的内容、结果的解读和报道,很大程度上受公司的控制,有时会导致不公正的结果。其中一个就是报喜不报忧,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被报道得更多,不好的结论往往被掩盖,这种现象也叫“发表偏倚”。     举个例子,有些医药公司会隐藏一些对他们不利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表明他们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在疗效方面还不如安慰剂。甚至还有公司会重复发表某个试验得到的阳性结果,表面上看似乎不断验证了结论,也就显得更可信。比如,某个麻醉师就把一种止吐药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几乎相同的结果,只是措辞稍有调整,而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把戏无非是为了夸大药物的疗效。     就算药物最终成功进入市场,医药公司还是会继续掩盖各种用药风险或副作用。就拿我们刚才提到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来说,这类药物其实会导致性冷淡,但研究人员却没有把这点写进副作用里。所以,即使你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包装上的说明,也不能完全知道一种药可能会给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大家已经知道我们过去被伪科学骗得有多惨。既然如此,那怎么才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呢?接着往下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