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上所说,给时间做分割法,在峰值时间里专注的工作,而不是把任务分摊到全部时间里去费劲地工作。当时间过于零散,而且任务过多时,人们反而会因为分心而加强焦虑,导致更加无法专注地处理很多重要的任务,加剧了拖延症。

大家好,我是李筱懿。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行走在城市中总会看到一排排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彻夜不息。过去,大家崇尚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现在,勤奋成了职场标配。别人都在拼,所以我也得拼。但是拼什么呢?不见得每个人都有目标,那么就先从最容易做到的加班开始吧。于是下班时间变得遥遥无期,越迟越好。加班文化就这么形成了。

没有固定下班时间的职场人看上去努力又勤奋,但并没有比大多数人更加优秀。他们越忙越累,越累越焦虑,越焦虑越忙,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因此,这种勤奋又被称为劣质勤奋。它导致了两个最直观的结果,那就是收效甚微和精疲力。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样克服劣质勤奋。下面我将从目标、过程和整体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加强目标针对性,用以致学比学以致用更加重要。

我们都知道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你害怕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很多人每天都在看书,学英语,报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经常熬夜加班。这一切看上去非常符合现代职场人的忙碌形象。但是,往往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技能依旧不够用。于是就会再度陷入“我是不是读书学习太少了”这样一种自我怀疑当中,感觉备受打击。于是就会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加班,再报更多的培训机构对自己进行强度更大的一轮学习轰炸。其实,并不是你学得不够多,而是没有针对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学过的知识很难完全且长久地记住。对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他描述了人类大脑对待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学习之后遗忘就立刻开始了,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的,它的速度由快到慢。

假如你学习了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日常从事的却是技术类的工作,和管理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度,你就很难进行实操演练。如果你不练习,不加以实践,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丢掉。这就是只考虑到了学以致用,而并没有考虑到用以致学。

在职场上我们会不断地接到各种任务。纵向来看,工作就是处理并且完成一个又一个具体任务的过程。如果无法完成具体的目标,无法实践,我们储备的这些技能实际上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彼此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并用,但我们常常忽略后者的作用。用以致学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导向,进行目标精准的学习。通过一个时间段,集中有效地掌握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很快上手运用,形成由输入到输出,再到结果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老板刚刚给你升了职,让你带领一个五个人的团队,那么你就有了学习的目标,那就是如何管理团队。带着这样的具体任务再去攻读管理类的知识,在读读过程中就具备了一定的筛选性。理论能够迅速指导实践,同时实践的过程中也能清楚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目标精准这个品质在巴菲特身上体现到了极致,股神巴菲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和学习与股票投资相关的知识。他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如今87岁的巴菲特6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股票投资。正是因为一生勤奋,而且目标精准的学习,使他成为了股票投资领域最有知识和经验的人,收获了荣誉和财富。用以致学是基于具体的目标任务问题展开学习,它会使你的勤奋更加地精准有效。

第二,利用番茄工作法强化训练的过程,努力更要专注,而且要到位。20个世纪90年代有一项著名的实验,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来找到精英演奏家比演普通演奏者更加有效果的原因。

为此,三位心理学家专门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艺术大学对一批小提琴名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被分成精英演奏者和普通演奏者两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普通演奏者的工作时间是分散的,工作时间的总量和休闲时间的总量基本上很接近,而精英演奏者有两个很显著的工作峰值,分别是早晨和下午。工作之外,他们休息放松的时间反而比普通演奏者要多。由此可见,长时间的、分散的勤奋,很容易陷入无效劳动。而有节奏、有专注力的勤奋,则更容易出成果。艰苦工作,并不等同于艰苦地去工作。只有懂得把控时间和专注力的人,技能才会提升的更快。

众所周知,普京总统工作繁忙,基本上全年无休,但实际上,日理万机的普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很多的爱好。工作、休息、娱乐、锻炼,照样不耽误,他不仅爱看各种书籍,无论是小说、历史书、参考文献,还是经济杂志都有所涉猎。他还热爱运动,有时候练柔道,有时候去游泳,无论是普通的泳池还是大海他都能驾驭得了,无论是蝶泳还是蛙泳都难不倒他。除此之外,潜水、滑雪、划船都是他喜欢玩的。普京还是知名的动物爱好者和汽车发烧友,养了包括拉布拉多犬、小老虎、鳄鱼在内的很多奇怪怪的宠物。他的私家车库里还停放着很多自己收藏的老爷车。你看,这么多天马行空的爱好,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位事务繁忙的国家领导人。有一位叫做本朱达的记者为了研究普京,花了3年的时间,采访了内阁部长、顾问、私人助理、前任官员等等,并将这些访谈集结成书。在他的描述中,普京的一天非常仪式化,时间被分割成很多个15分钟的片段,行程提前几个月就已经规划完毕。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时间分割,以及保持高度的专业度,才能让普京在业余时间里发展这么多的爱好。

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1992年创立的番茄工作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分割法。选择一个正准备完成的任务,把番茄时间设定为25分钟,在这个番茄时间里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情。直到番茄时钟响起来,然后在纸上画一个叉,并休息一段时间。每四个番茄时段都休息一会,番茄工作法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综上所说,给时间做分割法,在峰值时间里专注的工作,而不是把任务分摊到全部时间里去费劲地工作。

第三,头脑带宽不够,却又想要太多,那就必须有舍才能有得。

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是否就代表你能力出众呢?对此,哈佛大学的专家提出了头脑带宽的概念。简单来说,头脑带宽就像是一条马路。如果你的马路只有三车道,而你却想让它同时通过七辆车,这就不现实了。头脑带宽决定了我们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心力。

每个人的头脑带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大Boss行程安排的非常满,却依然精神十足,泰然处之。我们也常常会说对于某件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其实就是带宽不够。一个忙碌过度的人手头会有很多紧急任务和截止时间,缺乏带宽去思考更长远的发展,认知和判断力就会全面下降。对此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穆莱纳桑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长期太忙或者太穷,会使人变傻。而《穷忙》这本书的作者,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也明确地指出来,失去自我时间控制的人会陷入真正的贫穷。因为它会引发更恐慌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人们自暴自弃。纳桑研究发现,导致任务完成不了的原因不是时间不够,而是人们处理问题的心力不够。当时间过于零散,而且任务过多时,人们反而会因为分心而加强焦虑,导致更加无法专注地处理很多重要的任务,加剧了拖延症。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多项任务的干扰,求助外界的帮助,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时的焦虑。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过一个故事,某家购物中心的管理人员一致认为和承租中心的各家商店的老板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极大地推动业务发展。但同时却发现他们只花了5%的时间用来维护这些关系,因为开会、写报告、打电话这类事务已经分散了他们90%以上的精力,让他们精疲力尽。后来,这个购物中心在整理完当务之急的事情后,转变了管理策略,把至少1/3的时间用在了改进、维护和各家商户的关系上。一年半左右,业绩果然提高了四倍多。所以,在头脑带宽不够的前提下,就需要做任务清理,挑出最重要的任务,减少干扰任务,有舍才能有得。

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怎样克服劣质勤奋,下面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加强目标针对性,用以致学比学以致用更重要。第二,利用番茄工作法强化训练的过程,精神专注,并且到位。第三,头脑带宽不够,却又想要太多,就需要有舍才有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给我留言。我是李筱懿,我们下个星期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