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关于中国的纪实著述颇丰,已翻译成中文的有《最后的帝国》和《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作者把我们带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

《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

[德]恩斯特·柯德士 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编辑推荐

一部珍贵的年代记忆

一本记录中国民生、社会百态的独特游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珍贵的年代记忆,一本独特的纪实报道游记。

作者把我们带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这本并不算厚重的旅行考察游记,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古老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现实。

从富有丰厚传统的传说和习俗中,从仍然有效通行的象征世界的朦胧昏暗中,从一个动荡不安的现实中,读者能认识到一个威严的、有影响力的老北京,看到这座永恒的城市生机勃勃的画面。这幅彩色画卷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华贵与贫穷并存、陌生形式的伟大与非同寻常的诱惑共生的极富魅力的世界。

作为一名德国人,作者从其独特的视觉和人际交往出发,描述了当时的北京人、北京景,不仅有风土人情的、人文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写实描述,还有针砭时弊的议论和作者独立的、不乏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介

恩斯特·柯德士(Ernst Cordes),德国记者,生于1908年,熟谙汉语。

父亲海里希·柯德士(Heinrich Cordes,1870—1927)为德国驻华外交官,曾任德华银行驻华代表。

作者关于中国的纪实著述颇丰,已翻译成中文的有《最后的帝国》和《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

目录

译者序 好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第一章 市井生活

前往北京

北京的“弗里德里希大街”

一位八旗王子的邀请

北京生平

在北京的皇帝龙座上

在幽禁皇帝的人工岛上

在北京最好的餐馆里

七月十五:中元节

第二章 四合院里

第三个庭院里的一只“夜莺”

吴太太上街购物

一名新娘的笑

在月光下饮茶

一位思念家乡、喝醉了的酒吧女郎

东安市场

参观“人间地狱”

“我把太太都赌进去了……”

第三章 皇城郊外

老阁下,大太监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个乡村郎中的诊断

洗温泉

万寿山、颐和园

宝石塔

银行家的山崖庄园

夜谈政治

第四章 别离北京

老年人展

北京的灰尘

一个体重超过一百公斤的乞丐

淤泥中窒息而死的黄包车夫

古老的核桃

北京的秋天

在鸡尾酒宴的派对上

在北京过中国年

别离北京

译者序

好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好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这是我读完《闲置的皇城》一书后的由衷感叹,何况这幅绘声绘色、生动可读的《清明上河图》还是由一位蓝眼睛、高鼻梁、金头发的“老外”描画出来的!

可不是吗?一如传世珍品《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手法,睿智的作者也采用中国画传统独到的“散点透视”技法,摄取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北京——北平(当时的北京被更名为“北平”)的城郭景致与人文风貌。

瞧瞧这精彩纷呈的画面:这里是恢宏壮观、金碧辉煌的皇家紫禁城,那里是青砖灰瓦、闹中取静的平民四合院;这里是人声鼎沸、百肆杂陈的传统庙会,那里是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的前门大街……在狭小的胡同巷里,晃悠着农历七月十五祭祖驱鬼的莲花灯火和街头小贩孤独寂寥的身影;在典雅秀丽的皇家公园里,耸立着珍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亭台楼榭和巍巍古塔;在云雾缭绕的山崖上,京城阔少在豪华的山庄别墅指点江山、纵论国事;在荒凉偏僻的乡村里,昔日位高权重、晚年穷困潦倒的清末大太监们在悲凉凄苦地诉说。老人展、“地狱秀”、中元 ……天桥把式、洞房花烛、新春欢庆……皇宫、城墙、寺庙、军营、农舍、餐馆、酒吧、商店……官吏、僧人、商贾、市民、欧洲游客、学生、车夫、郎中、警察、乞丐……觅食的牲猪、嚼草的灰驴、狂吠的恶狗……春天的花蕾、夏日的骄阳、金秋的落叶、严冬的雪花……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作者纵横驰骋、细致入微的笔触,可谓揽括了老北京的方方面面,画尽了皇城的气派和风流!

不仅如此,在“画面”的结构上,作者也做到了繁而不乱、长而不亢、大而不臃。首尾呼应、段落分明、思路明晰,随意识而流动的写实风格,更是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大到盖世 皇城的蔚为壮观,小到普通农妇的举手投足……既有具体形象的生动描述,也有情感宣泄的浪漫遐想,人与景、动与静、大与小、疏与密、聚与散等细节元素,都处理得灵动巧妙、有机得当,充分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谋篇布局的高度驾驭能力。

面对《闲置的皇城》描绘出的这样一幅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又怎不叫人叹为观止呢?!更何况画作《清明上河图》还只是一纸二维的平面视图,而置身于《闲置的皇城》,您听得见对话,看得到动静,一如生动的3D 影视,营造出的是一个更为美妙的三维立体欣赏空间!

我读过不少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社会写真的纪实著作,大都有泛泛而谈、隔靴搔痒之嫌,可读恩斯特·柯德士先生的大作,会使人产生一种颇中肯綮、淋漓酣畅的快感。老北京的历史、民俗、文化……他能随手拈来,且信笔由缰地评说、解读。夹叙夹议的文风,不仅道出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还饱含着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份了解和理解。

在对历史的陈述中,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将“北京生平”简单化、公式化,而是通过八旗王子的一番慷慨陈词,引导着读者的思绪游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事实的接受中感悟现实。一则明朝皇帝自尽情节的描述,更有野史不野、借古讽今的借鉴与隐喻之效果。

作者更擅长写民俗,在四合院里欢庆传统佳节,在农家院里领略婚嫁习俗,在“人间地狱”里接受道德说教,还有乡村郎中有关“狐狸精”附体的荒谬诊断,以及“童子尿抗御感冒”的诡秘医道……您再读《吴 太太上街购物》一篇,梳妆台前一丝不苟的打扮、黄包车上目不斜视的 冷艳、水果店里讨价还价的镇定,把一个讲究、孤傲、精明的北京女人 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而推崇北京文化更可以说是《闲置的皇城》一书的重中之重了。读读《北京的灰尘》吧:“北京的整个文化历史都沉淀在这尘埃沙粒之中……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不会对‘北京灰尘’产生偏见。这种灰尘其 实并不是什么脏东西,而是碾碎了的东方文化的一个最小载体……是经过了几千年艰难曲折的高度文化熏陶,经潮起潮落研磨而成的颗粒、灰尘、细粉。历史沉淀、隐藏在这尘粒之中……在我的眼中,它不是渺小的,而是巨大的、雄伟的,象征着宏伟壮观、被岁月摧毁了的古老皇宫和殿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有这种尘粒,只有在北京:精细的、粉尘式废墟!相比之下,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遗存都太过直接、粗 糙,其组成部分还都是一块块可见的石块。而在北京,则是这些精微细腻的尘粒……”这精彩绝伦的评说,这发自内心、不乏理性的由衷赞美 诗又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要放在今天,这别样的移情、痴迷的偏爱,怕会使长期受沙尘暴和雾霾侵扰的北京人忍俊不禁。但它确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底蕴才是北京皇城的根本魅力之所在。

《闲置的皇城》中还有很多值得读者留意的地方,诸如对肆意毁我圆明园的英法联军野蛮行径的鞭挞、北京人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痛恨,还有作者对北京下层劳动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等。

作为读者,我诧异,一个外国人竟能把北京城和北京人写得如此深情、真切!作为译者,我折服,恩斯特·柯德士先生如此熟谙中国人独到的、特有的心灵姿势和生命律动,真不愧是一位知我九州、懂我华夏的“中国通”。

据我所知,作者的父亲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众所周知,发生在1900年6 月20日北京东单牌楼的、德国公使克林德遇袭身亡事件,是直接引发震惊中外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导火索,而作者的父亲海里希·柯德士(Heinrich Cordes)作为克林德的贴身翻译官,当时就在被杀公使克林德身边,是现场目击者。在《闲置的皇城》一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他父亲亲历这一事件的日记节选,为今人廓清这层历史迷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从小在天津长大,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北方话,其母亲也有一半的中国血统。正是这非同寻常的家庭背景成就了他浓郁的中国情结,使他对中国人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的:“我觉得,我不应该是一个纯粹来这里消遣娱乐的旅游者,而应该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观察者……” 要感谢这位“不知疲倦的观察者”。是他,为我们见证北平、了解老北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北京,一个精心打造的、完美统一的艺术杰作,一座无与伦比的、风格独特的城池!一首气势磅礴的恢宏赞歌……”(书中语)北京是一本大书,要读懂它谈何容易。作为译者,我深感欣慰和幸运的是,能为解读北京、收藏北京提供一种思路,并有此机会,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外”谱就的这首“老北京颂歌”奉献给读者。

“中国历史的另类见证”(另类见证,即非中国人提供的见证也), 是我数年前在译著《中国飞行》出版时撰写的译者序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我以为,纵观汉唐以降中外交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我中华民族有一面之交的异邦人士何止万千,政治家、贸易商、传教士、旅游者,还有那些不齿于人类的侵略者,或长或短,或深或浅,或正或反,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该留下了多少“另类见证”,搜集起来该是一笔多大的精神财富!为此我特别呼吁:在政府的热心关照和民间团体的鼎力支持下成立“回眸历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丛书出版特别文化基金会,以凝聚海内外或政府或民间的各方力量,以搜尽天下中国历史之“另类见证”为己任,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留下这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在《闲置的皇城》出版之际,我不揣冒昧,旧话重提,希望读者有心,你我携手,共襄义举。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感谢张丽娉编辑以及为《闲置的皇城》出版做出努力的各位同仁,感谢一如既往理解我、支持我的家人和众多热心快肠的中德朋友。

王迎宪 2013年深秋完稿于德国鲁尔河畔美岑村寓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