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這樣,道光並不知道他已經使國家主權開始淪喪,他只知道,他簽訂的這些條約,避免了再與英國開戰,打仗就要花錢,所以,這些條約幫助國家節省銀子了,至於他個人榮辱,比如與夷婦並書,在爲國家省錢面前,又算得了什麼。所以,道光從嘉慶手中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上臺後不得不與他老爸一樣,吏治與節儉兩手抓,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其中一項就是停止地方向皇帝進獻貢品,一是爲了節儉,二也是爲了整頓官場風氣,自己率先不收禮,起個帶頭表率作用。

1828年2月15日,這一天是道光八年的正月初一,滿朝文武喫完年夜飯,按慣例在子時(23點——1點)就出門前往紫禁城太和殿,去參加在那裏舉行的新年朝賀。儀式在五更時分開始(3點——5點),文武百官按禮儀給皇帝拜年,並聆聽皇帝的新年訓話。按照以往的規矩,朝賀結束後,皇帝應在太和殿大宴羣臣的,只是道光皇帝上臺後,爲了節儉,就取消了羣臣的這項福利。
當然,如果你認爲道光躲起來喫山珍海味的獨食,那也是大錯特錯,根據清宮檔案,這天道光早膳(清宮只喫兩頓正餐,8、9點喫早膳,13、14點喫晚膳)總共只喫了四道菜,分別是:溜鴨腰、羊肉絲酸菜鍋子、鴨丁炒豆腐、雞蛋炒肉,另有主食一例:澆湯煮餑餑(餃子)。而在昨天的除夕,道光也只是喫了四菜一湯,分別是:海蔘溜脊髓、溜野雞丸子、羊肉燉菠菜、小炒肉,湯是鴨子白菜鍋子。以上就是道光皇帝除夕和正月初一的過年飯,估計那時一般的地主過年喫得都比他好。
如果你認爲道光只是在過年時作秀,那就更錯了,翻看清宮檔案,就會發現道光的膳食永遠是五品,要麼是四菜一主食,要麼是四菜一湯,食材也很單調,基本是以羊肉、鴨子、雞蛋爲主,過年時才捨得喫一口海蔘。而在道光在位近三十年時間裏,他的食譜中最常見的一道菜是:雞蛋炒肉。
所以,作爲皇帝,能幾十年如一日喫得這麼簡單,道光的簡樸還真不是裝的,只是這簡樸卻有些過分了,喫飯簡單不說,夏天時,道光連西瓜都捨不得喫;另一方面道光還不捨得做新衣服,縫縫補補的能穿就行。只是,這皇帝穿着滿身補丁的龍袍上朝,文武百官哪敢穿新衣服啊,於是,大家也都給自己的衣服打上補丁,一時間,京城的舊官服居然賣的比新官服還貴。
道光如此簡樸也是有苦衷的,從乾隆後期開始,大清王朝吏治敗壞、官場風氣一天不如一天,各項開支也越來越龐大,財政竟開始拙荊見肘起來。嘉慶繼位後,一方面整頓吏治,一方面提倡節儉,卻收效甚微,反而爲了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了2億兩白銀,財政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道光從嘉慶手中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上臺後不得不與他老爸一樣,吏治與節儉兩手抓,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其中一項就是停止地方向皇帝進獻貢品,一是爲了節儉,二也是爲了整頓官場風氣,自己率先不收禮,起個帶頭表率作用。
舉措一出臺,全國叫好,只是到了年節,地方官員又犯了嘀咕:皇帝這話當不當真?這貢品該不該送?爲了萬全起見,各地還是把貢品送到了紫禁城。道光開始堅決不收,結果官員們說這是日常用品,你不收內務府也要去買,不是還要花銀子嗎?道光想想也是,就收了貢品,之前的舉措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眼見整頓吏治沒有起色,道光就想全力在節儉上打開局面。不過他這節儉其實也並沒省多少錢,比如他的龍袍打一個補丁需要三千兩銀子,給龍袍打上幾個補丁,基本上一套新龍袍的錢也就出來了。再說食物,市場上幾文錢一個雞蛋,跑到道光嘴裏就變成了幾兩銀子一個,道光爲了節儉天天喫炒雞蛋,但賬面上卻真沒省多少銀子。
時間一久,道光也在犯嘀咕:朕過得都像叫花子一樣了,爲什麼國家還是缺銀子?也就在此時,他的目光逐漸放到了鴉片身上,黃爵滋上書力主禁菸,一大理由就是,鴉片都是進口的,鴉片貿易實則是“漏銀於外夷也”。其實,黃爵滋這話是對的,因爲鴉片貿易,中國變成了貿易逆差,每年確實有大量白銀從中國流向了英國。於是,爲了銀子,道光終於下定了禁菸的決心。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因爲林則徐禁菸成爲導火索,英國向大清宣戰,鴉片戰爭於1840年爆發。這仗一打就是兩年,雖說大清屢戰屢敗,但英國兵力有限,沒有進犯北京的打算,也不敢在陸上深入內地,只是進攻沿海、沿江的城市,完全就是海盜式作戰。但道光卻不想打了,理由也很簡單:打仗需要銀子啊。
浙江巡撫劉韻珂很乖巧的揣摩到了道光的心思,於是上書指出再打下去,就會有“十可慮”,第十條就是花費巨大:“糜響勞師,伊于胡底?”根據清宮檔案顯示,鴉片戰爭中大清的軍費開支是接近三千萬兩白銀,這確實是個不小的數目。
所以,劉韻珂的提議,於道光心有慼慼焉,與英國的和談也就此拉開。最終,大清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還割讓香港島。道光看到了條約後,憤恨的一晚上沒睡覺,倒不是割地賠款,而是條約居然把他和夷婦(維多利亞女王)並列,有失天朝的尊嚴,正如江蘇布政使李星沅所說的那樣,《南京條約》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夷婦與大皇帝並書”。
對於其他內容,道光倒沒什麼意見,雖然賠了2100萬,但相比3000萬的軍費,這筆錢花的值,畢竟仗也打不贏,只能及時止損。道光還令大清談判代表耆英,再與英國協商,對條約內容進一步補充,要讓條約一勞永逸的阻止英國人再開戰,只要做到這一點,那2100萬就真的值了。
於是耆英仔細研究了條約,考慮到英國經常對大清審訊英國人的案件結果不滿,爲了避免英國以此爲藉口開戰,耆英提出今後在大清犯罪的英國人由英國按照英國法律來審理,這就是領事裁判權。英國面對大清送上來的厚禮,當然笑納了,又趁機提出片面最惠國待遇,也得到了耆英的同意,畢竟不要成爲開戰的藉口,這些條款在隨後簽訂的清英《虎門條約》中得到了體現。而對於《虎門條約》,道光給耆英的批示是:所辦甚好。
就這樣,道光並不知道他已經使國家主權開始淪喪,他只知道,他簽訂的這些條約,避免了再與英國開戰,打仗就要花錢,所以,這些條約幫助國家節省銀子了,至於他個人榮辱,比如與夷婦並書,在爲國家省錢面前,又算得了什麼?道光不免有些得意,只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時代——中國近代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從道光的手中開啓了,而道光更不知道的是,大清在以後的日子裏,仗會越打越多,恥辱會越來越大,而花費銀子的數額更是他無法想象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