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道光皇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他在有清一朝十二位君主中,存在感還是比較弱的。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道光皇帝,沒有高祖康熙大帝“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才略,沒有曾祖雍正皇帝“黽勉苦辛,朝乾夕惕”的勤政,沒有祖父乾隆皇帝“享祚久長,十全武功”的洪福,也沒有父親嘉慶皇帝“和珅跌倒,嘉慶喫飽”的好運。這樣一位鮮有作爲君主,貌似很容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裏,但是道光皇帝卻憑藉一項特質成功突圍,決勝千里,這一特質就是:節儉。

諸葛亮說“儉以養德”。道光皇帝,深諳其道。道光皇帝全名愛新覺羅·旻寧,爲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即皇帝位,年號“道光”。生於繁榮奢華的乾隆盛世,又有着嫡長子(皇兄早夭)的貴重身份,盛年登基,人生前半程,可以說頗爲順遂。這樣一位皇帝,能夠厲行節儉,確實難得可貴,但是道光的節儉,卻讓人瞠目結舌。

製造輿論的“紅頭文件”

即位之初,道光朝確實存在財務危機,所以,道光皇帝開始琢磨,怎樣營造一個節儉的社會氛圍呢?於是乎,朝廷頒發了節儉型社會綱領性文件——《御製聲色貨利諭》,諭曰:第一,重義輕利,不蓄私財。要爲國家省,爲天下省,爲百姓省;第二,停止各省進貢;第三,不再增建宮殿樓閣。道光皇帝甚至引用《論語》之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來宣傳自己的節儉主張。意思是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我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我怎麼又會夠呢?沒錯,道光皇帝的實現國富民強的策略,就是一個字“省”,道光皇帝確實是一位言行如一的君主,並計劃用一生演繹着君無戲言的真諦。

養心莫若寡慾,最美不過一碗打滷麪

道光皇帝的日常膳食,一般是四道菜,素菜爲主,偶爾加餐一品湯。道光皇帝下令,太后、朕、皇后除外,諸宮非節慶不得喫肉,像元宵、中秋之類的節日只祭祖,不筵慶。這樣的飲食標準恐怕都趕不上中產百姓,以至宮人各個面有菜色,有苦難言。

孝靜成皇后四十歲生日之際,爲了褒獎皇后多年操持後宮的辛勞之功,道光皇帝破例爲其慶祝千秋節。正當朝野上下歡呼雀躍,準備大快朵頤之時,後宮嬪妃、滿朝文武發現,面前擺的只有一碗打滷麪,而且不論食量,只此一碗。道光皇帝察覺到了衆人的驚愕,場面一度十分尷尬,爲了挽回聖顏,勉強下令讓御膳房殺了兩頭豬。

一次道光皇帝聽說宮外燒餅兩文錢一個,這可比在御膳房生火省多了,就每天下午讓小太監外出買燒餅,怎奈,路遠,小太監緊趕慢趕,回來燒餅也涼了,皇帝不但不生氣,就一碗熱水,甘之如飴。喫完燒餅就不能再辦政務了,因爲天黑要點燈呀,燈油也是一筆開銷呀,於是,道光皇帝養成了早睡的好習慣。

一天,道光皇帝和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聊家常,皇帝問:“愛卿晨起喫的什麼飯呀?”曹振鏞答道:“臣喫了一碗米粥兩個雞蛋。”一頓早飯要喫兩個雞蛋?道光皇帝的臉色登時陰沉下來,曹振鏞戰戰兢兢,如芒刺在背。理政經驗多了之後,道光皇帝越來越認識到關心老百姓菜籃子的重要性,於是乎早朝又添加了一個重要的民生板塊:今日菜價。大家討論昨天什麼菜什麼價,哪裏的菜便宜,同樣的米怎麼能煮出更多的飯……道光皇帝每天聽着,大臣們爲白菜怎麼喫能提高國力爭吵,樂此不疲。

補丁皇帝,朕把節儉縫在了龍袍上

一天,道光皇帝又和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聊家常,這次曹振鏞學乖了,特意在褲子上縫了個大補丁。道光皇帝欣然道:“這樣甚好,衣物原不必多,朕一個月才換一次朝服。愛卿在宮外打個補丁要多少銀兩?”曹振鏞不敢說不知,胡亂答道:“臣打這個補丁是家人打的,若交給宮外繡工需三錢工費。”道光皇帝大驚失色,宮外打補丁三錢,朕在內務府卻要花五兩銀子。這筆錢大可省去,於是要求闔宮妃嬪習學針織。道光的妃子本就過得清苦,而且不能用化妝品,不能穿綾羅戴朱玉,如今又要學女紅,真真連個知府的妻妾都不如,以至於一次孝全成皇后,穿着一百年前某位皇后的朝服出席春耕祭天大典,看到自己的扮相居然還不如二品誥命後,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臥牀不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朝臣的衣服都打上了補丁,京城成衣店的舊衣成了緊俏資源,賣出了新衣數倍的價錢。朝堂之上,放眼望去不知是文武班列,還是丐幫聚會。

姑爺領進門,溫飽靠個人

道光皇帝規定,皇子、皇女出嫁花費不得超過兩千兩,規定額駙給皇家的聘禮只限於九隻羊,道光接見未成婚的額駙,沒說幾句就會端茶送客,這樣又省去了招待額駙的一頓飯。

實際上,道光皇帝苦苦維持的節儉型社會,表面風平浪靜,內裏早已波濤洶湧。官員們努力展現着自己的演技,但是誰都不願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官員腐敗,賄賂公行,世風日下,物價飛漲,社會矛盾非常突出。道光皇帝即位之初,也曾經下大力度整頓吏治,但是道光皇帝,猶豫怯懦,不敢採取大刀闊斧,釜底抽薪的政策,導致整治活動三個月就草草收場。束手無策的道光皇帝,繼續在自己“克勤克儉”的人生信條裏,反求諸己。

懵懂之間,國門洞開

俗話說“省着省着窟窿等着”。什麼事情這麼燒錢呢?莫過於戰爭,一件是回疆張格爾叛亂,曠日持久,花費巨帑。最重要的就是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衆所周知,道光二十年(1840年)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英國通過這場戰爭最終迫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低下高傲的頭顱,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屈辱鏡頭,就一次次在大清帝國的歷史上上演。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的畏畏縮縮,首鼠兩端,更是爲後世揶揄, 鴉片戰爭用了3000萬兩白銀,一時之間,道光皇帝,應顧不暇,捉襟見肘。爲了節省軍費慌忙暗示軍機大臣穆彰阿與英軍媾和,致使國門洞開,白銀更是無法控制的大量輸出。

誰動了朕的國庫?

正值道光皇帝焦頭爛額之際,國庫失盜案又浮出水面,朝政腐敗的遮羞布被徹底撕了下來。道光二十二年,國庫賬面結餘1218萬餘兩,實存白銀不足293萬兩。整整少了925萬兩。這個結果直如晴天霹靂。據查,國庫的銀子從嘉慶朝開始就不斷地被夾帶偷出,而持續四十年才被發現,其中有多少官員從中舞弊,從中牟利可想而知。

天子買官,自產自銷

國庫失竊案了結後,道光皇帝懲辦了很多官員、庫丁。但是國家沒錢了怎麼辦?於是道光皇帝授意臣子,大肆的賣官鬻爵,並將售官的銀兩當成了,大清的及時雨,而捐官的錢,一定要在百姓身上回本,此時,國家只能對更加嚴重的吏治腐敗問題,視而不見了。

萬年吉地,誰說朕大興土木?

如果說,道光皇帝畢其生如一日的節儉,也不全面,有一件事他可一點都沒省,那就是修陵。道光皇帝在爲自己設計慕陵時,爲了體現自己的節儉思想,特意簡化了清代帝陵應有的一些規制,沒有建清代帝陵常見的聖德神功碑樓華表、石像生、方成明樓等建築。這給人一種感覺,道光皇帝修陵很省銀子呀,可事實上,道光皇帝的陵寢,三建兩拆,花費鉅萬。僅最後投入使用的慕陵就花費帑銀243萬兩,而嘉慶昌陵花費不到200萬兩,以宏偉奢華著稱的乾隆裕陵也只花費了白銀203萬兩。

爲什麼慕陵看起來這麼精簡,卻這麼燒錢呢,問題就在這個“精”字上,道光皇帝對慕陵工程精益求精,不但主體木材都選用了父祖都未捨得用的,名貴的金絲楠木,而且多建了一座完全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石牌坊,整個陵墓的建造工藝可以說極其複雜。這座打着“一起從簡”旗號修造的慕陵,真可謂是低調的奢華。

整體來講,道光皇帝執政也不算一無是處,比如說,他在打通海運、整頓鹽政等方面,也有一定建樹。但是,人們還是不難從道光皇帝身上嗅到一種江河日下,大廈將傾的頹敗味道。且不說他的節儉是不是煞費苦心的作秀,但作爲執政者,他在細枝末節上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在軍國大事上表現出的的闇弱無能,就很難給後人留下明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禁菸問題上表現出的搖擺不定,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的畏葸不前,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表現出的苟且求安,都足以將他自己釘在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觀》

文:蘇巧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