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光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他在有清一朝十二位君主中,存在感还是比较弱的。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道光皇帝,没有高祖康熙大帝“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才略,没有曾祖雍正皇帝“黾勉苦辛,朝乾夕惕”的勤政,没有祖父乾隆皇帝“享祚久长,十全武功”的洪福,也没有父亲嘉庆皇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好运。这样一位鲜有作为君主,貌似很容易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道光皇帝却凭借一项特质成功突围,决胜千里,这一特质就是:节俭。

诸葛亮说“俭以养德”。道光皇帝,深谙其道。道光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旻宁,为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即皇帝位,年号“道光”。生于繁荣奢华的乾隆盛世,又有着嫡长子(皇兄早夭)的贵重身份,盛年登基,人生前半程,可以说颇为顺遂。这样一位皇帝,能够厉行节俭,确实难得可贵,但是道光的节俭,却让人瞠目结舌。

制造舆论的“红头文件”

即位之初,道光朝确实存在财务危机,所以,道光皇帝开始琢磨,怎样营造一个节俭的社会氛围呢?于是乎,朝廷颁发了节俭型社会纲领性文件——《御制声色货利谕》,谕曰: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第二,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道光皇帝甚至引用《论语》之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来宣传自己的节俭主张。意思是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我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我怎么又会够呢?没错,道光皇帝的实现国富民强的策略,就是一个字“省”,道光皇帝确实是一位言行如一的君主,并计划用一生演绎着君无戏言的真谛。

养心莫若寡欲,最美不过一碗打卤面

道光皇帝的日常膳食,一般是四道菜,素菜为主,偶尔加餐一品汤。道光皇帝下令,太后、朕、皇后除外,诸宫非节庆不得吃肉,像元宵、中秋之类的节日只祭祖,不筵庆。这样的饮食标准恐怕都赶不上中产百姓,以至宫人各个面有菜色,有苦难言。

孝静成皇后四十岁生日之际,为了褒奖皇后多年操持后宫的辛劳之功,道光皇帝破例为其庆祝千秋节。正当朝野上下欢呼雀跃,准备大快朵颐之时,后宫嫔妃、满朝文武发现,面前摆的只有一碗打卤面,而且不论食量,只此一碗。道光皇帝察觉到了众人的惊愕,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为了挽回圣颜,勉强下令让御膳房杀了两头猪。

一次道光皇帝听说宫外烧饼两文钱一个,这可比在御膳房生火省多了,就每天下午让小太监外出买烧饼,怎奈,路远,小太监紧赶慢赶,回来烧饼也凉了,皇帝不但不生气,就一碗热水,甘之如饴。吃完烧饼就不能再办政务了,因为天黑要点灯呀,灯油也是一笔开销呀,于是,道光皇帝养成了早睡的好习惯。

一天,道光皇帝和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聊家常,皇帝问:“爱卿晨起吃的什么饭呀?”曹振镛答道:“臣吃了一碗米粥两个鸡蛋。”一顿早饭要吃两个鸡蛋?道光皇帝的脸色登时阴沉下来,曹振镛战战兢兢,如芒刺在背。理政经验多了之后,道光皇帝越来越认识到关心老百姓菜篮子的重要性,于是乎早朝又添加了一个重要的民生板块:今日菜价。大家讨论昨天什么菜什么价,哪里的菜便宜,同样的米怎么能煮出更多的饭……道光皇帝每天听着,大臣们为白菜怎么吃能提高国力争吵,乐此不疲。

补丁皇帝,朕把节俭缝在了龙袍上

一天,道光皇帝又和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聊家常,这次曹振镛学乖了,特意在裤子上缝了个大补丁。道光皇帝欣然道:“这样甚好,衣物原不必多,朕一个月才换一次朝服。爱卿在宫外打个补丁要多少银两?”曹振镛不敢说不知,胡乱答道:“臣打这个补丁是家人打的,若交给宫外绣工需三钱工费。”道光皇帝大惊失色,宫外打补丁三钱,朕在内务府却要花五两银子。这笔钱大可省去,于是要求阖宫妃嫔习学针织。道光的妃子本就过得清苦,而且不能用化妆品,不能穿绫罗戴朱玉,如今又要学女红,真真连个知府的妻妾都不如,以至于一次孝全成皇后,穿着一百年前某位皇后的朝服出席春耕祭天大典,看到自己的扮相居然还不如二品诰命后,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从此卧床不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朝臣的衣服都打上了补丁,京城成衣店的旧衣成了紧俏资源,卖出了新衣数倍的价钱。朝堂之上,放眼望去不知是文武班列,还是丐帮聚会。

姑爷领进门,温饱靠个人

道光皇帝规定,皇子、皇女出嫁花费不得超过两千两,规定额驸给皇家的聘礼只限于九只羊,道光接见未成婚的额驸,没说几句就会端茶送客,这样又省去了招待额驸的一顿饭。

实际上,道光皇帝苦苦维持的节俭型社会,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早已波涛汹涌。官员们努力展现着自己的演技,但是谁都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官员腐败,贿赂公行,世风日下,物价飞涨,社会矛盾非常突出。道光皇帝即位之初,也曾经下大力度整顿吏治,但是道光皇帝,犹豫怯懦,不敢采取大刀阔斧,釜底抽薪的政策,导致整治活动三个月就草草收场。束手无策的道光皇帝,继续在自己“克勤克俭”的人生信条里,反求诸己。

懵懂之间,国门洞开

俗话说“省着省着窟窿等着”。什么事情这么烧钱呢?莫过于战争,一件是回疆张格尔叛乱,旷日持久,花费巨帑。最重要的就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众所周知,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英国通过这场战争最终迫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低下高傲的头颅,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屈辱镜头,就一次次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上演。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的畏畏缩缩,首鼠两端,更是为后世揶揄, 鸦片战争用了3000万两白银,一时之间,道光皇帝,应顾不暇,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军费慌忙暗示军机大臣穆彰阿与英军媾和,致使国门洞开,白银更是无法控制的大量输出。

谁动了朕的国库?

正值道光皇帝焦头烂额之际,国库失盗案又浮出水面,朝政腐败的遮羞布被彻底撕了下来。道光二十二年,国库账面结余1218万余两,实存白银不足293万两。整整少了925万两。这个结果直如晴天霹雳。据查,国库的银子从嘉庆朝开始就不断地被夹带偷出,而持续四十年才被发现,其中有多少官员从中舞弊,从中牟利可想而知。

天子买官,自产自销

国库失窃案了结后,道光皇帝惩办了很多官员、库丁。但是国家没钱了怎么办?于是道光皇帝授意臣子,大肆的卖官鬻爵,并将售官的银两当成了,大清的及时雨,而捐官的钱,一定要在百姓身上回本,此时,国家只能对更加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视而不见了。

万年吉地,谁说朕大兴土木?

如果说,道光皇帝毕其生如一日的节俭,也不全面,有一件事他可一点都没省,那就是修陵。道光皇帝在为自己设计慕陵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节俭思想,特意简化了清代帝陵应有的一些规制,没有建清代帝陵常见的圣德神功碑楼华表、石像生、方成明楼等建筑。这给人一种感觉,道光皇帝修陵很省银子呀,可事实上,道光皇帝的陵寝,三建两拆,花费巨万。仅最后投入使用的慕陵就花费帑银243万两,而嘉庆昌陵花费不到200万两,以宏伟奢华著称的乾隆裕陵也只花费了白银203万两。

为什么慕陵看起来这么精简,却这么烧钱呢,问题就在这个“精”字上,道光皇帝对慕陵工程精益求精,不但主体木材都选用了父祖都未舍得用的,名贵的金丝楠木,而且多建了一座完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牌坊,整个陵墓的建造工艺可以说极其复杂。这座打着“一起从简”旗号修造的慕陵,真可谓是低调的奢华。

整体来讲,道光皇帝执政也不算一无是处,比如说,他在打通海运、整顿盐政等方面,也有一定建树。但是,人们还是不难从道光皇帝身上嗅到一种江河日下,大厦将倾的颓败味道。且不说他的节俭是不是煞费苦心的作秀,但作为执政者,他在细枝末节上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在军国大事上表现出的的暗弱无能,就很难给后人留下明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禁烟问题上表现出的摇摆不定,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的畏葸不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表现出的苟且求安,都足以将他自己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观》

文:苏巧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