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京報記者聯繫到朔城區文物局,副局長赫志剛介紹稱,確實發現了215座古墓,年代橫跨戰國、兩漢、北魏、遼金等時代,目前出土文物主要爲陶器。赫志剛介紹說,這裏原本是一片林地,被選爲當地殯儀館的項目用地,在開工前探測地質情況時,發現該地區地下存在豐富的文化遺存,隨後,朔州市文物工作站、朔州市文物鑽探隊對該林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鑽探工作,發現戰國、兩漢、北魏、遼金等時代的215座古代墓葬,時間橫跨1500餘年。

原標題:山西朔州後寨村發現215座古墓 時間橫跨千餘年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近日,網上有消息稱,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窖子鄉後寨村西側發掘大片古墓。新京報記者聯繫到朔城區文物局,副局長赫志剛介紹稱,確實發現了215座古墓,年代橫跨戰國、兩漢、北魏、遼金等時代,目前出土文物主要爲陶器。

據瞭解,古墓羣佔地面積約爲125畝,位於朔城區南部,後寨村和黃兒莊村之間。赫志剛介紹說,這裏原本是一片林地,被選爲當地殯儀館的項目用地,在開工前探測地質情況時,發現該地區地下存在豐富的文化遺存,隨後,朔州市文物工作站、朔州市文物鑽探隊對該林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鑽探工作,發現戰國、兩漢、北魏、遼金等時代的215座古代墓葬,時間橫跨1500餘年。

今年10月,經過前期的論證準備,並經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覆同意,省考古研究所進駐現場開始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已發掘清理墓葬12座。

朔州市位於山西省西北部,著名作家丁玲筆下的桑乾河發源於此,這裏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這裏爲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了趙國的版圖。公元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幾千年來,朔州地區經歷政治更迭,不同民族輪番當政,還有農耕與遊牧文化的碰撞。

本次發掘的古墓羣密集大、時間跨度長,赫志剛表示,“應該與戰國時期之新城、兩漢時期之樓煩縣、北齊時期朔州之遷治有直接的關係。”據他介紹,過去數十年考古情況來看,朔城區西部地區的墓葬主要分佈在馬邑墓羣之倉房坪墓羣、照十八莊墓羣、廈閣墓羣以及西南部之梵王寺等墓羣,而在該地區發現如此密集之墓葬較爲罕見。赫志剛認爲,本次發掘的古墓羣,將對當地歷史文化、古代民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參考。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據瞭解,目前山西省共有國保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古遺址46處,古墓葬20處,古建築421處,石窟寺及石刻15處,近現代及紀念性建築28處,其他1處。本次發掘的古墓羣或許將爲山西省繼續提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目前,朔州市當地天氣寒冷,發掘清理進展相對緩慢,新京報鄉村頻道將持續關注古墓挖掘進展。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