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8日晚9時,在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下,第一作者Liu Xiang表示,在Bik提出的三點疑問中,確實有一處爲圖片錯用,“因爲(兩張原始圖片)看上去太像了,所以錯誤地插入圖片,導致了這個問題。11月13日以來,美國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在國際匿名科研評審網站Pubpeer上發表文章,質疑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僞造圖形、圖片。

原標題: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對於論文作者的回應,Bik表示理解。她說實驗圖片很多,實驗人員不小心用錯可以理解。但她仍然期待作者們對其他論文給予回應——畢竟總不能每一處錯誤都是用錯圖。

11月13日以來,美國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在國際匿名科研評審網站Pubpeer上發表文章,質疑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僞造圖形、圖片。

曹雪濤是國際知名免疫學專家,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1月17日,在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上,他位列新增的24位中國院士之一。

Pubpeer信息顯示,Bik在5天內連續分析了曹雪濤參與完成的350篇論文,並發現其中超過50篇論文中,不同組別的實驗數據間有着“令她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包括蛋白質印記、流式細胞術的分析結果等。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有超過40篇的通訊作者爲曹雪濤。

這些論文中,最早的發表於2004年,最近的發佈於2018年,涉及的刊物不乏影響因子(顯示期刊學術水平的指標之一,數字越高則水平越高)高達16.562的美國《Blood(血液)》期刊。

11月18日0點左右,曹雪濤在Pubpeer上公開回應,稱會立即和團隊及論文合作者採取措施調查,並仔細檢查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

隨後的2天內,有6篇論文的作者(5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針對此事作出回應。截至目前,有3篇文章的作者表示,論文中確實用錯了圖片,導致文內圖片重複。

北京時間11月18日下午,Bik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她對已有的回應表示滿意,但認爲仍有數十篇論文中的疑點需要解答。

“我只是提出疑問,並不是指控學術造假”

Pubpeer信息顯示,這些被質疑重複的圖片,往往來自於同一篇論文。

對此,Bik解釋,這是因爲她主要依靠肉眼觀察,但也會藉助一些圖片掃描、標記工具,“這些工具會協助我從同一張圖片中尋找出‘克隆’的部分,但我還是會擦亮眼睛,自己判斷。”如果疑似“克隆”的部分並不明顯就算了,但如果她仔細觀察後還覺得有問題,就會標記下來,放在網站上。

比如,2004和2007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都使用了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的圖片,兩篇論文中各有4組和1組圖片的細胞落點完全在同一個位置。但Bik表示,在流失細胞術中,就算是重複測量同一樣本,細胞也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位置上,因此每次拍到的圖片一定是不同的。“雖然我沒做過流式細胞術,但跟做過的人聊過。他們告訴我,實踐中不可能出現重複的結果。”

因爲依靠肉眼觀察,Bik很難同時記住多個圖形,所以觀察到的幾乎都是同一篇論文中的相似圖片。但她也找到了一兩例不同論文中的相似圖片,分別在2003年、2004年發表在不同期刊的兩篇論文中——相似的是兩處肌動蛋白檢測圖形。

在Bik圈出問題的圖片中,很多模糊不清,僅憑肉眼難以完全確認相同。她說這是因爲2005年之前圖像攝影技術不高,當時的實驗人員要找攝影師來拍攝,論文中的圖片分辨率也很低。

Bik承認,自己無法百分百肯定圖片來自於複製,她只是找到相似之處並提出疑問。她解釋,自己無意暗示圖片完全一樣,也不想指控曹雪濤學術造假或有不規範的學術行爲。

但Bik同時表示,在論文裏,每張圖片都要支撐最後的結論。如果改動圖片,論文的學術可信度就會受損。她很難判斷被質疑的圖片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或許是實驗人員不小心用錯了圖片,但我無法判斷他的初衷。”

針對Bik的質疑,曹雪濤在11月18日凌晨的公開回復中表示,“基於目前的分析和從同事、同行中得到的反饋,我想說,我仍然對我們團隊的論文的有效性和科學結論的強度抱有信心。”

3篇論文作者承認錯用圖片

據美國《The Scientist(科學家)》雜誌介紹,Bik致力於學術打假,過去5年中,她花費超過5000小時對不同論文進行檢查,最重視的就是論文中的圖片造假。2014年在研究了兩萬多篇論文後,Bik發現,其中的3.8%——也就是將近800篇論文存在僞造、修改實驗圖片的問題,這中間就包括曹雪濤參與的3篇作品。

據Bik介紹,此後,她把出現問題的3篇論文報告給了期刊,一年後,期刊對其中的一篇論文公佈了勘誤。

這篇被勘誤的論文涉及圖片錯用,這與她最近找到的問題論文有相似之處,“勘誤意見說,在2005年10月15日發表的論文中,採用流式細胞儀、蛋白印跡法、RT-PCR(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得到的5個圖片,分別是1A,3B-E,4,5A和5E都是錯誤的。”

此次針對Bik的質疑,截至發稿時,至少有3篇論文的作者承認承認錯用圖片。

18日凌晨4點,一篇被質疑論文的第一作者——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劉書遜在Pubpeer上做出回應,表示論文中的一組數據圖片確實複製自另一組。

劉書遜解釋,論文中序號爲3D的圖片內,一組數據被錯誤地複製到另一組中,還有一組實驗數據引用錯誤。劉書遜稱,他們已與發表論文的期刊進行了溝通,之後會發布更正後的數據。

11月18日晚9時,在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下,第一作者Liu Xiang表示,在Bik提出的三點疑問中,確實有一處爲圖片錯用,“因爲(兩張原始圖片)看上去太像了,所以錯誤地插入圖片,導致了這個問題。”

11月19日上午10時,一篇2019年發表的論文被承認出現同樣的問題。文章的第一作者Zhang Hua承認,論文中的肺部H&E染色圖片錯用到另一處,屬於無心之失。Zhang Hua同時提供了原始實驗圖片,並表示之後會通知期刊進行修改。

對於上述論文作者的回應,Bik表示理解。她說實驗圖片很多,實驗人員不小心用錯可以理解。但她仍然期待作者們對其他論文給予回應——畢竟總不能每一處錯誤都是用錯圖。

但有些被質疑的圖片,Bik認爲,可能不是用錯的問題,“我發現,有些流式細胞術的圖片不是整張相似,而是局部相似——這意味着,或許某些圖片被部分截取、挪用到另一張圖中了。”

此外,Bik曾質疑一篇論文中的肌動蛋白印記相似,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爲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濤湧。11月18日凌晨,陳濤湧在Pubpeer上回應,稱圖片取自不同實驗結果,只是看上去相似。他同時提供了未被用於論文的數組高清圖片作爲證據。

Bik還質疑了另一篇論文中相似的小分子核糖核酸的微陣列圖片,該論文第一作者署名爲Lin Li。11月18日,Lin Li在Pubpeer上表示,相似圖片截取自熱圖(heatmap)結果,像素較低,而圖片在論文中需要轉換格式,因此分辨率更低。她在回覆中附上了實驗數據,稱該實驗數據與熱圖中的數據一致。

對於陳濤湧、Lin Li的回應及相關證據圖片,Bik稱尚未詳細檢查。但她表示,自己對陳濤湧的回應是滿意的,她的疑問或許可以被解答。而Lin Li論文中出現問題的圖片是兩張熱圖的局部,放大觀察時,這兩處相似點幾乎只有幾個像素。Bik認爲,有相似之處可以理解。

截至目前,Bik尚未將曹雪濤團隊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提交給期刊。她說自己仍在集中精力閱讀更多的論文,一旦發現問題,會隨時發佈到網站上。

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我們已經瞭解到網絡上有關曹雪濤院士的投訴,我們會調查處理這件事情,但是進一步調查處理也需要花時間,具體以什麼形式展開調查,目前暫時還不掌握最新情況,只是說我們(中國工程院)肯定會調查。”

新京報記者 龐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