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姓:别[bié]

一、历史来源

别姓,别姓在《百家姓》中列322位。别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别姓具体人口暂无统计数据。

“别”源出有一:

1、按《辞海》解释: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公侯议》:“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据《姓氏寻源》上指出,别姓是别成子之后。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次子以下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称之为别子,与嫡长子一系的宗子相区别。古时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而另为一族,故称“别子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谥号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为姓,遂有别姓。

别姓得姓始祖——别成子。据《姓氏寻源》上指出,别姓是别成子之后。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由此可见,这个家族当初也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长安东)。故别成子就是别姓的始祖。

别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天水郡2个。

别姓的堂号主要有京兆堂,天水堂,巴州堂等3个。

别惨:唐代陕西省朝邑人。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尚衡举义兵讨贼,署别惨为牙将。

别之杰:宋朝郢州(今湖北省钟祥)人,嘉定年间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官至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祐年间,擢参知政事。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权贵。

别的因:元朝人,父抄思方领兵平金,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戊申,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祖母康里氏卒。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甲寅,世祖以宗王镇黑水,有旨谕察罕那颜,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等号令。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明年,庚申,世祖即位,委任尤专。癸亥正月,召赴行在所。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十六年,进宣威将军、常德路副达鲁花赤。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三十一年,进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之官,道经颍上。颍近荆山,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别的因曰:“毋虑也。”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大德十三年,进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卒,年81岁。

陕西西安,甘肃通渭。

第三百二十三姓:庄[zhuāng]

一、历史来源

庄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发源于河南商丘,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8位。人口约一百九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

“庄”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庄姓得姓始祖——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名撝[huī],字武庄。宋哀公之子,周朝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间跨西周、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在宋戴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戴氏;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武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庄氏、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庄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会稽郡,东海郡等3个。

庄姓的堂号主要有天水堂,会稽堂,东海堂,南华堂,武强堂,锦绣堂等6个。

三、家族名人(第一百二十四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庄姓历代名人66名,占总名人数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8%,排在并列第九十二位;庄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3%,排在并列第八十二位。

最负盛名的庄姓历史人物有:春秋齐大夫庄贾;战国哲学家庄周,人滇[diān]为王的楚将庄蹻[qiāo];清朝经学家庄存与,福建巡抚庄有恭。

庄周:即庄子,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一说今河南省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甘肃通渭,江苏苏州,山东郯城。

第三百二十四姓:晏[yàn]

一、历史来源

晏姓,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晏”源出有三:

1、来源于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一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晏姓得姓始祖——晏弱(叔夷),晏安。

晏姓的郡望主要有齐郡,太原府,济阳郡,东海郡等4个。

晏姓的堂号主要有齐郡堂,济阳堂,太原堂,东海堂,廉俭堂,久敬堂等6个。

三、家族名人(第三百二十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晏姓历代名人14名,占总名人数0.03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二十位;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二十二位;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3%,排在第二百六十一位。

历史上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北宋词人晏殊、晏畿[jī]道;明朝永乐进士、监察御史晏铎[duó],正德进士、户部主事晏珠;清朝康熙进士,山东、湖北巡抚晏斯盛;当代教育家晏阳初。

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山东淄博、郯城,山西太原,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

第三百二十五姓:柴[chái]

一、历史来源

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多此姓,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多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柴”源出有二:

1、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2、也与林姓同宗。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柴姓得姓始祖——高柴。字子羔,齐文公曾孙高奚之十世孙,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满腹经纶,品行端方,识得大体,更以仁孝闻名,因而被卫国(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拜为大夫。后卫国内乱,高柴出逃,时城门已关,门卫让高柴或翻越城墙缺口,或钻洞而逃,高柴认为爬墙、钻洞均非君子所为,遂避居一空屋之内。叛军追至,闻听此事,遂叹息而返。高柴以其正人君子之为免去杀身之祸,而与其同仕卫国的师兄子路却因好勇轻生,逞匹夫之勇而命赴黄泉。高柴之举史传美谈,唐玄宗时追封其为共成伯,宋真宗时又加封为共成侯。高柴孙举以王父字为氏,称柴姓。后世柴姓尊高柴为其得姓始祖。

柴姓的郡望主要有平阳郡,安阳郡2个。

柴姓的堂号主要有平阳堂,安阳堂,寿圣堂等3个。

三、家族名人(第一百七十一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柴姓历代名人41名,占总名人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七十一位;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一位;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九位;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三十三位。

历史上柴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棘蒲侯柴武;唐朝右骁卫大将军、霍国公柴绍;五代吴国德胜军节度使柴再用,后唐奉化军节度使柴克宏,后周太傅柴守礼;北宋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柴宗庆,镇宁军节度使柴禹锡;南宋学者柴元裕,学者柴望,朝散大夫柴元亨;明朝应天府尹柴奇,南京兵部尚书柴舁[yú],左都督柴国柱,学者柴绍炳;清朝乾隆武进士、驻台湾提督柴大纪。

柴绍:字嗣昌。唐朝临汾人。高祖(李渊)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给他。

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邢州龙冈人。在位时曾改革弊政,废佛寺佛像。整顿军事,奖励农业生产。先后攻取后蜀的階、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北淮南地区14州。又北攻契丹,重取莫、瀛、易三州。为北宋之统一奠定基矗。

山西省临汾市,山东省邹城市,河南安阳西南一带地区。

2019.4.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