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星界的育兒達人真的超多,譬如黃磊、霍思燕……

今天桃子媽想和大家聊聊小陶虹,這個被稱讚“爲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投入最多的母親”

曾被評價爲“行走的育兒教科書”,小陶虹是真的下了狠功夫!

自從08年生下女兒後,衆人眼中那個閃閃發光的小陶虹也淡出了明星的光環,和所有新手媽媽一樣,對於“母親”這個新身份感到無措。

“正因爲什麼都不懂,所以纔要從零開始學着怎麼去當一位好媽媽。”

這一學,就是10年。她家裏有一個擺滿書籍的書架,裏面全部都是她讀過的育兒書。

讀了整整一書架的育兒讀物,練就了“十八般武藝”,面對孩子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才能處理的得心應手。

今天桃子媽就整理幾個最實用的,分享給大家。

01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在娃面前無所不能

小陶虹說,女兒小的時候,她發現孩子最基本的積木都不敢玩。

她起初以爲是積木尺寸不合適——太小孩子摞不上去,然後她就買了大號積木,又大又輕,心想這下怎麼也能摞上了,沒想到孩子還是不玩。

後來她才明白,是自己和徐崢都搭得太好了,又宏偉又壯觀!

於是有一次,小陶虹特意搭歪,讓積木全倒了,她說“那一刻女兒的眼裏閃出了一道叫做驚喜的亮光”

然後又讓徐崢在孩子面前特意表演了一次“失敗”。

看完爸爸的失敗 ,女兒直接變得非常高興。

自此之後,孩子的積木搭得特別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有一項實驗,隨機找來262名年齡在13至18個月之間的嬰兒,分成三組。

研究人員在寶寶面前玩兩個玩具:拿出一隻裝在罐子裏的橡膠青蛙;摘下一個掛在鑰匙鏈上的安全鉤。(類似下圖這種▼)

每個孩子看3遍:

✦第一組寶寶看到的是,實驗人員假裝“掙扎”艱難地和兩個玩具“奮戰”,掙扎了30秒之後,終於成功了。

✦第二組寶寶看到的是,實驗人員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

✦第三組寶寶什麼都沒看到,實驗人員直接把玩具給了他們。

接下來,實驗人員給每位寶寶一個音樂玩具。 玩具上方有一個“假按鈕”(按壓之後沒反應),真正的按鈕隱藏在玩具底部。

實驗開始前,實驗人員會先打開音樂玩具,讓孩子們明白這個玩具是可以播音樂的。

然後,把玩具交給每個寶寶玩2分鐘。

結果,第一組寶寶比第二組嘗試按下按鈕的次數要多一倍,嘗試琢磨研究玩具的時間也比其他嬰兒長近一倍。

結論得出:嬰兒的大腦不僅用來認知,也會學習推理,觀察他人,衡量他們做事的堅持程度、解決問題的態度,然後在自己面臨挑戰時,模仿他們。

你在孩子的眼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如果一直是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無所不能,那你可能是孩子眼中的完美父母,但也因此可能成爲她不願嘗試、自暴自棄的原因。

於己的困難重重,於父母是輕輕鬆鬆,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天生聰明,而自己是天生無能的。

聰明的父母,應當學會示弱、表演失敗,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無所不能、戰無不勝!

02

聰明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着急出門,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小陶虹被孩子“越是着急越是添亂”的行爲氣昏了,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甚至忘了哭,但是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還能包容她?

“我覺得要去做修正,要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的不是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記憶。”

所以第二次孩子同樣打碎杯子的時候,小陶虹沒有發火,而是走過去抱住了孩子。

並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兒沒事兒。”

女兒哇地一聲就哭出來了,那是一種犯錯後的委屈,也是一種被允許犯錯的感激。

世界上所有人,當被你批評時,都會選擇遠離你,唯有你的孩子,你越是批評她的時候,她越是會來抱你。

因爲她給你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愛。

孩子長大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誤,他們才能獲得技能。

需要灑出很多次牛奶,才能學會不灑,需要知道不穿外套很冷,才能學會主動加衣服……只有在不斷的的試錯中,才能學習到屬於自己的解決辦法。

孩子是需要通過實踐學習的,下次孩子做錯事,先別急着吼他衝他發脾氣。

03

聰明的父母,不跟孩子爭輸贏

小陶虹說,起初她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打敗”孩子

當我們訓斥孩子的時候,完全是上帝視角,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永遠是對的,你永遠是錯的,就算我錯了,我是爲了你好,我也是對的。

後來才明白了,打敗了孩子又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之前有媽媽留言:

“讓孩子多喫一口飯”和“做一個不撒謊、不膽怯、光明磊落的人”,這兩點,哪個更重要一些呢?

爲了多喂一口飯,逼娃學會了用套路、甚至謊言來逃避,難道不是父母走的太遠了嗎?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被父母嚇到把真實情緒藏起來的沉默孩子,纔是最讓人心疼的。

他們或者出於恐懼不敢說,或者出於自我懷疑不願說,或者出於麻木不屑說。

不管是面對糖衣炮彈還是暴風驟雨,他們只剩下沉默的逆來順受

我們打敗孩子的每一次,都是在一步步的讓孩子失去自我。

很多父母給孩子的錯覺都是:我的媽媽(爸爸)是專門爲了跟我作對而生的。

就像一向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爲「魔鬼的聲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着她的媽媽一樣,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和害怕。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雖然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打敗孩子沒什麼好驕傲的,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跟我們永遠能夠溝通,溝通的過程中永遠能夠有愛的流動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每一個看上去“成功”的家長,都是不斷學習和提高的成果。

父母這個職業,也是不該停止學習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