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友“有一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也留言說,在灌陽只稱灌江不稱灌陽河,古稱灌水、觀水,這是灌陽縣誌記載的。我以爲地方正史對廣西河沒有記載,在查灌陽河說法的時候,再查1998年出版的《全州縣誌》地表水部分,文中對湘江的解釋:“舊稱湘水廣西河。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揭祕歷史#
前幾日在《南方人的“紅旗渠”,一個偉大的工程,廣西全州縣灌江源頭風光!》一文中,我說灌陽河是灌陽河,灌江是灌江,引起了兩位網友的評論。
因爲對灌陽河與灌江的問題,有朋友問,究竟是灌陽河還是灌江,對這個問題我沒有深究,卻聽有好友說,灌江是指灌江渠道,灌陽河是指在三江口混合的那條來源於灌陽的河。我當時以爲得到了準確回答,也相信了,故有了灌陽河是灌陽河,灌江是灌江的說法。
白水大壩將灌陽河截流
朋友天馬行空對我的說法不認同,他說,對“灌江”“灌陽河”的定義要有一個歷史的、科學的、嚴謹的認識,不要自己臆斷,就如你之前的文章中說的“廣西河”……
原本沒有對灌陽河與灌江進行過仔細考究,看了此番言論,我決定認真對待一下這個問題了。
灌江渠道是叫灌江嗎?
網友“有一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也留言說,在灌陽只稱灌江不稱灌陽河,古稱灌水、觀水,這是灌陽縣誌記載的。在全州稱灌陽來的大河爲灌陽河。地圖上通常將白水大壩以上稱爲灌江,以下稱爲灌陽河,大概是依據兩地人習慣折中的結果。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情況,茶江荔江出了恭城荔浦,就稱恭城河荔浦河了。
這位網友的話讓我感到很有道理。
既然有朋友有異議,又說得有道理,我便百度了一下,發現網上也有這樣的解釋,灌江,亦稱灌陽河,古名灌水。舊稱觀水、灌水。
灌陽河(灌江)、廣西河(湘江)、萬鄉河(羅水)相匯形成三江口
網上的資料也有錯誤,一般我只作爲參考,但又有兩位網友頗有道理的見解,我不能不慎重對待。
爲此,我查了一下1998年出版的《全州縣誌》,第69頁是這樣解釋的:“灌陽河 簡稱灌江,古名灌水。”看來,全州地方將這條河還是以灌陽河爲主體,但證明灌陽河與灌江是一河兩名。
再查1949年後出版的第一卷《灌陽縣誌》,正如網友“有一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所講的那樣,灌陽縣的地方誌確實如他所說:“灌江 舊稱觀水、灌水。”
這樣,我終於明白了灌江與灌陽河的關係。回頭看“有一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的留言,我基本上是認同他的觀點的。
感謝網友“有一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與“天馬行空”,他們的留言糾正了我的一個錯誤的認識,今天寫下此方,就是爲了防止以訛傳訛。
至於天馬行空據說的廣西河的問題,他可能認爲沒有廣西河這種說法吧。我還是認爲,從全州三江口到界首這條河,過去有一段時期叫廣西河。其理由,一是有當地人仍然有人這麼叫,二是有全州《大崗蔣氏族譜》《經氏族譜》的歷史地圖爲證。編族譜的地方人,是知道地方河流叫法的。隨着湘江戰役知名度的提高,叫廣西河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
我以爲地方正史對廣西河沒有記載,在查灌陽河說法的時候,再查1998年出版的《全州縣誌》地表水部分,文中對湘江的解釋:“舊稱湘水廣西河。”在新版《全州縣誌》(1991-2005)第52頁“幹流 ”對湘江的解釋:“境內幹流,舊稱湘水,廣西河,爲境內主要河流。”由此看來,廣西河的問題不僅民間有記載,正史也有記載,這是客觀存在的。
蔣廷松
廣西全州縣鳳凰鎮古村上畔塘蔣良高許宜人子孫功名實錄
民間有高手,全州唐家灣匾額四個大字被破解,旁邊小字你能讀懂嗎
興全灌資四縣地方黨史行家與紅色旅遊資深人士、媒體人匯聚資源縣
保護古墓葬,任重而道遠
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的重慶龍門浩蔣氏找到了根,廣西全州升鄉大崗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