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一出好戏》,讲述的一支公司队伍,搞“团建”去海岛度假,结果阴差阳错被巨浪冲击到一个荒岛上,在没有食物不通电话的原始条件下,公司原本的组织架构发生了位移。老总还是老总吗?保安、司机这些基层员工逆袭翻身了?那些平时围绕在老总身边的权力中层老潘、“教授”、女秘书又该何去何从?

在特定的环境下,由此产生了一出“好戏”。但这部电影我觉得还有很多“戏中戏”的地方,可以回味。

在极其原始的荒岛上,怎么样才能成为“领袖”?或者说,对于盲目的大众来说,该听谁的?大家一开始听旅游大巴的司机小王(王宝强饰)的,后来人又跟着公司的张总(于和伟饰)走了,最后,公司的司机马进(黄渤饰)成了大家的“共主”。

这三个人能在不同阶段,成为领导大众的“精英”,都是因为“借势崛起”。公司一众人漂流到荒岛时,最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谁能让大家吃饱肚子饿不死,大家就跟着谁走。这跟人类在原始社会是一样的,炎帝之所以成为炎帝,就是因为遍尝百草,发现粟进而发明农业,解决了部落的温饱问题。

大巴车司机小王,是行伍出身,身手敏捷,野外生存训练有素,他是第一个带大家攀树摘野果的人,是让大家活命的人,于是在海岛的“原始社会”阶段,或者“农业社会”阶段,小王称王,当上了部落领袖。此时张总,包括原来公司的权力中层老潘,及至女秘书这样的性权力资源,全都自然而然归属到了小王这里。

但到大家填饱肚子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大家想要生活的更好,大家不甘心每天吃野果。这时候,公司的张总发现了“新大陆”——他在岸边发现了一艘被冲到荒岛的沉没的豪华游轮,上面有红酒、矿泉水、方便面,吃的用的住的,都要比小王的“山洞、野果”好很多,于是张总成了第二阶段的“部落”领袖。

导演在这里安排游轮、红酒的出现,暗喻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领导大众的“统治者”也由小王这样的早期的“训猴王”,进化到一个资本大鳄,电影更直接的说法是,“张总就是一个暴君”。

小王借摘取野果的本事称王,张总靠发现新大陆(邮轮资源)称霸,马进则靠着天上下掉落的一场“鱼雨”而咸鱼翻身,电影直接在这里展示马进与表弟晒鱼干的场景。不过,如果小王阶段代表的是农业社会,张总代表的是工业社会,马进的称王则代表着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

电影也是这么安排的,马进的表弟(张艺兴饰)是一个修车工,颇懂电子线路,当二人联手抢占张总的老巢,推翻“暴君”时,就是靠着一部发电机和一个高音喇叭,人们感到了光明和希望,在音乐下跳起了广场舞。其后,所有人拿着手机到马进那里充电,看着手机内存里的照片视频回忆美好过往。

三个人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人类领袖的崛起,都需靠着“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向、先进的意识形态”称王称霸。这无论跟历史上人类的进化演变、王朝的更替,还是现实中每个单位、每个团体、每个个人的发展都是高度吻合的。

小王阶段,先进的生产力就是谁能爬上树摘到野果,谁能捕到鱼,谁能让大家活下去;张总阶段,先进的方向,就是跟着我,我能让你们活得很好,很安逸;马进阶段,就是大家不能只图安逸,还要想办法走出荒岛,“寻找新家园”,这已经趋同于宏大的愿景规划了。

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三个人,三个阶段展开,这是《一出好戏》里的“戏中戏”,这才是黄渤电影的“核”。至于其他,那些有限的笑料,不过是不至于把剧情弄的太过沉重而已,用黄渤的话说,不想把血抹观众脸上。

不管任何阶段,三个“领袖”的身边总是围着这三类人:1护轿者、2抬轿者、3伺轿者。他们有时候是三个人,有时候是两个人,有时候也可能“三合一”。这是作为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群体也好,还是一个单位小团队也好,必不可缺的“组织架构”。当然,大的层面是敏感话题,就不说了,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身边,这在过去还是现在,从天边还是眼前,从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客观存在的。

电影狠狠讽刺了一下“史教授”这样堕落的知识分子群体,我觉得有点过了,既然谈“人性”,那起点首先是“人性”的根本,人性的根本是什么?是生存本能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高高在上的张总也好,拍马屁的老潘也好,身材火爆的女秘书也好、史教授、司机小王、马进都是殊途同归的。

为什么一直没有说舒淇的角色?电影中舒淇饰演的姗姗,是马进暗恋的“女神”,最终马进也是在舒淇的激发下唤醒了人性之善,带大家离开了荒岛。所以,是爱情的力量的支撑马进做了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选择。

但这只是一出“戏”而已。人类文明社会进化到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从制度上设置的一个兜底保证,是一个“计划性”的条款。真按“市场资源配置”来,打光棍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马进和珊珊的岛上爱情,和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露丝一样,是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下的特定结合。

“假的,都是假的”,这是电影中最点睛的台词。

我不是不相信爱情,我只是读不懂人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