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丞相府佔地18畝,由府門、求賢堂、賦詩樓、議事廳等漢代仿古建築組成,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120回的《三國演義》,有52回發生在許昌,這座漢魏帝都至今仍保存有80多處三國文化遺蹟,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位於老城中心繁華地帶的曹丞相府。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位於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市,是華夏文明和三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120回的《三國演義》,有52回發生在許昌,這座漢魏帝都至今仍保存有80多處三國文化遺蹟,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位於老城中心繁華地帶的曹丞相府。
據記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進位丞相後在此處理軍機大事。千年前的遺蹟雖早已不復存在,但這座因曹操而聲名遠播的城市,卻至今沒有忘記這位功臣。2008年,當地投資2.3億元,在當年原址上恢復重建了這座氣勢恢宏的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佔地18畝,由府門、求賢堂、賦詩樓、議事廳等漢代仿古建築組成,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在丞相府苑的廣場上,一座高7米、重達200噸的“魏武帝曹操”石像,左手握劍,右手揮臂,盡顯霸氣。
求賢堂前的影壁牆,是以曹操詩作《觀滄海》的意境而雕刻的大型浮雕。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上征伐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創作了這首四言詩。畫面中的曹操面海迎風而立,力挽狂瀾,展示了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議事堂,顧名思義是曹操與文臣武將議事的地方,主要展示了曹操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成就,歷史上著名的屯田令、求賢令等奠定曹魏霸業的政令皆在此誕生。廳堂內曹操與文臣武將的硅膠塑像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再現了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場景。
賦詩樓,是曹氏父子款待賓朋的三層樓閣式建築。一層以曹操和兩個兒子曹植、曹丕的文學成就爲主題,二層主要以建安文學和建安七子爲主題,所謂“建安七子”,是指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當年曹操廣羅優秀學者,形成了“建安文學”的盛況。
整個曹丞相府最值得一去的景點,還要數復建的藏兵洞。相傳曹操曾在許昌城挖了一條長達45裏的地道,至今未得到證實。景區以歷史傳說爲依託,修建了這處佈局縝密、宛如迷宮般的“藏兵洞”,洞內機關重重,令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與謀略。

在後院的廣場上,放置有衆多三國名將的京劇臉譜,臉譜的背後還有該人物的簡介。曹丞相府的景觀雖然爲仿建,卻極具歷史觀賞價值,作爲許昌市三國文化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成爲曹魏故都的標誌性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