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的是一個朋友,結婚前半年就開始往外借錢,把錢都借給別人。結婚後,預料之中的財政大權被他媳婦獨攬。然後,他手裏一沒錢就去找朋友要賬,小日子瀟灑到不行。

忍俊不禁的同時反觀現實,卻發現情況更加可笑。人家是借錢出去保障日後的小日子,我們則是借錢出去,擾亂日後的小日子。

一、錢是識別朋友的放大鏡

幾年前,我和一熟識許久的朋友阿來絕交了。

那會,我剛換工作,到手工資不多,也是在入職的第一個月,我勤奮工作,不知不覺超額完成工作,領了第一個月的獎金,2000元。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領獎金的當天我就興奮地把消息告訴阿來,手機那頭的她也替我高興,然後話鋒一轉,讓我發大紅包,一起分享快樂。

我爽快地發了223元,是當時網絡上流行的微笑的數字表現。阿來也很快收了,並且聲稱等自己賺大錢了也給我包大紅包。

過了半個多月,阿來興奮地告訴我,她幫公司完成了一個十萬的單子,獲得了3000多的獎金。我也下意識地學着她當初的臺詞討紅包。

誰知她發過來的紅包卻是2.33元。

金錢帶來的強大落差惹人不悅,我忍不住嘟囔幾句,她卻反過來“教育”我,做人不要貪心,畢竟這是她自己辛苦賺的錢等等,言辭看似光明磊落,卻很難讓人忘記此前的她是如何伸手要錢的。

後來,這段關係也在我的不主動下逐漸退出友誼舞臺,現在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真信了那句話,談錢容易傷感情。

許多關係一旦與錢扯上關係,便容易產生千絲萬縷的糾結情緒,容易驚擾夢境,擾亂心情。

二、催債,是介於藝術與戰術之間的事情

借錢這個動作是件小事,不過是一個微信轉賬,一次伸手談錢,一次銀行卡到賬。可催債卻迥然相異,不是微信轟炸,就是電話不接,或者見不到人。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因此,在被借錢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如萬馬奔騰。借吧,好像自己的錢也不夠用,再者,借出去的錢可能“覆水難收”,危險係數極高;不借吧,好像又顯得自己特別小氣,人家都拉下臉借錢了,一點錢都不肯借,真是不講情義。

一旦糾結,一不小心就走上催債的道路,那麼,有哪些催債的方法可以學習一下呢?

(1)旁敲側擊提醒朋友還錢

這是很多人在催債的時候首選的辦法,直接催債好像有點不夠顧及對方臉面,容易讓對方尷尬,不利於回收債款。

於是,很多人開始學着旁敲側擊提醒朋友還錢,比如發條“今日還錢打九折”的朋友圈,把微信頭像改成催債的表情包,頻繁找欠錢的朋友聊天等……

與之相比,阿琪的催債方法更讓人眼前一亮。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她會在欠錢的朋友面前故作不經意地吐槽,吐槽某位朋友欠錢不還,非要多次催才能還錢,用充滿無奈與鄙視的語氣去暗示欠錢的朋友,你可不能變成這樣的人。

於是,有點理解能力的朋友就會一拍腦門,想起來自己好像還欠着錢,於是立馬把欠款奉上,如此一來,不必當面催債,一樣能搞定錢款的事情。

(2)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不過,有自知之明的朋友,也會有故意裝傻的朋友,無論你怎麼旁敲側擊都會附和,但就是“想不起來”自己也欠着錢這件事。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朋友。

他是我的發小,之前關係特別好,但是自從他去外省工作,我們的關係就逐漸淡了。但是,他曾找我借一筆不小的錢,想着關係好就沒有着急要,誰知過了小半年都沒有點動靜。

朋友圈發了,微信頭像換了,表情包也有意無意出現了好幾次,可對方就是談笑風生,絲毫不提欠錢的事。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去網上搜羅一下催債的方法,於是轉變策略,開始找他借錢。那會,他欠我幾千塊,我想着那我就幾百幾百地再借回來吧。

這樣想着心裏衆多感慨,什麼時候,借錢的人要這麼費盡心思才能將借出去的錢收回來呢。

可發小顯然不喫這套,一個勁地說自己沒錢,然後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把我華麗麗地拉入了黑名單。

你無法阻止別人變成你所討厭的人,但你可以做到一開始就不與這樣的人接觸。

比如,停下你借錢的那雙手,別讓它輸入密碼,別讓它掏錢包。

(3)特殊情況下限定時間還錢

人有三急,事有危急。有時候,好朋友之所以沒有及時還錢,不是昧着良心,而是他們身處的環境充滿艱辛。

我大舅在幾年前就借了幾萬塊給一多年老友。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這幾年來,沒看到大舅催債,即便是最缺錢的時候也是選擇找周圍的親戚救救急。

直到那位老友主動上門,我們才知其中門道。

原來,老友的父親中風了,這幾年一直在醫院休養,前前後後花了很多錢,有時候想着還點錢給大舅,卻被住院費和醫藥費困住了腳步,這一來二去,還錢的日子就變得遙遙無期。

大舅得知後,思慮再三選擇限定一個還錢日期,讓老友度過難關後再考慮還錢的事情。

這是我親眼見過爲數不多借了錢依舊關係濃厚的朋友,他們之間沒有那些借錢還錢的套路,多的是坦誠相待,與理解互助。

(4)通過利益轉換收回債款

除了前面幾種催債方法,有人還發明瞭利益轉換的方法,就是將債主進行轉換,比如A欠錢,你就找B借錢,然後讓B成爲A的債主。這樣,你既可以回收自己的債款,又免去了催債的步驟,何樂而不爲。

小胖就是那個被利益轉換的債主。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週末的時候,小胖哭喪着臉告訴我,他前段時間借錢給一同事,同事答應了這週末還錢,卻在這週末告訴他,暫時沒錢,然後說阿慶還欠着自己的錢,讓小胖找阿慶要。

說到阿慶,真是借錢黑名單中的常客,經常性借錢不還,借錢的時候喜歡裝孫子,借錢後秒變老子,許多人都只能當錢打水漂。

所以,在用這個利益轉換的方法回款時,我們要避免做小胖的同事,借錢時不說清楚,而是事後突然告知,這樣雖然是轉換了債款,也容易爲自己的名聲蒙上一層灰。

在正當理由下進行交換的大都具有合理性,而在不正當情況下被迫交換的大都具有脅迫性,容易給他人帶來麻煩,從而殃及自身。

三、金用火試,人用錢試,借錢前請三思

一切的禍端都有個萬惡的源頭,爲了避免禍水殃國,在事發之初就應該堵住泄露的出口,以絕後患。

(1)小數額做最壞打算,大數額簽訂借款合同

借錢,相對而言貸款方比借款方更處於不利境地,借錢需要勇氣,不借更需要勇氣。畢竟,在借錢之初,我們都得學會做好錢拿不回來的結果預測,才能避免日後因借錢而痛苦萬分。

所以,當你的好朋友或者普通朋友向你借錢的時候,小數額的錢先做好最壞的打算,即要不回來,思考這筆錢如果要不回來你是否還會去借,借了是否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如果結果都是你可以接受的,那就借吧。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也有非借不可的情況,那就需要嚴肅對待了。

在借出大數額的錢款時要學會簽訂借款合同,充分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有個新聞,說的是李先生在前兩年的時候與同事王先生簽訂了借款合同,距離還款日期不到半年的時候王先生就告訴他沒法如期還款,李先生也處在事業低谷期,急需用錢,就沒有同意,誰知王先生竟然跑路了。

李先生沒辦法,只能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最後,被法院傳票找到的王先生只得向李先生賠禮道歉,並且按照借款合同還款,介於王先生手頭緊,李先生同意其分期還款,但是每個月要還清既定份額的欠款,一直到還清所有債務爲止。如果每個月不按時還清欠款,則按照合同規定賠償損失。

法律的強大一方面在於可以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保護絕大多數人的權益。

(2)當下的“小氣”可避免日後的“被小氣”

在我讀大學那會,借過幾百塊給一女同學。

那時我的伙食費不過一千塊,那個女同學磨了好幾天才借的,借錢的時候她殷勤地對我笑,說了一大堆好聽的話,並且強調在月尾父母轉伙食費的時候可以還錢。

然而,月尾到了,女同學沒有錢,就這麼拖着,又過了一個月,我攔下了去逛街的女同學,當着她朋友的面催債,她面子上掛不住,但是依舊面不改色地說:

“不就幾百塊錢麼?這麼小氣,又不是不還了,至於麼催來催去。”

最後,錢是還了,她也幫我做了次免費的“宣傳”,意外“好心”告訴別人我是多麼地“小氣”。也因此,我認識了更多被她欠錢不還的朋友,大家一鼓作氣,成功討到了那些拖欠多日的錢款。

大方借錢到頭來卻被扣上“小氣”帽子的人不止一個,在無奈感慨之餘,我們不妨學着小氣點,不向朋友借錢。

朋友借錢不還要不要催他?爲什麼大家都勸你不要借錢給朋友?

普通朋友也好,好朋友也罷,你可以請他們喫一頓飯,送他們一件禮物,但是就不要借錢,避免日後“被小氣”,壞了心情,毀了關係。

(3)借錢=考驗 or 毀掉一段關係

你想考驗一段關係,那去借錢吧;你想毀掉一段關係,那也去借錢吧。簡單的兩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

網友“白小白要努力”說道 — — 建議支付寶出一個新功能:在轉賬給他人時,可以選擇"轉賬類型",分別是"給予""借錢""還款"。選擇"給予",就是日常的轉賬;選擇"還款"就是上次找他借了錢,這次還給他;選擇"借錢",那麼就觸發一個功能:支付寶定期提醒這個人"你還有XX元未還給XX哦",直到他"還款"。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很實用,與其自己喋喋不休地催債,不如運用官方渠道,畢竟,你發的消息朋友會忽略,手機發的消息卻能直達人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優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郭沫若)。當你把友情當做索取的對象,一旦透支到一定程度,必然走上毀滅的道路。

人是獨立的個體,卻不獨立地存在於這個世上。分秒必爭,步步爲營,認真生存的人才能走到最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