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硬核牛油果 编辑|轩仔“知识经济时代算算账头吧,还是读书便宜。”

这是在万邦书店的墙上看到的一句话。想想确实如此啊,我们只用花几十元钱、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学到别人耗费几年精力甚至毕生所学凝结成的一本书,难道不是很赚的一件事情吗?

以前我是一个爱买书、爱藏书,但不爱读书的人,看到值得收藏的书、榜单前列的书就忍不住要买,买到已经连续7、8年当当的最高级别会员了,但是基本上买10本书只会看2本。

2018年初,我开始慢慢养成持续读书的习惯,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每年读不了3、5本书的小白,成长为一个一年能够稳定阅读30本书的初阶阅读爱好者,满意并惊喜于自己的变化,真切地体会到了读书带来的好处。

我们可能暂时做不了一年读100本书或者每天都能读一本书的大牛,但是一年读个三五十本好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还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经验和教训,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读书享受趣味、获取新知,最终改变人生。

我是怎样让读书融入我的生活的

1.为什么要读书?

2017年末的时候,我越来越频繁地在喜马拉雅上听各种播客,并且开始收听付费课程。其中,一位知名职场博主举办了一场线下的女性领导者峰会,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几位女性榜样的演讲分享,深深被她们强大的气场和散发的魅力感染,好像被打满了鸡血。

“原来真的可以那样活!我也要为成为那样的女性而努力!”于是我开始醒悟自己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迭代和成长了。

碰巧快到放寒假,我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准备充充电。其中一本叫做《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的作者是一位韩国人,他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进阶的读书方法成为1年阅读365本书的读书达人。并改变人生,从欠债百万面临失业到逆袭成为经营三家公司的CEO。

书中讲的就是与作者有类似遭遇的主人公,通过读书开始崭新人生的故事。看书名好像是一本成功学类的快餐书,但其实是一本简单到像中学生读物一样通俗易懂,并且可操作性很高的的读书方法工具书。我也正是用这本书中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摸索打开了读书之路的大门。

2.我是如何选书的?

看过一个白岩松分享读书的“利”与“用”的视频,一位观众问他该看哪些书,他先问“你是学生吗?还考不考试?”,观众回答不是,他回复道:“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好不容易不考试了还不赶紧去看爱看的书。”

你现在以为没有用的很多书,只是看不到它立即变现的秘籍,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终有一天它会有用的。所以读书的初期不要那么功利,先从兴趣入手,有助于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刚开始决定看书的时候,就是以兴趣为导向,主要是通读,对什么感兴趣读什么,历史类、心理类、励志类、职场类、生活类、小说都读,广泛涉猎。目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培育读书的乐趣。

慢慢的,达到一定阅读量以后,开始定向阅读,也就是带有目的的读。比如有段时间我需要用到excel或思维导图这类工具,就集中看了3、4本这类的书;生活中有投资需求,对金融、理财感兴趣,也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有几个月喜欢上养花插花,又买了一些生活类的书籍。

再往后就是“加强定向阅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与职业相关的书籍,集中阅读,进行深耕,努力通过这种深层次的专业的阅读,使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我现在应该是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时期。

3.我在什么时间读书?

我比较幸运的是,每天大概有1小时天然的时间用来读书——上下班通勤的时间。由于我通勤都是逆高峰绿色出行,所以并不拥挤,有时候还有座位,这就为我看书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以前每天在地铁上基本都是听歌、补觉或者刷手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把时间用来看书以后,像是每天赚了1小时,5天就是5个小时,基本上一周就能读完一本书,感觉特别充实,时间被自己有价值地利用了以后,整个人都开心积极了。

午餐之后,为了保持身材,有时候我会溜达一会儿,或者站一会再午休,原来都是跟同事聊天或者看手机,现在变成了站着看十几二十分钟的书。

晚上或者周末,如果没有别的安排,就有了整块的时间阅读,这个时候我会读一些需要费点脑子思考的专业类、工具类书籍,或者让人欲罢不能想一次读完的小说,那种没有人打扰、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4.我是怎么读书的?

我读书基本上还是看纸书多,kindle也会用,优点是轻便护眼,看小说类、工具类纯文字的书籍比较合适,但还是没有纸质书看着感觉好,而且有一些彩色或者图文并茂的书也看不出效果。

除了读书,我还很喜欢听《喜马讲书》,大概可以在20分钟的时间里了解一本书中的精华,遇到觉得写的特别好的,会做做笔记;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会去书城加购物车想要买来完整阅读。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不做读书笔记,也不在书上勾勾画画,纯粹是看个热闹,看到特别经典的语句或段落偶尔会摘抄一下。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会慢慢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疑问、感悟,但是又怕字写得不好看,内容写得肤浅,于是就开始用铅笔在书上边读边标注。

随着知识储备的逐渐丰富,我克服了不自信和完美主义,开始用中性笔进行标注,同时开始不自觉地想要输出,想法很多观点很多,可是语言却不能组织的很好,于是便开始用excel随意记录或者随手拿一张纸写一些不成文的感悟。

读书带给我的收获与变化1.真正爱上了阅读

一多以前,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看书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知识有如此强烈的渴求,恨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读书。

以前,如果有人真诚的这样跟我说,我可能还会觉得“这个人有点装吧,有那么夸张吗?”。但现在我完全理解了,对于喜欢看书的人,读书真的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不是为了做给任何人看,因为我真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2.知识可以形成网络

当读书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咦,这本书里的这个点跟那本书里的那个点之间好像有什么什么样的关系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什么现象不就是这个原因嘛”。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019年1月的一天,我在地铁上上看完书,发了一条状态“发现自己读的书可以横向连接起来了,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十分欣喜的。后来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你获得的知识隐隐约约的像一张网一样开始交织在一起。就像最近在听《引爆流行》的时候,发现其中所说的“病毒式传播”与正在读的《锁脑》中关于“口碑传播”的观点不谋而合。3.思维更加开阔

随着读书量的增加、知识的增涨,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发散,对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对各种现象的包容度也更高。学会了辩证理性的看待问题,学会了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从。

一开始看书的时候,觉得别人写的总是好的,后来慢慢的也会对一些观点不认同,也会有看完觉得不满意的书,看到内容不够优质的书会果断放弃,明白了榜单里的书并不都是好书,也并不都是适合你的书。

4.输入决定着输出

读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觉得各种想法和感悟砰砰砰的往外冒,不自觉的想要输出,想要表达,想要分享。

先是零散的句子,再是片段,再到读书笔记、书评、思维导图。这在没有读书的时候是没有的,只有坚持不断的输入,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

5.分享交流带来快乐和新视角

每当读到好书会迫不及待地想跟好朋友分享,比如读完《向前一步》,我觉得它跟以往读到的关于女性成长、女权主义的视角都不太一样,它的站位和层次更高、超越了个体的局限,完全可以入选我的年度好书了,于是我买了6本赠送给了周围同样努力上进的女性朋友。

又比如今年读完《单身时代》,也觉得视角不同,很有意思,从中了解了一些以前完全陌生的老旧社会现象,于是推荐给同事,同事也觉得很不错,午休时我们俩会进行一些讨论和分享观点,无形中带来了很多趣味和新的思想碰撞。6.真正的好书一定是深入浅出

真正的大家一定不会故弄玄虚,把作品写的多么高深,而是会把把高深莫测的东西讲的通俗易懂。越是大家,越会把深刻的奥义讲的浅显易懂。

比如在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时,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能够把一本哲学书籍看的津津有味并不时感觉豁然开朗,作者仅用10万字就把一些晦涩的哲学问题讲的如此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具有远见卓识,即使过了6年多,你也毫不觉得此书过时。

又比如《财务自由之路》的作者,虽然是一位经济学家,但读书过程中,会让我产生一种他既是哲学家,又是心理学家的错觉,他能够把所有的内容分析地简单透彻,像故事家、生活家似的口吻逐渐将你俘获。

给小伙伴的建议1.适度自律+不强求,你也可以轻松坚持下去

目标定的小一点,比如每天只读1-2页的书,因为微习惯更容易完成,完成目标的成就感更容易让你坚持下去。

如果觉得一年30本的目标太遥远,那就先定一个10本的目标,10本还是多那就5本。人民日报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如果你能每年阅读5本书,就已经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了。

在一定的时间规律上相对宽松的看书,不要给自己定死任务。

不强求自己每天都要读书,但也不要超过1周都不读书。因为生活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们不知道每天会发生什么,如果今天真的有特殊情况,就不要苛求自己一定要读书了,这样可能会让自己痛苦,或者产生没有完成任务的负罪感。

把读书当作快乐的事情,做到两三天不读书就会想,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我到现在也做不到每天都读书,但也不会存在3天不翻书的情况,再忙也会看几页。

只要把握好一年要读30本书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安排去调整每月、每周、每天的计划就可以,这个月时间充裕就多看几本,下个月有其他安排就少看几本。

慢慢的你会发现,养成读书习惯,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懂舍得、会选书,你也可以快速进阶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别人的书单和榜单会有借鉴意义但一定不会完全适合你。

所以,我们要学会对榜单、书单和评价进行筛选。可以先按照榜单和推荐书单,找出自己喜欢的和看似优秀的书籍,然后再去翻翻真实的读者评论,看看是否存在过度宣传;或者利用电子书阅读软件试读一下、通过听书节目先听一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感觉一下合不合口味再决定要不要阅读原书。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滋养灵魂,而不是把它摆在家里证明我看过。因此有一些我们已经完全消化的书可以不必保留,一些简单易学的书、快餐类消遣类等没有购买价值的书,借阅一下或者在书店看个热闹就可以啦。

如果看到一两本不好的书时一定不要不开心,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干任何事情怎么会没有几个坑呢?3.作好笔记、记录成长,你也可以顺利输出

武志红老师说过,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不要有完美主义情节,不要怕自己刚开始读书时,输出的质量不高就不做记录,因为“敢比会更重要,会多事情不是谁会谁厉害,而是谁做谁厉害”。

我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因为没有从一开始就有条理的做记录,现在想要整理当时的感悟就有些困难。尤其是那些读起来让人赞叹不已的书,即使当时印象再深刻,过一两个月也真的没办法完整回忆起来了,真的是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只要你开始读书,就做好笔记,不管好与坏,不管短与长,回头来看,都是珍贵的成长过程。更何况当你坚持写过一年、两年之后,输出质量又怎么会没有提升呢?

记录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用电脑或者笔记本都可以,用多个Word记录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或者用一个excel的不同sheet来记录,书名做好索引;或者只用一个笔记本而不是多个,随手记录,做好标注,用口取纸或便签条贴好;定期整理,否则时间一长真的会忘记,读的书多了以后想要整理就很难了。

试想,当我们读书,读到能够在自己脑中构建一个知识图谱的时候,该多么令人欣喜和激动呢?

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可以达到像“喜马讲书”一样,用一篇五、六千字的文章,输出我从一本书中学到的内容,讲述给别人听,能够让读者在没有看原书的情况下,就能够掌握书中的精华内容。

从读书小白到初阶阅读者的路,我走的既快乐又收获颇丰,如果我的分享能够为你们带来一点点的动力和启发,我会很开心的。

我始终坚信,长久的阅读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期待我们可以一起踏上这条塑造灵魂的道路。作者简介:一枚自律又随性,务实又浪漫的85后普通姑娘,正在斗志昂扬地走在锻炼肉体、滋养灵魂的向上人生路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