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說吧,學行書可以不從聖教序入手,可以學歷代名家的任何一個人,比如顏真卿、趙孟、蘇軾、米芾、董其昌等等。千萬不要問我XXX哪個字有聖教序的影子,自己去學,只要學的夠深入,歷史上所有一流名家,每個人都有,你所見到的顏真卿,張旭,黃庭堅,何紹基,趙之謙,鄧石如等等,無一例外,只是摘取的點不同而已。

這樣說吧,學行書可以不從聖教序入手,可以學歷代名家的任何一個人,比如顏真卿、趙孟、蘇軾、米芾、董其昌等等。 無論學任何一家,都可以學會寫行書,這一點問題沒有。 那爲何別人都還告訴你要學聖教序呢?這就好像說,既然是學,歷代都很不錯,爲何非要先背唐詩三百首? 其實這就是一個源頭和支流的問題。 歷代名家的書風,都有一個特色,比如米芾刷字,行筆迅捷,王鐸用筆大開大合,行筆跌宕,趙孟結字平穩,肥潤妍媚。 這些風格,就屬於“支流”。 而他們的源頭,就在王羲之。 王羲之的字,有快又慢,有収有放,有肥有瘦。後代名家只是則其一點拓展放大,便能名世。 所以先學王羲之的字,有兩點好處。 第一是比較全面地掌握書法中的矛盾變化。 第二是可以在歷代名家中自由穿梭而不失根本。 很多人學完蘇軾學米芾容易寫的四不象,這就是“沒根”。有根的人可以取完米芾取蘇軾,能把二者有點融合,沒根的人學米之後學蘇,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無法將二者優點合理的安排到一起。 這就像彈吉他一樣,你不學樂理與和絃也不妨礙彈琴,但是你想自己作曲,想把別人音樂中比較出色的點用到自己手裏,那就必須要懂樂理。如果僅僅是靠着腦子中有的一些旋律去創作,那多數是別人用過的東西,你只是潛意識記得而已,嚴格一點來說,如果標榜成原創,就屬於抄襲。這類事在音樂界太多了,很多創作着流行歌曲的人一點樂理不懂,所以被質疑抄襲很正常,可能他們本意不是抄襲,只是腦子中有的旋律而已。 這就是王羲之聖教序爲書法必學字帖的最大原因。 不學,不影響學行書,也不影響把某家寫得好,但水平上,也只是相當於會拿吉他彈一些曲子,即便你彈的好聽,那也不是你的。 如果你不學聖教序,還想妄圖把某兩家書風的優點集合到一起,多少是癡人說夢。你都看不出他們的合處與異處,又憑什麼能準確分清兩家的優點呢?難道僅僅是字形嗎?這不多說,即便你是個天才,有名家指導,也不可能做到,連出現意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就好像你跟別人說,我沒學過格律,但我就是能作詩,這怎麼可能?外行可能會覺得你這個押韻的短句是首詩,可在內行看來,寫好點算打油詩,寫不好就是順口溜。 如果你學了聖教序,且學的很深入,那學歷代名家行書,都能進能出。你也會從歷代名家身上看到聖教序的影子。千萬不要問我XXX哪個字有聖教序的影子,自己去學,只要學的夠深入,歷史上所有一流名家,每個人都有,你所見到的顏真卿,張旭,黃庭堅,何紹基,趙之謙,鄧石如等等,無一例外,只是摘取的點不同而已。 連弘一也有,看不出來可以,但不要說它不存在,想看出來就自己去好好臨帖,臨個十年八年,自然就懂了。 眼力,是靠自己手上功夫練出來,不動手就想看懂,但問一句憑什麼?我還想躺着等天上掉餡餅呢,哪會有這麼便宜的事? 學行書,如果想學好,那聖教序絕對是無法繞過的一本帖。也不要問別人聖教序好在哪,你不學,不學的深入,別人說了你也看不到。

當然,“學好”的標準,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以爲連筆字就算學好行書,那學聖教序就沒用了,不要說學聖教序,臨帖都屬於浪費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