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穿着护膝蹦着迪”“喝啤酒加枸杞”“一边各种胡吃海喝,重口味外卖不离手,一边酵素、减脂丸大口大口吞下肚”……如此这般矛盾怪诞的描述,许多年轻人听了却会心一笑,因为其中或多或少,是他们自己生活方式的写照。

“一边透支身体,一边自救恶补”,这种被戏称为“朋克养生”的另类生活方式,催生了许多“药丸妹”“精油党”。或许他们也想着这样的“伪养生”不该继续,但继续“作死”的“心瘾”却比想象的更难戒除。

图片来自网络

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家住万城镇建设北路的年近七旬的张大爷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追着电视台每日播出的养生节目、医药节目看,并且笔记专家推荐的养生方法、偏方。“报纸上有保健的文章,我也会剪下来。这些食疗、按摩方法都不贵,试试也无妨。”

这是当下很多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写照。但养生这件事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渐成中坚力量,他们把养生看做一种投资。认为年轻时在养生投资1元钱,老了可能会省下100元的医药费。

要说到养生,万宁中学高三学生王欣可算是这条路上的“青年专家”。

虽然平时功课比较繁重,但是书桌上的三餐食谱记录着他这一天的饮食情况,早餐:山药黑芝麻粥加白水鸡蛋;中餐:莲子鸡丁;晚餐:肉酱杏鲍菇。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膳食上“不与世俗”,有着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或者学业的压力,三餐基本靠外卖续命。但是王欣不愿将就,他有着半年零外卖的记录。

除了食疗,他还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其中,球类运动和有氧运动成为他每天必打卡项目。打开他的朋友圈,都是标准的格式,“项目+坚持天数+运动感想。”朋友戏谑,他是当代年轻人中的一股清流。

《海带和裙带菜比,居然在钙上输了》《白醋泡脚对治疗脚气其实并没有用》……从小就开始关注养生的王欣,已经可以从标题辨别文章真伪。“2014年,那会儿初中,课业比较轻松,有更多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会儿养生类公众号大行其道,当时的标题真的很吸引人,慢慢的我就开始注意自己身体状况了。”

90后也爱上了营养保健品

与食疗、按摩相比,有些养生项目的代价比较大,那就是“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际上一般称为膳食补充产品。目前,我国保健品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膳食补充剂、运动营养品、体重管理产品和传统滋补类产品。

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逼近1500亿,预计202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1816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健品市场。

家住万城镇中学的90后小伙小陶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活动策划人员,从小跟着父母吃各种瓶瓶罐罐的保健品,长大了自己主动去买保健品。不大的房间里,堆着各种保健品,有预防抑郁症的维生素D、缓解眼疲劳的叶黄素、还有补钙的钙片、号称能美容的胶原蛋白胶囊。小陶打趣地说:“从小吃到大,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在芬兰待过一段时间,芬兰冬天光照少,我们留学生就买维生素D防抑郁。”小陶说,现在因为甜甜的口感,偶尔还吃一两粒维生素D,当糖吃。

“保健品,顾名思义是为了保持健康。不健康的人得先吃药,健康的人才吃保健品。”人们的智力水平和了解到的事实与最终接不接受保健品并没有太大关系,小陶在吃保健品这条路上虽然吃过大亏,但依然不离不弃。

图片来自网络

六年前,小陶的母亲禁不住好友的推销,花12000给小陶买了一套美国的保健品,其中有蓝莓汁、三文鱼鱼油、诺丽果酵素汁。“那会儿也才刚上大学,什么都不懂,她吹得神乎其神,还说吃了能防癌。”后来,推销这套保健品的人被抓,小陶和母亲才放弃食用。

养生观念别跑偏 回归自然是根本

熬夜、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透支,不像数学题,通过“恶补”一正一负就可以抵消的。

万宁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田小波介绍,如今年轻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某些类型肿瘤的概率呈上升趋势,这与长时间生活不规律透支健康不无关系。更值得警惕的是,因为选择并相信“朋克养生”的错误观念,人们变本加厉,更纵容自己过着不规律的生活。身体透支也会让人出现情绪暴躁、心慌、头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身体拉响的“警报”。因此,回归规律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根本。

图片来自网络

万宁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刘晋兰医生也提醒,每个人体质各不相同,盲目跟风吃营养补充剂来“恶补”,缺乏针对性,效果可能不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一些复合型保健品如长期同时服用,部分营养元素叠加,补充摄入量过大,还会给肝、肾等器官带来负担,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要说到养生,万宁中学高三学生王欣可算是这条路上的“青年专家”。

虽然平时功课比较繁重,但是书桌上的三餐食谱记录着他这一天的饮食情况,早餐:山药黑芝麻粥加白水鸡蛋;中餐:莲子鸡丁;晚餐:肉酱杏鲍菇。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膳食上“不与世俗”,有着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或者学业的压力,三餐基本靠外卖续命。但是王欣不愿将就,他有着半年零外卖的记录。

除了食疗,他还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其中,球类运动和有氧运动成为他每天必打卡项目。打开他的朋友圈,都是标准的格式,“项目+坚持天数+运动感想。”朋友戏谑,他是当代年轻人中的一股清流。

《海带和裙带菜比,居然在钙上输了》《白醋泡脚对治疗脚气其实并没有用》……从小就开始关注养生的王欣,已经可以从标题辨别文章真伪。“2014年,那会儿初中,课业比较轻松,有更多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会儿养生类公众号大行其道,当时的标题真的很吸引人,慢慢的我就开始注意自己身体状况了。”

90后也爱上了营养保健品

与食疗、按摩相比,有些养生项目的代价比较大,那就是“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际上一般称为膳食补充产品。目前,我国保健品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膳食补充剂、运动营养品、体重管理产品和传统滋补类产品。

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逼近1500亿,预计202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1816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健品市场。

家住万城镇中学的90后小伙小陶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活动策划人员,从小跟着父母吃各种瓶瓶罐罐的保健品,长大了自己主动去买保健品。不大的房间里,堆着各种保健品,有预防抑郁症的维生素D、缓解眼疲劳的叶黄素、还有补钙的钙片、号称能美容的胶原蛋白胶囊。小陶打趣地说:“从小吃到大,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在芬兰待过一段时间,芬兰冬天光照少,我们留学生就买维生素D防抑郁。”小陶说,现在因为甜甜的口感,偶尔还吃一两粒维生素D,当糖吃。

“保健品,顾名思义是为了保持健康。不健康的人得先吃药,健康的人才吃保健品。”人们的智力水平和了解到的事实与最终接不接受保健品并没有太大关系,小陶在吃保健品这条路上虽然吃过大亏,但依然不离不弃。

图片来自网络

六年前,小陶的母亲禁不住好友的推销,花12000给小陶买了一套美国的保健品,其中有蓝莓汁、三文鱼鱼油、诺丽果酵素汁。“那会儿也才刚上大学,什么都不懂,她吹得神乎其神,还说吃了能防癌。”后来,推销这套保健品的人被抓,小陶和母亲才放弃食用。

养生观念别跑偏 回归自然是根本

熬夜、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透支,不像数学题,通过“恶补”一正一负就可以抵消的。

万宁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田小波介绍,如今年轻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某些类型肿瘤的概率呈上升趋势,这与长时间生活不规律透支健康不无关系。更值得警惕的是,因为选择并相信“朋克养生”的错误观念,人们变本加厉,更纵容自己过着不规律的生活。身体透支也会让人出现情绪暴躁、心慌、头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身体拉响的“警报”。因此,回归规律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根本。

图片来自网络

万宁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刘晋兰医生也提醒,每个人体质各不相同,盲目跟风吃营养补充剂来“恶补”,缺乏针对性,效果可能不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一些复合型保健品如长期同时服用,部分营养元素叠加,补充摄入量过大,还会给肝、肾等器官带来负担,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