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而这一切都是他的仁义造就的,“仁”是仁宗治国的一大特色,也是世人认同的一大标准。

《清平乐》热播,这部剧刻画了北宋皇帝赵祯的形象。在剧中,赵祯为国操劳,广开言路,是比较正面的人物形象。
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我们知道,庙号是皇帝子孙给父祖的美谥,是对其一生治国功绩的最好总结。“仁”在《礼记·经解》中的解释是:“上下相亲谓之仁。”同时,《论语·雍也》也有说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人看来,“为人君,止于仁。”从庙号来看,后人对赵祯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呢?概括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节俭
仁宗勤勉政事,一次加班到深夜,很想喝羊肉汤,但也只是想想,自己不敢主动提出了。他有自己的解释,皇帝饮食喜好必然会被下人无限放大,如此也要夜夜宰杀生了,实在于心不忍。
宽容仁慈
仁宗吃饭时,吃到沙子,表情痛苦,却叮嘱宫女不要作声,如此宫女性命得以保全。还有一次,仁宗外出散步时,时不时回头看,众人不解。回宫后,仁宗才对妃嫔说,我当时口渴,所以回头看侍从有没有带水壶,但看到他们没带,自己只好回宫喝了。
敬法自守
宋代有规定,国事无论大小,皇帝不能独断专行,要经过宰相、御史等讨论后才能拟定方案,进而实施。仁宗一直谨慎遵守着这项法度。当时,仁宗最喜欢的妃子是张贵妃,贵妃有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徽使,贵妃吹吹风,仁宗就答应了。这事到了“廷议”时,却遭到了包拯等大臣的否决,仁宗无奈,只好收回成命。
尚德缓刑
仁宗依法度治国,但也注重从轻发落。当时,有四川读书人,写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意在煽动成都太守造反。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严惩的,而仁宗却有自己的解释:老秀才急于做官,无非是写诗泄愤了。仁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给这个秀才官做。
清明纳谏
仁宗治国的一大特点就是“清明纳谏”。在有关仁宗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臣子据理力争,皇帝不仅不治罪,反而重用他们。这是符合史实的。有论文统计表明,仁宗一朝任谏官的67位成员中,有40位都获得了升迁。这些谏官中不乏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流传千古的名士。
仁宗之“仁”,并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仁”,他还谋求改革,推动庆历新政,意图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尽管改革受挫,他还锲而不舍地坚持,采取变动的方式推行。仁宗尚德缓刑,主动作为,其治下出现了较为难得的“仁宗盛治”。
仁宗在位期间,国家人口净增长379万户,增长数相当于唐贞观时期的总户数;嘉祐年间国家税收增至3680余万缗,是唐朝最高值的四倍之多;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见商品经济之发达;我国四大发明中,有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等三大发明出现在仁宗时期。
这就是“仁宗盛治”最直接的表现。“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而这一切都是他的仁义造就的,“仁”是仁宗治国的一大特色,也是世人认同的一大标准。仁宗死后,举国哀悼,洛阳百姓自愿停市哀悼,四川妇女头戴孝帽哀悼,可见仁宗之“仁”早已深入人心了。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轩笔录》、张复华《北宋谏官制度之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