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而這一切都是他的仁義造就的,“仁”是仁宗治國的一大特色,也是世人認同的一大標準。

《清平樂》熱播,這部劇刻畫了北宋皇帝趙禎的形象。在劇中,趙禎爲國操勞,廣開言路,是比較正面的人物形象。
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我們知道,廟號是皇帝子孫給父祖的美諡,是對其一生治國功績的最好總結。“仁”在《禮記·經解》中的解釋是:“上下相親謂之仁。”同時,《論語·雍也》也有說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人看來,“爲人君,止於仁。”從廟號來看,後人對趙禎的評價是比較高的。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呢?概括起來,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提倡節儉
仁宗勤勉政事,一次加班到深夜,很想喝羊肉湯,但也只是想想,自己不敢主動提出了。他有自己的解釋,皇帝飲食喜好必然會被下人無限放大,如此也要夜夜宰殺生了,實在於心不忍。
寬容仁慈
仁宗喫飯時,喫到沙子,表情痛苦,卻叮囑宮女不要作聲,如此宮女性命得以保全。還有一次,仁宗外出散步時,時不時回頭看,衆人不解。回宮後,仁宗纔對妃嬪說,我當時口渴,所以回頭看侍從有沒有帶水壺,但看到他們沒帶,自己只好回宮喝了。
敬法自守
宋代有規定,國事無論大小,皇帝不能獨斷專行,要經過宰相、御史等討論後才能擬定方案,進而實施。仁宗一直謹慎遵守着這項法度。當時,仁宗最喜歡的妃子是張貴妃,貴妃有伯父張堯佐想做宣徽使,貴妃吹吹風,仁宗就答應了。這事到了“廷議”時,卻遭到了包拯等大臣的否決,仁宗無奈,只好收回成命。
尚德緩刑
仁宗依法度治國,但也注重從輕發落。當時,有四川讀書人,寫詩“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意在煽動成都太守造反。在古代,這樣的事情必須要嚴懲的,而仁宗卻有自己的解釋:老秀才急於做官,無非是寫詩泄憤了。仁宗不僅沒有怪罪,反而給這個秀才官做。
清明納諫
仁宗治國的一大特點就是“清明納諫”。在有關仁宗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臣子據理力爭,皇帝不僅不治罪,反而重用他們。這是符合史實的。有論文統計表明,仁宗一朝任諫官的67位成員中,有40位都獲得了升遷。這些諫官中不乏包拯、范仲淹、歐陽修等流傳千古的名士。
仁宗之“仁”,並不是被動的無能爲力的“仁”,他還謀求改革,推動慶曆新政,意圖改變積貧積弱的面貌。儘管改革受挫,他還鍥而不捨地堅持,採取變動的方式推行。仁宗尚德緩刑,主動作爲,其治下出現了較爲難得的“仁宗盛治”。
仁宗在位期間,國家人口淨增長379萬戶,增長數相當於唐貞觀時期的總戶數;嘉祐年間國家稅收增至3680餘萬緡,是唐朝最高值的四倍之多;這一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可見商品經濟之發達;我國四大發明中,有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等三大發明出現在仁宗時期。
這就是“仁宗盛治”最直接的表現。“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而這一切都是他的仁義造就的,“仁”是仁宗治國的一大特色,也是世人認同的一大標準。仁宗死後,舉國哀悼,洛陽百姓自願停市哀悼,四川婦女頭戴孝帽哀悼,可見仁宗之“仁”早已深入人心了。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東軒筆錄》、張復華《北宋諫官制度之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