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農村部: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有力支撐產業發展

11月20日,“2019年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峯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辦,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雄年在現場發佈了《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 。

報告顯示,2010-2017年,中國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穩步發展。尤其是,2010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科研機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逐年提高,投資增幅不斷加大,年平均增長14.22%。

從基本建設投資用途來看,基建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科研土建工程和科研儀器設備購置上。科研儀器設備投資年平均增長27.56%,佔比逐年上升。從科研基建資金來源來看,政府撥款佔科研基建投資的比例最大,約爲88.13%,比2010年增長了14%,其次爲事業單位資金、企業資金和其他資金。從固定資產總量來看,2017年全國科研機構年末固定資產達到397.74億元,較2010翻了一番。

報告還顯示,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獲得科研投入和成果產出快速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第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

經常費收入逐年攀升。2010-2017年,全國農業科技機構收入總額呈逐年上升趨勢,經常費收入由193.65億元增至332.43億元,平均每年增幅超過10%。增長原因主要是科技活動收入的大幅增加。

課題經費大幅提高。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課題經費投入整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17年課題經費比2010年增長近一倍,約120億元。試驗發展類、研究與發展成果應用類和應用研究類課題經費投入佔比接近80%,其他兩類分別是基礎研究類和科技服務類課題,其經費投入佔總體約20%。

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投入持續增強。在R&D人員數量方面,2010年-2017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R&D人員從4.31萬人增至5.37萬人,增幅達到24.5%;按R&D人員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農業科研人員總量從3.71萬人增長到4.69萬人,增幅26.42%。在R&D人員素質方面,各行業農業科研機構R&D人員擁有碩、博士學歷的人員數量不斷增長,五大行業領域增幅均超過75%。

第二,科技產出大幅提升。

2010-2017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出呈總體上升趨勢。

科技論文發表呈整體上升態勢。八年間,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論文發表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報告數量增加4%。其中發表國外論文的數量增勢尤爲明顯,從2010年的2339篇上升至2017年5728篇,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從31個省(區、市)情況來看,北京、山東、江蘇發表的論文數量位列全國前三名。

科技著作出版呈波動上升趨勢。2010年以來,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出版科技著作數量增幅約18.5%。其中,種植業領域論文著作佔比最大,佔據了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出版科技著作總數的近70%。

專利受理授權數量持續上升。從專利受理來看,2017年受理專利申請總數近9000件,超過2010年申請數量的3.4倍,年增幅49.09%。從專利授權來看,2017年專利授權總數達5833件,超過2010年授權數量的4倍。此外,2010-2017年,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持續上升,農業科研機構年度擁有在有效期內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增長幅度超過7倍。

成果獎勵區域差異較爲明顯。2002年-2017年間,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農業項目的數量保持在10到29項之間。且華北、華東和中南區在全國的國家獎獲得上具有明顯優勢。

育種親本材料創新居絕對優勢。自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建立以來,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共獲得4322項植物新品種授權,涵蓋62個種屬。在新品種的親本材料創制方面,公益性科研機構始終佔據絕對優勢。

第三,科技對產業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根據測算,種植業、畜牧業、漁業三大產業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支出變化與各產業產值變化成明顯正相關。

基礎研究支出與種植業產值變化相關係數最高,爲0.90,與畜牧業、漁業產值變化的相關係數分別爲0.61、0.75;應用研究支出與對應領域的產業產值相關係數在0.48-0.77之間;試驗發展支出與三大領域產值變化的相關係數分別達到了0.85、0.78和0.88,呈強相關。比較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支出與滯後兩年的產業產值趨勢發現,科技投入變化與產業產值變化趨勢一致,投入增加,產業產值隨之增加,其中試驗發展研究支出與三大產業產值走勢軌跡相似度最高,說明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對產業的支撐發展作用十分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