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爲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爲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爲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於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爲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

另外,許多人都認爲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於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爲開元,純屬巧合。

同時,開元通寶也是中國度量衡改爲十進制的關鍵。當時一兩重二十四銖,這對於錢幣換算極爲不便。開元通寶錢每文重二銖四絫,十文剛好二十四銖即爲一兩。這種換算一直延續至晚清,一枚庫平一錢與一枚標準的開元通寶重量相等,甚至影響了後世將近1300餘年。開元通寶“形”延續了自秦以來的方孔圓錢,“制”基本延續了漢以來的五銖錢重。(五銖錢的重量是十分科學的,任何朝代的小平錢只要偏離了五銖錢的重量均會出現問題)標準的開元通寶與標準的五銖錢重量相差無幾,這注定了開元通寶也將成爲一種成功的貨幣體系。因此開元通寶被稱爲我國貨幣史上三大錢系之一。

當地文保所對這些古錢幣進行簡單清理後發現古錢幣的面文全部是“開元通寶”。形制規範,製作精美,字跡清楚,文字秀美,直徑大部分爲2.4釐米,除面文外,面無記號,背面部分有月紋。既有唐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錢幣約17000枚,重約71公斤。

至於開元錢的收藏價格不用說大家也想得到普通的開元通寶錢價格是不高的。每枚大慨100萬元左右當然如果是金質、銀質、鎏金銀的開元通寶錢那價格又另當別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