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屬於上海青少年的“奧運會”落幕:當你愛上體育,青春永不散場!

第十六屆上海市運動會11日晚落幕,超過3萬名運動員、220萬人次青少年參與各項競賽和展示活動,賽事的規模、設項、影響超越歷屆市運會,有300名運動員獲得青少年組的“未來之星獎”。讓青少年擔任賽場主角、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讓更多學校走上前臺、真正提升學生體質,這是本屆市運會帶給滬上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理念和財富。

小將開啓奧運夢想

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海選手許昕搭檔隊友馬龍、張繼科,幫助中國隊強勢奪冠,捍衛霸主地位。許昕的奧運金牌夢就始於市運會。“我2002年初來上海,當時在曹燕華乒乓球學校打球。之後,我代表寶山參加第一次參加市運會,拿了好多金牌。”他對16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市運會是我運動生涯的第一個平臺,是‘我們的奧運會’。”

圖說:市運會藝術體操比賽。

上海的奧運冠軍們,幾乎都從市運會上走出:1998年,16歲的劉翔代表普陀區首次參加第十一屆市運會,在男子100米和110米欄項目獲得雙料冠軍;姚明的第一屆市運會經歷是在1990年,他在盧灣體育館完成市運會“首秀”,那一年才10歲。此外,吳敏霞、鍾天使和更多的奧運冠軍,都曾是在市運會上閃現的小花。

圖說:市運會籃球青少年組比賽。

本屆市運會,在游泳項目一人獨得6金的浦東小將蔡沐珂、在舉重賽場接連打破三項13歲組紀錄的松江運動員李想等上海體育小將,都在力爭佳績,爲夢想努力。本屆市運會,青少年組共13人創10項上海市青少年紀錄,29人創27項上海市青少年年齡組紀錄,19人超4項上海市青少年紀錄,31人超19項上海市青少年年齡組紀錄。未來,他們將追尋更遠大的理想。

青少年參與體育派對

市運會圍棋展示比賽,吸引來自上海15個區總共242名青少年選手參賽,他們身後是龐大的家長助威團以及圍棋普及羣體;冰球作爲市運會展示項目首次亮相,冰球小子們在雪白冰面馳騁,背後是全市10傢俱樂部、500多人的積極參與。本屆市運會除了競賽項目,還設置“展示項目”:包括攀巖、滑板、冰球、圍棋、航空模型等10個在青少年羣體中擁有廣泛愛好者的新項目,第一次“閃亮登場”。

圖說:市運會青少年組射箭比賽。

投身新項目的“新面孔”,也讓人關注。這些新項目的註冊運動員,不再單單依靠少體校小將“包圓”,而是更多由社會力量輸送。以冰壺項目爲例,既有體制內的徐彙區少體校、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辦訓,也有虎仔勇士俱樂部等社會力量;花樣滑冰項目則主要來自飛揚冰上運動俱樂部、世紀星滑冰俱樂部等社會力量。

本屆市運會還首設貫穿一整年的“活動項目”: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小鐵人三項展示賽、青少年社區體育運動會、陽光體育大聯賽等9大活動吸引超過220萬人次青少年參與,享受運動樂趣。

圖說:上海市青少年體育訓練“十佳教練”獲獎人員。

昔日少數體育尖子的競技場,如今更多青少年參與的體育大派對,市運會迎來更廣泛的參與度。賽場也打破界限,從體育場館延伸到社區、俱樂部、中小學校等。在這場體育嘉年華中,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人才培育,成爲市運會發展的一個風向標。

育人之道走進校園

市運會女子足球比賽(青少年組)A組、B組的冠軍,均被普陀區包攬。金牌背後,是體教結合的實踐。功勳教練張翔、錢惠帶領一支教練隊伍,在金沙江路小學、梅隴中學和曹楊二中的“女足一條龍”中,闖出一條培養後備人才之路。

圖說:爲(青少年組)“未來之星獎”獲獎代表頒獎。

市運會也讓體育、教育兩個職能部門互相融合,在普及、提高領域發揮專長。浦東新區的游泳、普陀區的女足、楊浦區的羽毛球、閔行區的田徑、寶山區的乒乓球、徐彙區的網球等,都成爲各區的品牌體育項目。這些項目不僅向上輸送人才,也成爲各區中小學的熱門運動。

圖說:市運會男足比賽。

除了青少年組,市運會高校組比賽檢驗着申城高校體育的開展。“站上市運會頒獎臺,對我們來說可能一輩子只有這一次機會。最終能夠捧杯,我們覺得特別幸運,大學生涯沒有遺憾了。”獲男子排球甲組冠軍的同濟大學隊隊長顧其偉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