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技術發展飛快

人們所穿着的衣服

大多數已交由工業化的機械所生產

但有一種古老神祕的製衣技術

仍在廣東所延續

其工藝複雜

但其所製成的衣服

人們穿上之後會感到猶如深秋般的涼爽

珍貴得被人們稱之爲“軟黃金”

它就是來自嶺南的莨紗綢

這是一個和冼達峯聊起“香雲紗”,總會涉及命名的問題。他總要進行一番糾正——合理的名稱應是“莨紗”。

簡單來說,莨紗、莨綢是將紗和綢用一種叫薯莨的植物的汁液染過後,加以一定處理所成爲的兩種面料。“香雲紗”是莨紗的別稱。

薯莨榨汁取得的莨水(許偉明/攝)

但現在,人們習慣將“香雲紗”定義所有莨紗綢。冼達峯認爲不對,紗綢不分、以偏概全。考慮到名字很多時候是一種慣用稱呼,有時候我覺得他對這個問題過於糾結。

然而“香雲紗”原本並非珠三角本土的叫法,它屬於外來的名字,現在卻強加到曬莨染整工藝頭上——原本珠三角人就是習慣地叫莨紗、莨綢的。多數人覺得“香雲紗”是個好聽的名字。而冼達峯認爲,以“莨紗綢曬莨染整技藝”取代“香雲紗染整技藝”,更有利於人們正確認知這一塊珠三角面料,也更接近其本原面目。

冼達峯老家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那裏以輕紡而聞名,號稱面料名鎮,也是香雲紗的起源地。他的母親從事茛紗綢的生產製作,他也不例外。他在佛山市區目前最時尚的嶺南新天地開了一家專賣香雲紗的店,但他卻不說自己賣香雲紗。從“蘇莨記”的牌號,可以看出他在命名問題上的堅持。

過莨水,將紗綢放入莨水中充分浸泡(許偉明/攝)

問題就在於“莨”。“香雲紗”這個名字除了紗綢不分外,也沒有體現“莨”,而“莨”是能反映其工藝的核心部分。如果我們參照蠟染、藍靛染、扎染等染整方式的命名——他們在名字上就標明工藝最獨特的部分,而“香雲紗”這個名字本身看不出它和“莨”之間的關係。

“莨”是一種藤本植物,全稱是薯莨。長年生於地下的莖塊很像芋頭,外表紫黑,內部棕紅,莖面帶刺。將它的根莖絞碎,加水,得到一種深紅色的液體,含有膠質。用手去接觸這些薯莨汁,感覺很黏稠。人們用它來對絲織品進行曬莨染整,看中的是薯莨裏所含有的“單寧”成分。薯莨主產於兩廣、湖南、浙江地區,並以廣東肇慶綠步、廣西龍州一帶產的爲最佳。

傳說由於莨紗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後,走起路來聲音響,且名氣也響,所以叫“響雲紗”,後來的人們根據諧音叫“香雲紗”。另一個版本的說法是,上海人一開始把莨紗稱爲“香菸紗”,那時香菸的顏色暗黑和莨紗很近,後來又拐成“香雲紗”。然後很奇怪的,到後來,人們再說起香雲紗,就涵蓋了莨紗和莨綢,乃至把莨布給包含在內了。

而且市場上也有很多人有意在利用這種命名上的混亂,對莨紗綢進行不真實的包裝。例如,過去人們稱香雲紗是“軟黃金”。但現在人們拿着莨綢來裝紗,然後把“軟黃金”的比喻說成是特別貴重的意思。

這片曬莨場就要破土動工,建香雲紗產業園區

(來源:羊城晚報)

但事實上,“軟黃金”是對莨紗在一定褪色之後的顏色的比喻。冼達峯說,莨綢也是好東西,但是錯誤的命名和錯誤的宣傳一旦結合起來,會使莨紗莨綢的本來面目變得模糊不清。

冼達峯對名字的堅持,原因在於:人們對莨紗和莨綢的認識應該符合實情,而不應該用“香雲紗”去編造不屬實的屬性。例如說香雲紗非常爽滑,但絲綢本身就具有爽滑的特性,和曬莨染整關係不大;說香雲紗非常貴重,但從現在很多穿得極破的舊衣服來推測,過去其實很多普通百姓也穿得起。

圖爲工人們正在用薯莨汁液均勻染整香雲紗面料。

(來源:羊城晚報)

冼達峯認爲,不能用以“香雲紗”改名之類的辦法把莨紗綢神話,應該看得到它的優點,也不能掩蓋缺點,應該讓莨紗綢的面料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纔是最好的傳承。

2008年,莨紗綢的曬莨染整工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爲“香雲紗染整技藝”。很顯然,在上了國家級的榜單之後,“香雲紗”這個名字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不過冼達峯一直做着各種看似徒勞的反對,最後他告訴我:“無所謂,反正我做的東西,是莨紗就是莨紗,是莨綢就是莨綢。”

據民間老行業從業人員口傳,珠三角漁民用薯莨浸泡漁網使漁網變得堅挺耐用,後來衣服也染上了薯莨汁。日子久了,浸了薯莨汁的衣服,也像漁網那樣堅挺,沾了河泥還使衣服發出黑色的光亮,越穿還越柔軟耐用。

因此漁民在浸泡漁網時也開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逐漸地,生產絲綢的農戶也將這種漁民浸泡織物的方法用於浸泡絲綢面料。這就是莨紗綢染整的前身。

135

榨好薯莨汁後,工人會把綢坯放入汁液中均勻染整

(來源:羊城晚報)

《廣東省紡織工業史》記載:1931年,廣州市郊的大刀山出土一塊晉朝太寧二年(324)的麻布,是用薯莨染整過的一面紅一面褐的麻織物。若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珠三角用薯莨染整面料的歷史就有近1700年了。

《廣東省志·絲綢志》記載:清道光年間,佛山南海區就已有曬莨染整造莨綢。廣東省紡織工業史》記載,後來的同治年代,同處珠三角的番禺、南海、順德等地,因自然和人文環境上的近似,都出現了莨綢的製作。

民國年間,絲織工藝有了進步。南海區西樵鎮地方誌《西樵山志》記載,1915年,西樵鎮的程丙全、程紹江、程澤、程周等4人發明了“馬鞍絲織提花絞綜”,首創了紐眼通花的白坯紗。經過薯莨染整之後的莨紗,便是後來被俗稱的香雲紗了。

香雲紗的出現被認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廣東省志·絲綢志》稱:此後,佛山、廣州、順德相繼開闢了生產“白坯紗”和莨紗的工廠、曬場,使珠江三角洲呈現莨紗生產的欣欣向榮局面。

草地上五彩斑斕的香雲紗如同雲霞一般(來源:羊城晚報)

到了20世紀80年代,莨紗綢的坯源已大大拓寬,“電力紡”“真絲細花綢”或其他真絲坯綢都可以用來曬莨。但《廣東省志·絲綢志》記載,這些真絲綢緞,原料條份細,組織結構細密,表面光潔,薯莨液汁反倒不易充分滲透和黏附於織物結構內,人們穿在身上易“脫莨”。

6月中旬,廣州已非常炎熱。在廣州番禺的一個曬莨場,工人們正加緊幹活。一年中適合曬莨的時間並不長。通常,每年的4月初至10月底是曬莨季節,但7月到8月上旬,日照過於強烈、氣溫太高,會導致所曬的紗綢變硬發脆,因此不宜開工。8月中旬復工,10月底收工。11月後因北方乾燥的季風南下,已不宜於曬莨。

曬莨(許偉明/攝)

薯莨的汁液已備好,薯莨的紅色渣滓堆得到處都是。將薯莨汁倒入一個水槽裏,把紗綢坯放入薯莨水中,用手將整匹布按入汁液中,輕拍撫弄,讓布匹的每一方寸都沾到薯莨汁液,然後撈起,晾在一旁。等它自然脫水後,就拖到陽光下曝曬。

晾曬場是被精心保養和修飾過的平整草地,約1米多寬、20米長的布匹被平整攤開,拉緊,繃直,接受陽光的暴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晾曬面能過更多更均勻地接觸到陽光。這對曬地提出很高的要求:平坦,以泥墊底,上鋪細砂,再在其上密植約1~2釐米厚的青草,要求草不能過軟——過軟會受不了紗綢的壓力而讓紗綢與細沙接觸。

紗綢放在草皮上曬莨時,即可使綢疋保持清潔,又因草類受天地霧露的滋潤,可使綢疋在高溫曝曬下有一定溼度,便於充分吸收薯莨水。等到其中的薯莨水乾透了,再灑上五六遍的薯莨水。

圖爲曬莨,在陽光下充分暴曬(攝/許偉明)

之後,進行“封莨水”的過程。這回不像之前那樣只是浸透了就拿起來,而是長久地浸泡在薯莨水裏,讓細絲慢慢吸收薯莨,然後再拿去陽光下曝曬。幹了,後又回去“封莨水”,如此反覆五六次。

接下來是一個“煮綢”的環節——爲使紗綢更均勻地吸收薯莨水,防止織眼堵塞,將已封過水的綢疋置於大銅鍋中(不可用鐵鍋,因薯莨所含單寧會與鐵發生化學反應),用45~50度的莨水煮綢,時長4~5分鐘,其間不斷手工翻動,以便煮得勻透,再等脫水,晾乾。

然後又是一次頻率更高的“封莨水”和晾曬,多達十來次。

由於陽光的暴曬,水分會升騰,薯莨汁會因此集中到晾曬面上。因此最後所見,晾曬面和背陰面是完全不同的顏色,晾曬面是紅色薯莨的不斷累積,從而變成了褐色,而背陰面的顏色相比而言就是很淡的了。到第二次“封莨水”的時候,紗綢晾曬面的褐色已經變得很深了。

但這還沒結束。在廣州番禺鄉間的另一個曬莨場,我看到了莨紗綢製作中最讓人驚歎的一個程序:工人們將挖自河涌裏的泥漿均勻地塗抹在紗綢上,在陰涼處放一會兒,再將抹上了泥漿的紗綢送到小河裏洗去泥漿,然後再晾曬,在另一面塗抹、洗淨和晾曬一遍。泥漿裏的鐵等元素,會和紗綢上積累的單寧發生反應,紗綢便有了深沉的暗黑色。

工人洗去抹在紗綢表面的泥漿(許偉明/攝)

在這些步驟中,薯莨的成分被循序漸進爲紗綢所吸收。而在這一系列工序中,最難把握的是每一道工序的度:浸莨水的時間、莨水的濃度、曬莨的時長、塗泥的時長。這些都和當時所處的環境、紗綢面料所表現的狀態息息相關,操作的師傅根據長年積累的經驗隨機應變。環境總是不同、時機總是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塊相同的莨紗或莨綢。

經過和薯莨水、水、泥土、陽光的一次次反應後,白色的紗綢終於成爲令人滿意的莨紗和莨綢。

END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裏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爲《莨紗綢:莨紗綢的生長》,作者許偉明,攝影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羊城晚報。

你知道哪些嶺南獨特的工藝嗎?

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今日話題

溫馨提示:

小編每週將從粉絲回覆中評選出五位最佳回覆(神回覆),並送上神祕禮品~

推薦文章

國務院辦公廳開通

“我爲大督查提建議”小程序

問題線索、意見建議

歡迎大家掃碼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