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腎衰辨治九要點

國醫大師 周仲瑛

慢性腎病、腎衰屬於疑難雜病範疇,病始多因,治難一法,欲求顯效,殊非易事。中醫治療腎病,早載於《內經》,充實於歷代。如何從中尋找突破點,是當代中醫之職。如能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立足整體觀念,重視個體化治療優勢,或將有助於開拓創新,提高療效。

現代中西醫結合研究發現腎病患者服用雷公藤、大黃能降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等。經開發成爲新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對雷公藤的生殖毒性、肝腎毒性,大黃如何辨證應用,尚需探索研究,進一步減毒增效,並從中醫醫理、復法組方配藥中找出路,把握毒藥治病的安全性。

茲據個人臨證體會提出治療慢性腎病、腎衰辨治九大要點如下:

汗利兼施祛水溼

水腫是慢性腎病、腎衰的重要特異性症狀,病由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蒸化,水溼瀦留所致。

上溯《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淨府”之訓,示人以汗利分消水腫爲主。《金匱要略》進一步指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意爲在上風勝者宜汗,在下溼重者當利小便。

筆者認爲腎水腫的病理因素與風溼相搏有密切關係,若能汗、利兩法複合並用,可以增效,但主次亦當有別。從臨牀看“風能勝溼”“溼從風化”“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論內涵,具有原創性的科學原理。若能進行現代多學科研究,將取得創新性的認識。

若浮腫先起於上部,顏面目窠腫脹,繼則腫及下肢,咳逆氣急,有肺衛表證,脈浮,舌苔薄黃膩,此爲肺氣不宣,通調失司,“風遏水阻”之證,應辨風、寒、熱三者的偏勝選方。風勝者疏風宣肺發汗,用苓桂浮萍湯,熱勝者用越婢加術湯,寒勝用麻桂各半湯。常用風藥如浮萍、防風、荊芥、蘇葉、生薑衣等。筆者結合個人經驗,配合蒼耳草、蟬衣、殭蠶等具有抗過敏的風藥,可以增效。咽喉常有紅腫疼痛者,加蒲公英、荔枝草、魚腥草。麻黃一藥與寒溫兩類藥配伍又起到清宣肺氣,外解表寒,內清肺熱的作用,顯示方藥組合後的特殊意義。如屬夏季可以香薷代之。

若水溼浸漬,困遏脾運,土不制水,轉輸失職,腫勢多從下起,遍及肢體全身,手觸皮下有波動感,發展較緩慢,肢體酸重睏倦,胸悶腹脹,尿少,舌苔白膩,脈濡緩者。治當運脾化溼,通陽利水,方選胃苓湯去甘草、五皮飲;水在小腹者用五苓散化氣行水;若溼鬱化熱,小便短赤,加黃柏、知母、六月雪、土茯苓;肌膚溼疹,瘡毒內歸可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地膚子、苦蔘等;衛表陽虛,汗出惡風加黃芪、防風。

若水氣壅盛,一身俱腫,咳喘氣急,脅脹腹滿,二便祕塞。汗、利難以速效,病勢兇險多變,可以腑爲出路,適當加以攻逐,方選疏鑿飲子,上中下分消,胸腔積液配控涎丹;腹滿脹痛配己椒藶黃丸加牽牛子,使水從呼吸、皮毛、二便多條通道排出。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溫通泄濁除鬱積

《素問·湯液醪醴論》治療腎病水腫,要重視“去菀陳莝”,提示消除氮質血癥病理廢物是重要的一大關鍵。基於慢性腎衰所瀦留的病理代謝廢物,多爲溼濁陰邪,久羈不去,腎氣衰敗,五臟俱損,虛實對立明顯,非通不去,非溫不化,溫通合法可使濁陰泄而清陽甦,方選溫脾湯。臨牀雖皆以大黃爲主藥,但多配附子、乾薑,變寒下爲溫下。若溼濁化熱,可加黃柏,寒溫並用。妄用寒下反而傷脾敗胃,中滿便溏,嘔噁不食,出現逆象。既往曾診一例慢腎衰氮質血癥期患者,因用寒下法出現嘔惡便溏,中滿不食的反應,查腎功反差。經從濁陰上逆,胃失和降治療而逆轉,得失分明,頗有啓發。

苦降辛通平濁逆

多種疾病所致的慢性腎衰,在病勢發展過程中,表現溼熱中阻,寒熱錯雜,痰熱互結,濁陰上逆,痞阻中焦,而致胃痞脹滿,嘔吐酸苦,時有噁心,口中異味,不欲飲食或大便溏泄,舌苔淡黃濁膩,質暗紅,脈細弦或濡滑。治當苦辛通降,理氣開痞,方如半夏瀉心湯、連蘇飲、左金丸等。常用的苦寒類藥有:黃連、黃芩、大黃、山梔;辛溫類藥物有:乾薑、附子、半夏、厚朴、蘇梗、藿香、佩蘭、吳萸等。臨牀根據寒熱痰溼不同的病理性質配藥,常能取得緩解病勢的效果。

益氣溫陽消陰翳

《素問·湯液醪醴論》對水腫的治療提出“宣佈五陽、疏滌五臟,微動四極,溫衣……”提示以溫陽消陰爲原則,此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水爲陰邪,遇寒則停,得溫則行,陽氣虛衰,氣不化水,則停而爲腫,病勢遷延反覆,腰腹以下腫甚,足跗爲重,腰部痠痛,怯寒肢冷,小便色清多沫,舌苔水滑,質淡胖,脈沉細。治當溫腎助陽,方用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陽虛甚右歸丸。常用藥如附子、肉桂、鹿角片、仙靈脾、巴戟天、山萸肉、熟地、山藥、菟絲子、茯苓、澤瀉等。腫甚加懷牛膝、車前子。

滋腎養肝熄風火

溼濁化熱,耗傷腎陰,水不涵木,風火上炎,每見“腎虛肝旺”之證。表現頭痛、眩暈、視力模糊、鼻衄,面紅目赤,口乾,舌苔薄質紅,脈弦。治當滋腎養肝,育陰潛陽,熄風清火,此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方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若熱入血分,血熱血瘀,瘀熱動風,可用犀角地黃湯涼血熄風。常用藥如天麻、鉤藤、菊花、夏枯草、牡蠣、丹皮、赤芍、澤瀉、黃柏、知母、生地、玄蔘、大薊、羚羊角粉等。腎性高血壓,多屬惡性病變,患者可見煩躁、神昏、痙厥等危象,應密切觀察。

濁瘀腎絡當活血

溼濁水毒,久羈不去,瘀阻腎絡,病從氣分進入血分,“血不利則爲水”水血互爲因果,腎實質進一步損傷。男子則小便不利,女子則經閉不通,還可見肢體肌膚花紋、瘀斑,皮膚有硬脹感,按之微痛,肌膚甲錯,小便渾濁色赤量少,鏡檢有多量紅細胞,舌質黯紫有瘀斑,脈小滑或澀。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爲主法,但須審證求機,採用相應具體治法。如血熱血瘀當涼血化瘀,用犀角地黃湯;瘀熱傷陰當滋腎和絡,用六味阿膠飲;瘀傷腎絡血從尿出當涼血止血,用小薊飲子;血虛血瘀當養血化瘀,用桃紅四物湯;血瘀水停當化瘀利水,用小調經散;寒凝血瘀,當溫通祛瘀,用當歸四逆湯等。

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澤蘭、馬鞭草、蘇木、鬼箭羽、益母草、凌霄花、川牛膝、丹皮、熟大黃、雞血藤、路路通、三七等。辨證選藥,配伍合用。

現代藥效實驗認爲:這類藥物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腎功能,逆轉腎臟病理性損傷等作用,與中醫“祛瘀生新”之說有相類同。

脾腎雙補有主次

歷來對虛損性疾病,特別是慢性腎病多強調脾腎雙補的重要性。但前輩醫家亦有“補脾不如補腎”“補腎不如補脾”之爭。

腎爲先天之本,五臟之根,腎之精氣稟受於先天,充養於後天。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兩者互依爲用,病則彼此影響。

腎爲水火之髒,藏真陰而寓元陽。水火既濟則開合有度,火歸水位則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陰平陽祕。一旦失衡,可見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之變。甚則可見陽損及陰,陰損及陽。

脾胃主運納之職,脾運胃納,一升一降,化水谷爲精微氣血,充養腎的精氣,營養五臟。能食而不能運責之脾,能運而不能食責之胃。故歷來即有“有胃則生,無胃則死”之說。

由此可知,培補脾腎雙軌並行,自可相得益彰,但臨證還當權衡主次,不可等同。根據有斯症用斯藥的原則,視其重點以治之。往昔曾擬基本方,脾腎雙補湯,藥用:黨蔘、黃芪、白朮、山藥、茯苓、菟絲子、仙靈脾、杜仲、熟地、砂仁、陳皮。以平補爲原則,隨症加減用藥。腎陽虛加巴戟天、仙茅、肉蓯蓉、鹿角片、補骨脂;腎陰虛則加楮實子、首烏、黑料豆、黃精、北沙蔘、女貞子等。脾運不健加六曲、雞金、麥芽、枳殼等。此即治脾不在補而在運,脾運則健之意。胃氣衰敗者尤當先行顧護,胃氣復甦再予調補。

三焦合治助氣化

三焦爲水谷精微運行的通道,賴臟腑氣化以宣通。分而言之,上焦屬心肺而司呼吸;中焦屬脾胃而主運化;下焦屬肝腎而主決瀆,各司其職。《內經》所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即屬此意。合而言之,則是水谷精微運行輸布的一條系統通道。肺脾腎三髒的氣化功能爲其動力。若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蒸化,皆可互爲影響致病。雖曰腎病“其本在腎”,但不能忽視“其標在肺,其制在脾”的整體關係。特別是慢性腎衰終末期,溼濁瘀毒內蘊,可以病及五臟,出現凌心、幹肺、侮脾、傷肝、損腎,腎氣衰竭,多髒同病,內閉外脫的複雜局面。必須從整體觀念着眼,針對主要矛盾,力求逆轉病情,頓挫病勢。

微觀辨症當審機

腎病的相關臨牀檢驗,是測知病情輕重進退的客觀依據,但引入中醫診察後,必須從整體觀念、臨牀症狀聯繫互參。在宏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微觀辨症,辨症審機才能爲我所用。如蛋白尿,有腎虛不固,封藏失司;脾氣虛弱,精微下陷;溼熱鬱蒸,清濁不分。血尿可有熱鬱陰傷、氣不攝血、血瘀絡損之分。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多因溼濁、瘀毒瀦留,提示一症可有多機,如此均當審症求機辨治,不可執一而論。

既往曾見二同道,先後共治一慢性腎病蛋白尿患者,先投溫補固攝,久服尿蛋白持續不減,後轉龍膽瀉肝湯,經月即效,進而轉陰,一主腎虛一主溼熱差異明顯,顯示宏觀辨證結合微觀辨症的實用意義,不可忽視。

病案舉例

案一:狼瘡性腎炎尿毒症(水毒犯胃證)

章某,女,30歲。紅斑性狼瘡,腎臟受累,檢查腎功能明顯損害,近月餘面目一身悉腫,腫勢頗劇,嘔吐痰涎水液,不能進食,食入即吐,口乾,大便溏薄,日5~6行,尿少色黃,舌苔薄膩中空,質偏紅,脈細。證屬脾腎陽虛,水毒犯胃上逆,溼濁內鬱化熱,氣耗陰傷,標實本虛,擬辛通苦降,補虛和胃,以緩其急。

藥用川黃連2.5克, 制附片5克, 淡吳萸1.5克,炮姜3克,姜半夏12克,黨蔘15克,炒麥冬10克,茯苓20克, 代赭石30克,橘皮10克,姜竹茹10克,滋腎丸10克(包)。

藥進5劑,嘔吐漸平,食納得開,尿量增多,浮腫亦見減退,守方增減續進,危急之勢獲得暫時緩解。

案二:高血壓腎病、尿毒症(虛勞)

唐某,男性,58歲。患者有高血壓病史二十餘年,血壓常在180~220/140~160mmHg,以後出現全身重度水腫。尿檢蛋白(+),血查非蛋白氮70mg%,經中西醫綜合治療後,水腫已退,但血壓仍高,腎功能衰退,自覺症狀不甚。

檢查:面色灰黯,舌質淡潤,舌面水滑,血壓200/120mmHg,尿常規:蛋白+++,顆粒管型+,查血非蛋白氮98mg%。

辨證施治:水腫病後,脾腎陽虛,濁陰內聚,治擬溫補脾腎,通陽泄濁。

藥用制附片9克,鹿角片9克,黃芪12克,黨蔘12克,仙靈脾12克,當歸9克,炒白朮9克,杞子6克,淮山藥15克,熟地12克,茯苓9克,菟絲子12克。另用生大黃粉1.5克,早晨空腹吞服。

藥後大便瀉稀五六次,連服三天,停二天,再服三天,八天後複查非蛋白氮58mg%,因每次腹瀉後精神疲勞,乃增服紅參粉1.5克,一日二次,扶正固本。用攻補兼施法調治半月,複查非蛋白氮40mg%,乃停服大黃粉,湯藥仍按上法調理,病情穩定,半年後複查非蛋白氮39mg%。

按:慢性腎炎,或高血壓III期腎功能衰退,表現以氮質血癥爲主,若大便正常或偏於乾結者,在培補脾腎的同時,可配合大黃解毒通腑。初步觀察,有的患者,通過腹瀉,血中非蛋白氮可見下降,亦可用大黃煎劑灌腸。但有腹瀉症狀者,則非應用大黃的適應症。 (周仲瑛 朱敏爲校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