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大部分的坦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安裝一門小口徑坦克炮,在當時的國際情況下這些37、45毫米等口徑坦克炮能夠有效的擊穿大部分裝甲武器,加上坦克底盤和炮塔的限制,因此各國都大量裝備這樣的坦克炮。雖然在反坦克作戰上威力足夠了,但在支援步兵方面,更小的口徑意味着更小的裝藥量,殺傷效果差強人意。

三號突擊炮

爲了彌補這一缺陷,各國都開動腦筋思考如何在保證成本的同時獲得最好的裝備,其中英、法兩國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一輛坦克安裝兩門火炮,在坦克的主炮塔上安裝穿甲能力強的坦克炮,在車身上安裝一門只能向前發射的大口徑榴彈炮。這種設計會造成坦克的一些天然缺陷,比如車內空間擁擠,操作人員過多不利於協同指揮等等。

德國人在坦克的設計道路上經過摸索,認爲應該製造一種專門搭載大口徑榴彈炮的坦克,能夠發射高爆炸威力的榴彈殺傷敵方士兵,同時又有裝甲保護自身,這種坦克就是四號坦克。

安裝車首火炮法國B2重型坦克

四號坦克的研發

四號坦克最早是1934年由古德里安提出來的,他希望能有一種成熟的坦克搭載大口徑榴彈炮,目的是配合專門反坦克作戰的三號坦克,也就是說四號坦克要具備反步兵、打擊火力點的能力。

同時經過爭論之後,他還希望這種坦克尺寸做得更大一些,方便以後的改進升級,這一點對四號坦克日後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四號D型中型坦克

第一輛原型車直到1937年才生產出來,而且之後又是漫長的改進工作,量產型(也就是D型)直到1939年纔出現。一直到E型,所有的四號都安裝24倍徑75毫米短管榴彈炮,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才進一步加強裝甲,換裝43、48倍徑的火炮。

三號突擊炮的研發

三號突擊炮的整體構思和設計製造要比四號坦克晚得多,它是曼施坦因在1939年波蘭戰役爆發後提出來的,並且很快付諸實踐,在次年就較多的投入了入侵法國的法蘭西戰役。

三號突擊炮

之所以能夠這麼快研發出來,主要是因爲直接採用三號坦克底盤進行研發,加上無炮塔的設計減少了許多工作。從A型到E型,三號突擊炮都是安裝和四號坦克一樣的24倍徑75毫米炮,執行的也都是反人員、反火力點的任務;1942年蘇德戰場上,德國開始換裝43倍徑75毫米炮,逐漸轉型爲坦克殲擊車。

兩者功能衝突爲何還重複生產?

在火力上,二者初期都是安裝同樣的火炮,甚至在二戰前兩年裏也都是基本執行類似的作戰任務,不同的是一個固定炮塔,一個旋轉炮塔。多開一條生產線生產功能類似的裝備,同時就會搶奪一部分生產資源,那麼德國爲什麼還在已經有四號的基礎上繼續設計三號突擊炮並大量生產呢?

二戰的堡壘遺址

首先是實際裝備中功能重複但編制不同。四號坦克在設計之初就是爲了配合三號坦克作戰,德國打造的裝甲師把坦克集中起來使用,而裝甲師面臨的不僅有敵方的坦克羣,還有構築的防禦陣地。在打擊暗堡中的火炮等方面,三號坦克的37毫米炮明顯威力不足,這時自帶裝甲防護的四號坦克就能在炮火中頂着傷害去消滅這些火力點,以及殺傷人員,兩者形成火力上的互補。

三號突擊炮最初並不是絕對編入裝甲師,而是更多的配屬給步兵師,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波蘭戰役得出的經驗教訓。大量裝備坦克的裝甲師有着很強的進攻能力,除了裝甲師之外還有大量的步兵師,這些作戰單位在遭遇敵軍重火力時手裏頭往往沒有合適的裝備進行反擊,師級單位的火炮因爲是汽車、騾馬拖曳,需要時間展開部署,而且對一些隱蔽的堡壘打擊效果不佳;德軍步兵師急需一種能夠跟隨步兵行動的裝甲武器,能夠在一線及時提供重火力輸出支援步兵。

安裝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

這種武器就是以三號坦克底盤研發的三號突擊炮,因爲技術成熟,在機動性、防護能力和火力上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滿足德軍需求,至於後來發展出坦克殲擊車則完全是一場意外。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產能。整個二戰期間的德國工業產能都無法和盟軍相提並論,連四號“軍馬”坦克和三號突擊炮都只生產了不到2萬輛,一方面是資源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生產線的限制。三號突擊炮採用三號坦克的底盤,不必另開生產線,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製造資源,並且無炮塔的設計簡化了生產工序,能夠更快地生產出足夠的數量滿足軍隊需求。

三號生產車間

相比之下四號坦克地生產就麻煩多了,波蘭戰役爆發後,德國總共也就生產出了262輛四號坦克,平分到集團軍的每個裝甲師裏已經沒幾輛了,直到“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時候,德軍的主力坦克依然是二號、38T等輕型坦克,四號坦克的數量比三號坦克更少。

兩者最終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在二戰的裝甲對抗中,不管是三號突擊炮還是四號坦克都不得不換下短管75毫米炮,加強反坦克能力,這樣既保持了發射榴彈的能力,同時又具備了打擊盟軍坦克的能力。走上這樣的道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德國的無奈,四號坦克原本就預留了升級空間,就是爲了應對這種特殊情況,而三號突擊炮則被迫接受改進。

KV-1坦克讓德國坦克喫盡苦頭

在感受到T-34坦克的裝甲、火力優勢時,德國還是不得不繼續大量生產老舊的裝備,因爲德國坦克的更新換代出現了問題,預想中的三十噸級坦克還沒來得及付諸實踐,就進入五十噸級的“虎”式重型坦克和略輕的“黑豹”中型坦克,加上生產資源的限制,德國必須維持原有的這些普通裝備生產,來滿足前線部隊的需求,同時把研發力量集中到高精尖武器上,企圖以質量優勢應對盟軍的數量優勢。

實際使用中廣受好評

不管是三號突擊炮還是四號坦克,在整個二戰中都表現優異,四號贏得了“軍馬”的稱號,三號突擊炮則在步兵中佔據重要位置,這一點從它們巨大的產量就能看出來。

三號突擊炮G型

雖然最後它們都背離了設計初衷,面對新的戰場局面依然能夠有效的應對,到二戰結束時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這些默默無聞裝備,比起“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虎王”重型坦克這些明星裝備,它們更加可靠,生產性能和作戰靈活度更高。二戰結束後,幾次中東戰爭中都還有他們的身影,可見它們的可靠性是絕對靠譜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