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封面獨家專訪改革開放頂層設計親歷者、參與者徐景安(下)

推動股份制,引進社保制度

獨家專訪改革開放頂層設計親歷者、參與者徐景安(下)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瑞 王國平 攝影 劉牧雨

1987年

力推股份制改革與股票市場的發展

1986年9月,在一篇《股份制:我國經濟改革的新探索》的文章裏,徐景安提出:“我國的城市改革也需要找到帶動全局的鏈條,這根鏈條也許就是股份制。”

當時,企業改革的論爭鼎沸,贊同股份制的並不多。保守者認爲股份化就是私有化,激進派則認爲股份制“換湯不換藥”。

徐景安深諳改革痛點,“所謂‘徹底、過癮、痛快’的改革是等不來的,改總比不改強啊!”

1987年,徐景安以中國體改所副所長的身份,去河北的滄州、浙江的湖州和溫州推動試點,將滄州輕化局改爲資產經營公司,後來上市;湖州兩個鄉的企業管理局改爲資產經營公司。

這樣跑了一年後,正值深圳缺體改委主任,時任市委書記李灝發出邀請,1987年底,徐景安毫不猶豫離京南下。

徐景安在北京想做而做不了的,到深圳開始一步步推行。“深圳與內地不同,適應投資主體多樣化,大多采取股份形式,至1990年3862家工業企業中,股份形式的公司近2000家。”

在徐景安的主持下,企業處張雲東起草了《深圳特區股份有限公司規定》,由市政府通過頒發。據此,先後將17家國有企業改造爲股份公司,除原深發展外,將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4家改組爲上市公司,史稱“深市老五股”。

“1990年,當時5只股票,3個證券營業點。股票轉讓,到營業點排隊。人頭攢動,股價飆升。”徐景安回憶。

深圳證券交易所在1990年成立,徐景安任副理事長。此後,交易所卻幾度瀕臨關停。直到1992年,鄧小平來到深圳,發表著名的南巡講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實踐證明,試點是有意義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勢。”

1989年

引進社會保險制度,之後被推向全國

1987年,徐景安考察新加坡,發現用人單位與員工都按一定比例交納、建立公積金,用於養老、住房。徐景安深受啓發。

1989年,由體改委牽頭,勞動、衛生、計劃、財政、市總工會、市人民保險公司參加組成深圳市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小組。

“我故意不稱領導小組,而稱工作小組不用向市領導請示,幹起來再說。我自封爲組長,提出一個思路,參照但不照搬新加坡經驗,按工資一定比例提取,建立個人賬戶與共濟賬戶,當個人賬戶不足支取時,由共濟賬戶補充,以彌補個人工資少或發生大病時抗風險能力弱的缺陷。”

1992年,歷時三年《深圳市社會保險制度綜合改革方案》完成,深圳市常委會先後討論7次,最終通過頒佈實行。

徐景安介紹說,這是我國最早制定的社會保險制度綜合改革方案,由職工與用人單位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建立社會保險金,分立個人專戶與共濟基金,用於養老、醫療及住房。

後來,這項改革推向全國。

口述史

徐景安建言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改革的市場取向是如何確立的?

徐景安:

從1980年開始,到1985年左右,我先後參與了八篇經濟體制改革的年度規劃、彙報提綱、初步意見的起草工作。計劃和市場的關係究竟以誰爲主,或者說是落在商品經濟上,還是落在計劃經濟上?一直存在很大爭論。

1979年的《總體設想》說:“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1980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的提法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佔優勢、多種經濟成並存的商品經濟”。

1982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改爲:“生產資料公有制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計劃經濟”。1983年《關於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的提法是:“以計劃經濟爲主、市場調節爲輔”。1985年《關於體制改革總體規劃研究的彙報提綱》才確定爲:“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這些提法變化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實質問題,由國家爲主組織經濟活動的體制要不要改?簡單來說,生產經營活動是由國家管,還是企業管?今天看,這算什麼問題。當時卻是一個大問題。

提計劃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成爲一個焦點。1982年底黨的十二大報告確定“計劃經濟爲主、市場調節爲輔”。而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爲“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等到1987年7月4日,鄧小平有一個《我國方針政策的兩個基本點》的談話,這爲黨的十三大召開確定了政治方向。隨後,在當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中國改革的市場取向得以確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