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绝大多数人对皇帝的误解,实际上,没有几个皇帝能够真正做到为所欲为,如果他真那么做,恐怕就亡国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太小,根基未稳的皇帝来说,他们是需要与权臣们暗中较劲的,有时候甚至还得对权臣低声下气。即便是清朝最圣明的康熙帝,也曾受制于鳌拜,不是么?在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他也是新君上任,有人向他状告有位权臣起了反心,而他的做法却是将这告状者直接交给权臣处理,权臣果断杀之,而那权臣的死党却好像看出了什么玄机,直言他命不久矣,不料后来还真是让他言中了。

有人告权臣谋反,皇帝却将他交给权臣处理,权臣同伙:你命不久矣

(孙权剧照)

话说在三国时期,最出名的皇帝莫过于汉献帝,整个三国历史的前半段就是围绕他这个傀儡皇帝而展开的,除了缺心眼的袁术之外,曹孙刘三人也由于他的存在磨磨唧唧不敢称帝,不过汉献帝最终还是没能光复大汉,而另外一位皇帝,他虽然不至于是傀儡,但也的确受制于权臣,不过最终他却凭借自己的睿智而重掌大权,此人便是吴国的第三代皇帝,孙休。

孙綝乃东吴权臣,其实早在吴废帝(孙亮)时期这人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了狼子野心,两人的矛盾甚至一度公开化,可即便孙亮集合了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人也不是孙綝的对手,最后还被对方先将一军,自己被贬为官侯,还没走到封地就一命呜呼了,关于他的死说法也有好几种,但那都不重要了。

有人告权臣谋反,皇帝却将他交给权臣处理,权臣同伙:你命不久矣

(孙休剧照)

孙亮死后,孙綝并没有篡位,他立了当时的琅琊王孙休为帝,自己甘当丞相,然而满朝上下几乎都是孙綝的党羽,他虽无皇帝之名,但却能压孙休一头,孙休见他也是毕恭毕敬。但有一件小事,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那即是孙休“得罪”了他。

孙綝作为一臣子向皇帝敬酒,照说这皇帝爱喝就喝,不胜酒力拒绝也实属正常,然而此时的孙綝内心早已膨胀,这在他看来是一种莫大的羞辱,于是他便对一旁的张布发了一句牢骚,大致意思就是“没老子,你能当皇帝吗?早知道我就自己当了皇帝算了”之类,后来张布便将此事告知孙休,孙休淡然一笑,他怎会不知孙綝有自立之心?只不过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贸然与之作对罢了。

有人告权臣谋反,皇帝却将他交给权臣处理,权臣同伙:你命不久矣

(古装男子剧照,图文无关,仅供示意)

孙休认为,想要除掉孙綝,就一定得先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于是他便做出一副十分宠信孙綝的样子,后来有人状告孙綝谋反,孙休俨然一副昏君模样:“大胆,休要妄言生事,子通乃我同宗,他岂会造反。”于是将那人交于孙綝处理,孙綝自然是怒杀之以灭口,于此同时他也着实被孙休此举麻痹,倒是他的同伙却冷不丁的来了一句:“你命不久矣,小心皇帝要动你。”孙綝反倒怒斥他没脑子,这是皇帝信任他。在《罗织经》中并未提及此人是谁,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他这“预言”后来果然成真。

有人告权臣谋反,皇帝却将他交给权臣处理,权臣同伙:你命不久矣

(孙綝剧照,左一)

到了腊祭宴之时,孙休便设下“鸿门宴”等孙綝前来,孙綝此时似乎察觉有些不对劲,便装病不去,结果孙休派人上门去请,他才不得不赴宴,他甚至想到了让家奴在自己府上放火,以便自己中途借故离开,席间,其府上果真冒气浓烟,但孙休死活不让他回去,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也只好摊牌了,左丁奉、右张布一拥而上,将孙綝制服,在孙休历数了孙綝的种种罪行之后,他被夷灭三族,甚至在宗族中划去了他的名字。

孙休这装糊涂的功夫虽然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么传奇,但倒也显出了几分在君若臣强之时,君王应该有的睿智,他若是早早与孙綝摊牌,只怕也会落得和自己弟弟孙亮一样的结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