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初孙策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导致年幼的孙绍无法继承江东基业,估计就没孙权什么事儿了。孙策去世之后,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基业,并进一步稳固了江东政权。

孙策何许人也?江东小霸王,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之一。

话说当初破虏将军孙坚死后,留下儿子孙策和孙权两兄弟相依为命。而随着孙坚的去世,孙家在江东的基业也不复存在,就连孙坚的旧部,也被袁术纳入麾下。但虎父无犬子,孙坚毕竟是当年关东联军中唯一敢追着董卓打的猛将,长子孙策孙伯符也颇有父亲当年的风采,他并没有因为家道中落而丧失斗志。他一心要为父报仇,重振破虏将军的声威。

孙策先是投奔父亲当年的旧主袁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袁术的信任。随后拿着袁术还他的一千多父亲旧部,征战江东。最终用了五年时间,一统江东。

当时,袁术已经败亡,荆州也是一盘散沙,而北方袁绍正在和曹操一决雌雄。踌躇满志的孙策认为这是自己争霸天下的大好时机,他甚至已经在计划趁着袁绍和曹操二人鹬蚌相争的时候,带兵偷袭许都,劫走汉献帝,自己也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命运弄人,孙策计划还未成行,便在打猎途中遭遇刺客,最后重伤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策去世之后,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基业,并进一步稳固了江东政权。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等等。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同时追尊自己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但同为孙吴王朝奠基人的孙坚,却仅仅只是被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没有尊其为帝。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三国志》

想想孙策作为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吴大帝孙权的亲哥哥,到头来连个皇帝的尊位都没有,属实有些委屈。

相较而言,司马家的小孙子司马炎就比较厚道了,称帝之后便将西晋王朝的三大奠基人,司马懿三父子分别追尊为帝。其中追尊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虽说相较于父亲爷爷,伯父司马师的庙号稍微要低上那么一点,但好歹都是皇帝啊,享受的是太庙香火,可比孙策要好上太多。

但是,话说回来,孙策和司马师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司马师能被尊为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无后,没有子嗣。唯一一个儿子司马攸,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来的,其不是来继承司马家家业的,而是为司马师养老送终的。而且他死后,继承司马家家业的弟弟司马昭,并没有称帝,称帝的是他儿子司马炎。这就使得西晋王朝的血统传承确保在司马炎这一脉,而不会出现司马师的后代有资格继承皇位,站出来惹事的情况。

换句话讲,追尊司马师为帝对于自己这一脉的统治是没有威胁的,因为司马师无后。

但是孙策不一样,孙策可是有儿子的,名为孙绍。当初孙策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导致年幼的孙绍无法继承江东基业,估计就没孙权什么事儿了。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从孙策的年龄可以推断出,孙绍年龄不大,最多不过10岁。这样的年纪,显然无法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但即使是孙权继承了江东基业,但孙绍的存在,其实让孙权是比较尴尬的。毕竟从继承的角度来讲,父死子继要远比兄终弟及来的正当。孙权称帝后,如果追尊孙策为帝,那么就意味着孙绍也是皇子,到时候自己选太子是不是应该把他考虑进来?

就算他孙权不愿意,但是曾经那些追随孙策打天下的老部下们,会不会为自己的主公发声呢?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当年打下江东基业的老将们,都是孙策的手下。此外张昭、周瑜这些人才,也都是孙策招纳过来的。

此外,孙策一脉的背后,还拥有着大半江东豪族的支持。

首先,东吴丞相顾雍之子顾邵,娶了孙策长女。顾家乃是曾经的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底蕴深厚。

其次,东吴大都督陆逊娶了孙策二女儿,陆家也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实力强大,不可小觑。而陆逊更是东吴柱国一般的人物。

最后,三朝元老朱治之子朱纪,娶了孙策三女。朱治是跟随孙坚、孙策、孙权的三朝元老,属于江东基业的奠基老臣,地位显赫,影响力甚大。

江东集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团,各种派系林立,不是皇权就能压倒一切的。

万一孙绍自己有野心,再加上师出有名,在这些势力的支持下,跑出来要和自己分家,那么东吴就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如果是和平时期,孙权可能不会当回事儿,但当时三分天下,曹魏虎视眈眈,他们未尝不会借着这个机会来分化吴国。或许孙权活着还能控制住局面,可是等到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能震慑得住孙绍等人么?

所以,追尊孙策为帝,其实是有风险的。孙权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委屈一下自己哥哥了。将孙策封为长沙桓王,这就彻底断绝了这帮人拥立孙绍的想法,这有利于孙权一脉的传承和统治。

总结来讲,对于孙策来说,这当然不恰当,因为江东确实是他打下来的。但是对于孙权来说,这是保证东吴统治,最为合理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