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蔣校長

自從莫迪上臺後,印度政府的對華態度很難用“友善”一詞來定義,而印度當前選擇和中國緩和關係,更多是一種巨大壓力下的權宜之計。

前不久的12日,印度“The Print”網站發佈報道稱:據印度官方消息人士透露,由於財政限制,陸軍已決定停止招募新兵以組建針對中國的山地打擊軍(MSC)。

印度爲何要停止這個計劃,難道僅是因爲財政問題嗎?

要知道,就在近期,印度可謂是頻頻出手,不管是價值20億美元的美國反潛直升機合同;還是價值55億美元的俄羅斯S-400合同,無不證明印度爲了增強自身的實力,依舊可以“不差錢”。

所以,以財政限制爲藉口,凍結針對中國的山地打擊軍計劃,明顯有些說不過去。只要印度下定決心,那麼完全可以通過削減部分軍購合同等手段完成這一計劃。

事實上,當上述消息傳出後,印度國內便有不滿聲音指出:“莫迪已經向中國屈服”。

那麼,莫迪真的向中國屈服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印度政府會這麼做,根本就是不得已而爲之。

首先,印度爲美國當馬前卒的好處已經沒了。

衆所周知,自從莫迪勝選後,印度政府的對華態度,便很難用“友善”一詞來定義。

對外,一面跟美日澳等國勾勾搭搭,合力圍堵中國;一面跟越南合作,插手中國南海相關事務。

對內,屢屢對中國商品揮舞貿易制裁大棒,並縱容“反華思潮”不斷升溫。

毫不誇張的說,在奧巴馬時期,除了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外,印度就是幫美國圍堵中國最積極的那個“馬前卒”。

當然,印度會如此積極,並非沒有原因。

除了長期對中國抱有敵意,想要借力美日等國對付中國的原因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同樣非常重要。

想必大家都知道,力推“印度製造”,乃是莫迪執政後,爲振興印度經濟而實施的重要舉措。

而製造業想要蓬勃發展,充足的能源供應和開放的外部市場,乃是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

按理來說,這兩大要素對印度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但印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他總能把“好事”變成“壞事”。

雖然印度本身不是能源大國,但由於距離中東和中亞這兩個盛產能源的地區非常近,所以單論從外部獲取能源的難度,印度要比咱們小的多。

但,因爲長期敵視巴基斯坦,導致印度無法通過陸路獲取來自中亞的能源,而只能通過海路獲取來自中東的能源。

如此一來,無異於主動將自己的能源安全,拱手讓給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美國。

至於開放的外部市場問題,則更加不可思議。

1995年,印度正式加入WTO,遠比中國還早。

除此之外,更讓中國垂涎三尺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出於拉攏印度的考慮,美國跟印度簽署了普惠制協議。

按照該協議,印度所生產的衆多產品,可以在“免徵關稅”的優厚待遇下進入美國市場。

1992年,隨着蘇聯解體,失去利用價值的印度,立刻就被美國找理由踢出了普惠制協議。

直到2005年,眼見中國開始露出崛起的苗頭,出於制衡中國的需要,印度纔再次被納入該協議。後來,奧巴馬又將印度的資格延期至2017年。

可惜,在如此優渥的條件下,“印度製造”卻是遲遲打不開局面,這着實讓人不可理解。另外,在享受優惠待遇的同時,印度政府還對“美國製造”各種打壓。堪稱“作死小能手”。

例如,印度對美國製造的汽車(包括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徵收60%-70%的關稅,對進口橡膠徵收70%的關稅,對某些美國製造的農產品徵收50%-113%的關稅,對美製酒精飲料徵收150%的關稅,對某些紡織品徵收300%的關稅。

上述情形的長期存在,所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美國國內幾乎一邊倒希望政府廢除跟印度的普惠制協議。

很顯然,在能源安全和外部市場這兩大“印度製造”騰飛的關鍵要素,盡皆被美國所掌控的情況下,只要莫迪還想實現他的“印度製造”強國夢,那麼就只能替美國當“馬前卒”。

可是,隨着特朗普上臺,印度悲劇了。

在能源問題上,美國直接打臉印度。一句話:只要敢買伊朗石油,美國就敢制裁印度。

在貿易問題上,面對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印度同樣受到了嚴重衝擊。

不僅鋼鋁等輸美商品被徵收高額關稅,由於美印在經貿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美國更是決定不再續簽普惠制協議。

就這樣,“印度製造”的春天還沒來,便直接陷入了寒冬。

沒有了好處,印度自然不願再充當美國的“馬前卒”。

其次,美國當下對印度核心利益的威脅,已經超過了中國。

一直以來,在印度眼裏,印度洋就是其後花園,就是其最核心的利益,容不得別人染指。

但是,隨着特朗普提出將圍堵中國的“亞太戰略”變更爲“印太戰略”,印度立馬傻眼。

什麼叫“引火燒身”?毫無疑問這就是!

要知道,一旦美國的“印太戰略“付諸實施,也就意味着美國的航母編隊,及其盟友的戰艦,未來會經常出現在印度洋。久而久之,必然會嚴重削弱印度對印度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這顯然不是印度想要的。

而證明這一點的最有力證據,就是今年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莫迪一再強調,印方不認爲印度洋地區歸屬於一個戰略或一個擁有有限成員的俱樂部。

試問,這不是公開叫板美國的“印太戰略”又是什麼?

當然,美國也不是好惹的。

在隨後的日子裏,美國開始不斷向印度施壓。

就拿近期要求印度不得購買產自伊朗的石油,以及不得購買俄羅斯S-400兩件事來說,那就是粗暴干涉印度內政。

一旦印度頂不住壓力選擇認慫,其國運也就差不多完蛋了,畢竟,一個任憑別人擺佈的“棋子”,國運的興衰,註定也輪不到自己做主。

而印度想要贏得這場命運之爭,單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

傳統盟友俄羅斯?

顯然也不行。

事實上,明眼人都清楚,俄羅斯近些年來,之所以能在跟美國的對抗中不落下風,正是因爲其背後有中國。

換句話說,跟中國緩和關係,乃是印度贏得當下這場命運之爭的唯一選擇。

而想要緩和跟中國的關係,那個針對中國的山地打擊軍計劃就必須被凍結,否則在感受不到善意的情況,中國絕對不會爲印度提供一絲一毫的幫助。

分析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印度當下選擇跟中國緩和關係,更多是一種巨大壓力下的權宜之計。這種改變其實並不穩固,一旦特朗普下臺,或者美國的相應戰略發生了改變,中印關係會出現反覆,絕對大有可能。

有網友或許要問:“既然如此,咱們爲何不趁機狠狠給印度一刀,讓其永無翻身的機會?”。

在我看來,這種想法當真要不得。

印度現在之所以願意跟中國緩和關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認定中國不會落井下石,他還有機會成爲掌控自己命運的“棋手”。如果咱們逼迫太甚,讓印度的這一認知陡然破碎,那麼可以預見,印度很快就會選擇“帶槍投奔美國”。

到了那時,頭疼的將不再是美國,而是咱們。

所以,對於印度,咱們接下來必須做好兩手準備。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印度願以此爲開端,真心建設中印關係的新篇章,那麼我們竭誠歡迎;反之,如果印度只想找個頂雷的冤大頭,那麼對不起,就算不落井下石,中國也會用堂堂正正的強大實力,讓印度明白什麼叫“後悔”!

- 全文完 -

我們建羣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