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演唱会还有

3669天

知识就是力量,欢迎回到2049。今天距2029年北京工人体育场个人演唱会还有3669天。

在上周五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石油的产生与油气田的形成,今天我们就要给石油挖出来为我们所用了,欢迎收看大型娱乐节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8集《文明血脉: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理论与实践均证明,石油在地球上蕴藏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且分布极不均匀。而要寻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我们不可能钻到地下去寻找,也不可能通过钻井的办法,在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进行地毯式搜寻。那么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也和所有关乎认识世界的问题一样,对于如何发现油气藏,人类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起初人们以寻找油气苗为线索,后来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来进行预测,而到了今天,我们将先进的理论与先进的探测技术相结合,采用正确的勘探程序,有效地降低了勘探风险,大大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加速了油气藏的发现。

首先我们来看最传统、最粗暴的方法,也就是寻找油气苗。油气苗是地下油气藏在地表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早期的找油工作,勘探人员都是在野外一靠自己观察,二靠打听老乡,来寻找石油及其迹象,像是裸露在地表的沥青或冒气泡的泉水,都可能预示着此处地下含有油气。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糙,但确实为油气田的发现立下过很大的功劳,比如我国的克拉玛依大油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克拉玛依油田附近有一个由沥青堆积而成的“黑油山”,当我国的石油工作者在1955年发现这座黑油山的时候,顿时感到excited起来,于是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开干了。而至于这个黑油山的成因,我们在上周五的节目中介绍过,在石油运移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地层断裂,石油便有可能向地表逸散,逸散到地表的石油被氧化,于是就形成了沥青,所以说这个黑油山自然也是油气苗,只不过油被氧化了而已。

克拉玛依黑油山

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凡是有油气苗的地方,就表明有石油或天然气的存在。油苗的形态有很多类型,有的是含油地层直接在地表大面积的裸露,比如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有的是地层断裂,至今还在不断地往地面冒出油气流,流向低洼地或沟川之中,这被称为“石油沟”或“石油河”。还有的从地下渗透到地面后,经过长时间的挥发,逐渐变成了又黑又稠的石油,抑或者是经过挥发与氧化,变成了干涸的沥青或地蜡,比如刚才说到的克拉玛依的黑油山。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油苗,它们存在于岩石之中,包括碳酸盐岩的晶洞、砂砾岩的粒间孔隙或裂缝,都是它们的藏身之所,在野外找油时,用铁锤打开岩石,原油就会暴露出来,并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浓郁的石油气味,这气味是啥,这气味就是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啊。

油砂山

石油河

相比于油苗,气苗自然就要活跃得多了。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水塘中的气苗,它们会不断地冒出气泡,而根据单位时间内冒出的气泡的多少和大小,石油工作者就可以判别产气量的大小。产气量较大的气苗,在水塘中就像开水沸腾一样,翻滚不停。而在水域以外的气苗,一般就不易被发现了,不过由于天然气极易燃烧着火,遇到电闪雷鸣或明火便会燃烧,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找到气藏。不过最好还是要祈祷这个冒出来的气苗不要烧得太猛,否则无法扑灭也就对地下的气藏无处下手,比如最为出名的便是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地狱之门”,这处气苗已经燃烧了47年,每年白白流失好几个亿,但至今人们也没有想到很好的扑灭办法,着实让人惋惜。

地狱之门

当然了,有油气苗存在的油气藏毕竟是少数的,而且这些油气藏一般埋藏浅,容易被破坏。其实油气苗的存在,正是油气藏被破坏的直接结果。在我国的云贵等地,地表油气苗十分普遍,这正是由于该地地质活动活跃所造成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油气藏都深埋地下,比如大庆油田、塔中油田等,这些油田的地面都没有油气苗的痕迹,而油层一般深埋1000-3000m,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么这些石油又该如何寻找呢?自然就要靠科学的理论,以及先进的探测方法、手段和技术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运用先进的石油地质理论,来指导油气藏的寻找。1855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怀特发现,油气都聚集在背斜构造之中,所谓的背斜,就是指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的部分,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则被称为向斜。可见,这个背斜就像是一口倒扣在地下的锅,向上运移的油气被倒扣的锅给盖住,油气就会进入锅中聚集成藏,怀特正是借此提出了“背斜理论”。果不其然,在怀特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批的油田,大大促进了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可以说,直到今天,背斜理论对依然对油气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找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背斜。

背斜与向斜

李四光

而随着油气勘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不断累积,人们逐渐发现,油气不仅可以聚集在背斜之中,也可以聚集在其他形式的地质空间之中。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圈闭理论”得以诞生,关于这个圈闭理论,我们在上周五的节目中已经详细介绍过,简单来说就是,圈闭理论认为:油气不仅可以聚集在背斜中形成油气藏,也可以在非背斜的其他空间中聚集成藏,而且,凡是能够阻止油气在储集层中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聚集起来的空间场所,都被称为“圈闭”,背斜仅仅是众多圈闭类型中的一种。可以说,圈闭理论的提出,大大开阔了人们的找油视野和领域,结果在岩性变化、不整合、古地貌以及火山岩等多种地质体中,人们都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藏。

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地质学家又提出了“含油气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尽管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空间,但它并非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唯一因素,事实上,油气藏的形成,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利配合,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和不利,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都有着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油气从生油气区到圈闭聚集成藏,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油气的聚集部位是有规律的,与油气的生、运、聚、散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目前,“含油气系统”理论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指导油气勘探、有效降低勘探风险的重要理论。

1952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普拉特在《找油的哲学》一文中提到:石油就在地质学家的脑海中。这句话说得可以说是很有水平,也说明了科学的理论对于寻找油气田、预测油气藏存在的重要性。

当然了,再先进的理论也只是能帮助我们指出寻找油气的领域和方向,指导人们从战略上和宏观上,把握油气的分布规律,而在实际中,要想寻找到具体的油气聚集地带,找到油气藏实体的藏身之所,还必须确认理论所指示给我们的位置到底对不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勘探技术、方法和手段。

总的来看,目前石油勘探主要是三种技术:地质遥感技术、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地表化学勘探。

首先我们来看地质遥感技术。所谓的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而是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从高空或远距离,通过遥感器对研究对象进行特殊测量的一种方法。具体到地质遥感,就是通过地球资源卫星所拍摄的地球表面的照片,进行地质解释,使人们认识和掌握地质情况、地质规律,来为经济建设服好务。其理论基础在于,不同的地质体,由于组成它们的分子及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都存在着不同,所以,它们本身所特有的发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卫星照片可以记录不同地质体所反射的电磁波段的特性,由此,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把卫星照片上不同地质体的光谱记录下来,通过仪器将图像的光信息转化成电信息,再将不同的电信息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之后,再通过计算机完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计算,最后就会获得目标物的真实图像,也就是“卫星地质照片”。通过地质工作人员对卫星照片的解释,结合地面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就可以确定油气藏的位置、规模和形态。

卫星地质图像

除了对地质体进行暗中观察之外,另一方面,油气藏中的挥发成分,在各种地质条件的作用下,会以各种方式通过致密覆盖的地层中的微小孔隙,从而渗透到地表,然后被土壤吸附并发生化学作用,造成土壤矿物成分的变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变异。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异以及土壤、岩石所发生的变化,就会导致在遥感图像上,出现独特的影像差异,同时,油气微渗漏范围内的地物电磁波谱特征,也会发生变化,这也可以为我们找油提供方向。

可以说,遥感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宏观的石油地质问题,在进一步缩小勘探范围、明确勘探目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像沙漠、山岭和高原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在这些地方找油,卫星往往都是先锋。比如说在我国,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经济的油气勘探手段,就在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当然了,遥感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就体现在它对小范围的微观地质问题,反映的精度比较低,同时,如果圈闭埋藏较深,遥感技术也没辙。所以,要将地下各种圈闭有效地寻找出来,我们还得在地面上再下一番功夫,而这便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这项技术是根据地下岩石地层以及流体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差异,来查明地质构造,从而判断地层岩性和推测流体性质,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地震勘探,因为这是与实际的找油行动最密切、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重要的物探技术。

所谓的地震勘探技术,并不是说我们坐在这等一场地震,那就是作死了,而是利用地震波来对地层和流体进行检测,从而寻找油气圈闭。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我们买西瓜的时候都拍一拍,地震勘探技术就是我们拍一拍地球,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我们所用。当然了,地球太大了,拍是拍不动的,所以我们就要用引爆炸药的方法来引起人工地震,也就是在地表打个洞,装上炸药引爆它。爆炸使得地下岩石产生弹性振动,弹性振动向地下深处传播就会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岩石的密度等物理性质不同,在遇到不同岩石之间的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在地面上,利用仪器观察、分析反射到地面的反射波,依据反射波传播的时间、速度等,就可以了解地下深处岩石界面的弯曲、断裂情况,再加上反射波的振幅、频率以及相位等特征参数,就可以判断岩石的性质、流体的情况等等。

具体来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有三个环节,分别是:野外采集、地震资料的处理与地震解释。简单说一下这三个环节。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也就是引发人工地震,之后收集地震波数据。具体用到的装备是“检波器”,将检波器的一端插入地下,然后在规定的位置凿孔,装上炸药并引爆就行了,之后检波器就会把地震波的各种信息记录下来,并传送到地震勘探仪上。第二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处理,主要装备就是计算机,处理的内容主要有滤波、静校正、动校正、叠加、偏移等等。估计这些你也不懂,当然了我也不懂,而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的目的,就是过滤掉各种干扰波,消除无用的信息,叠加有用的信息,使其放大、增强,将剖面上偏离的地层正确归位,最后得到真正反映地下构造形态以及各地层反射特征的信息。第三个环节就是地震资料的解释了,主要工具就是地质工作者,地质工作者根据地质知识,结合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就可以确定断层和褶皱、推测岩性和流体性质,最终就可以发现油气藏的具体位置。在过去,地质解释完全依靠人工,但现在大多采用人机联动的方式。

检波器

另外,根据地震探勘的精度和方式,分为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二维地震勘探,就好比是给西瓜切开,然后观察西瓜的剖面,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油田,像是中东油田、墨西哥湾油田、北海油田、里海油田,以及我国的大庆油田,都是通过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来发现的。不过,在二维地震方法取得成功的同时,地震勘探专家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它的不足,那就是地震波事实上是在三维空间传播的,所以二维地震法很多时候所得到的数据存在着偏差,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三维地震勘探投入了工业使用。

三维地震就是在地表面的一块面积内,以很小的间隔,同时观测地下空间内各个方向的所有反射。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方法要比二维地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它具有信息量大、准确度高、反映地下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强,以及实际应用面宽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在二维地震中难以发现的小圈闭和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地质现象,都能从三维地震的资料中很好地反映出来。当然了,三维地震也有其缺点,那就是需要地质工作者在野外采集资料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要比二维地震大得多,花钱也多。所以把二三维结合起来,那就是很好的选择。比如说现在通过二维地震法,石油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复杂的含油构造带,虽然没有发现石油,但研究认为这地方极有可能含有石油,于是就要请三维地震法来出马了。

在油气勘探中,经常可以听到“亮点”找油的说法,所谓的亮点,就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出来的地震剖面,有时会出现又粗又黑,形状好似一只眼睛的图像。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地层中的油气为流体,与岩石相比,流体具有明显不同的性质,比如地震波在不含油气的砂石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5200米,但充满油气后,速度就降为每秒2500米,这种突变便是亮点产生的原因,通过亮点的形态,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地下油气藏的几何形态。

亮点

不过有时候,地下有些致密的、坚硬的岩体和火成岩体,同样也会出现地震波速度突变的界面,从而形成亮点反射,这种亮点被称为假亮点,所以在发现亮点时,应该充分结合地质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除了遥感勘探、地震勘探之外,还有地表化学勘探。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强,同样的,也没有不透油气的地层。由于油气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能流动、渗透和扩散的物质,所以,油气藏上方的地表及其周围,常常形成某些异常,另外,由于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一些稀有金属和生物也会发生异常,于是,我们便可以利用一些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方法,来发现地下油气藏的所在。主要方法有:气体测量法、发光沥青法、水化学法和细菌法等等。

好了到现在为止,通过各种或是传统的、或是先进的勘探技术,我们已经查明了某地地下就是有石油,那么是不是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干了呢?还不能着急。因为无论是用理论来进行预测,还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指导找油,这些都还是纸上谈兵,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到底地下有没有石油,如果有,含油层位及深度又如何,以及有没有工业开采价值等等,只有靠钻井来验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前戏已经完成,我们就要正式入穴了。

首先要进行的是地质录井。所谓的地质录井,就是观察记录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地质现象,目的是及时发现含油气显示以及取得含油岩样。地质录井包括三项重要工作,分别是:钻时录井、泥浆录井与岩屑录井。

钻时录井,就是记录钻穿单位地层厚度所需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地下地层的变化,由于含油气层孔隙发育,缝洞很多,所以钻时时间少,所以在钻时小的地层中,应该加强对油气显示的监测,一旦发现油气显示,就可以从钻时曲线上知道油气层的深度。

泥浆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加入泥浆,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因钻头转动与岩石的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可以起到防止井喷、清除岩屑和保护井壁的作用。另一方面,泥浆的循环可以从井底携带上来油气,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地下的含油气量。在钻井开始以后,泥浆就开始不停地循环着,如果钻井过程中遇到油气层,油气就将被循环的泥浆带到井口,当油气量较少时,泥浆中会有油花或气泡出现,而当油层能量高时,泥浆中会出现大量的油块和气泡。不过,泥浆录井时也要注意防止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候,地面上的各种油污,比如机器上的柴油或机油等会混入泥浆,再者,泥浆处理剂发酵也会产生气泡。

第三项工作是岩屑录井,这里的岩屑是钻井过程中被钻头搅碎了的岩石碎块或碎片,它们被不断循环的泥浆从井下携带出来,这是钻井中直接反应地层的一种实物资料,所以,岩屑录井的地位,一般要高于钻时录井和泥浆录井。岩屑录井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发现油气层,也就是从中拣出含油的岩屑出来,发现含油岩屑之后,要进行重点的观察描述,确定油层的深度与厚度,并判断油层的层数。

既然岩屑录井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来一通更为生猛的操作呢?当然可以,这就是“取心”。在钻井过程中,用特制的工具对地下岩层取出岩石样品,取出来的圆柱形岩石就是“岩心”。取心方法有两种,一是钻井取心,二是井壁取心。由于取心操作比较费劲、费钱,而且还会影响钻探进程,所以,取心前要事先确定取心层段,尤其是事先预测的含油气层段。岩心可以最真实地反映所取地层的含油气情况,常见岩心含油的情况有:饱含油、油浸、油迹、油斑等。

岩心

在一口井完井之后,尽管前面采用了各种录井手段和取心观察,但是仍有可能漏掉油层,这时就要采用地球物理测井的方法,来对钻井所揭示的各个地层,从井底往上连续测量,以发现漏掉的油气层。地球物理测井的原理是,油气层的物理性质与其他地层的物理性质不同,也就是说,油气层有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质,在各种检测仪上有独特的响应。鉴于此,就可以利用一种叫做测井仪的装置,在完井后从井底到井口,依次测定各个地层的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值,并以此来判断油气层的情况。

测井仪

可以说,地层中储藏的是油还是气还是水,只要根据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来。到此为止,地下有没有油,油气层的深度、厚度,以及油气的含量等等,石油工作者就基本可以确定了。下一步就要搞出来一点油,正八经地看看了,这便是试油或试气。这是钻探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它的任务是对已发现的油气层进行测试,以计算油气产能、研究油气性质。试油与试气的主要措施是射孔,也就是用特制的射孔枪,向测试的油层中打入射孔弹,将套管水泥环炸开,降低其压力,引导油气从油气层中流出来。通过试油或试气,我们就可以最终确定所发现的油气藏是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果有,那么这就标志着找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了。

通过以上所说的所有这些,我们可以发现,油气勘探虽然是一项风险很大也很辛苦的事业,但它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人们在长期的勘探实践中,从成功的巨大喜悦和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了正确的油气勘探程序,加速了油气田的发现。总结一下前面说的步骤,首先是根据理论来预测某地是否含有油气,然后通过地质遥感、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手段,来间接地确认某地是否含有油气,再之后进行录井操作,来直接确认地下油气的方位,最后试油与试气,来计算油气产能、研究油气性质,最终确定所发现的油气藏是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这一套流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一个油气田的发现,从开始寻找到钻出第一口工业油气流井,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遥想当年,西方那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地质工作者,都作出了“中国无油”的结论,但就是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工业生产能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作者,克服万千险阻,跋涉万水千山,以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根据我国的成油地质条件,经过长期大量的勘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勘探之路,发展起了独立自主的石油工业,所在今天也借此机会,我们向新中国的石油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好了,油气田已经发现,下面就要把油给拿出来了,这便是石油的开采,常见的采油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自喷采油,第二种是机械采油,第三种是向油层补充能量开采。

先来看自喷采油。石油可以像喷泉那样自己从油井喷出,这被称作“自喷油井”,这种井的采油方法就是自喷采油。石油在地下深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被井钻到,油层就会与地表连通,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石油将从井下向上喷出。当然了,石油能不能自喷出来,是由油层压力的大小来决定的,压力大,喷劲就大,压力小,喷劲就小,小到一定程度就喷不出来了。除了来自地层的压力之外,石油在油管里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压力逐渐下降,这使得溶解在石油中的天然气就如同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一样,不断地分离出来,并发生膨胀,从而推动石油在油管中加速升到井口。显而易见的是,如果石油都可以自己从地下喷出来,那我们就省去了不少麻烦事儿,不过也不能让它们胡乱喷,还是要施加一定的控制的,也就是说,要安一个水龙头,在石油工业中,这个水龙头被称为“采油树”,采油树上的油嘴就可以调节油井产量,油嘴的直径小的仅有两三毫米,大的有两三厘米。

采油树

整体来看,自喷井的产量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像是中东地区的一些自喷油井,日产量可达上万吨,我国的华北油田也是自喷井,日产量也可以达到千吨。由于自喷采油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油井管理也比较方便,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采油方法,所以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人们都尽可能的设法保持油井能够长期自喷。

当然了,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有的由于地层能量逐渐下降,已经不能使油井保持自喷,有的虽然可以自喷,但产量不行,有的油层原本压力就过低,或者油很稠,自喷举升摩擦力过大,一开始就不能自喷,也有的油井位于油田边缘,由于天然气含量少,黏度大、流动性差,大部分也不能自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机械采油了。主要的机械采油方式有抽油机采油、潜油电泵采油、水力活塞泵采油和气举采油等等。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几种方式一个我也说不明白,所以放弃,总之就和抽水差不多,但是要更复杂。

随着油田的开发,油层压力不断下降,这时候,油气不但不能自喷,往往机械采油也有点费劲了,于是,我们就要向油层内补充能量了,常用的办法就是注水或注气。特别是注水法应用范围最广泛,因为水来源方便,而且效果很好。不过,注水操作也并不简单,首先要在油田上按照开发方案的设计钻一个注水井,注水井的结构和采油井相似,不过它的管道要涂上防腐材料,以防生锈。另外,注水井在正式注水之前,还必须进行排液,也就是用大的油嘴先采一段时间的油,这是为了把钻井时污染在油层中的杂物给排出来,并使得井底形成一个低压区,为注水创造条件。最后,注入油层的水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大江大河水,为避免水中的杂质堵住油层孔隙和腐蚀设备,还要求每公斤注入水中,不能含有超过2mg的杂质和0.5mg的铁。至于注气这个方法,一般来说是注入天然气,很多国家把油气采上来之后,都不舍得用天然气,于是就把天然气重新注回油气藏,这样一来,既可以把石油给顶出来,还可以起到贮藏天然气的作用。

油气搞上来之后,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就是储运了。事实上,开采出来的油气,并不是直接拿车就给装走,还是要经过一些简单处理的。首先就是要进行计量以及油气分开等简单处理,这被称作“油气集输”,油气集输的起点就是油井井口,而终点则是矿场原油库,抑或是输油、输气管线的首站。石油和天然气从油井里喷出来后,首先进入油气混输管线,并通过管线输送到转油泵站,这一段属于油气集中的阶段。之后,原油进入转油泵站后,油气经分离器和原油脱水、脱盐、脱硫等稳定处理后,将原油经输油泵加压进入输油管线,送到油田上的油库中去。最后,天然气通过低压输气管线,输送到压气站加压,之后就可以直接送往用户了。而原油则会通过石油管线、铁路、公路、水路等,源源不断地送往石油化工厂进行加工利用。

好了至此,利用两期节目的时间,石油的产生、油气田的形成、石油的勘探、开采,这一完整链条便理顺完了,按理说还应该有一个石油的加工,但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独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最近正在搬家,时间比较紧张,毕竟后面这些破烂给倒腾到另一个地方得费点劲了,所以我就打算不要脸地把石油加工这一话题单独做成几个短篇,短怎么了,短怎么了,短就不能满足你了吗?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赞颂了自然的伟大,而我们今天之所以可以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除了要感谢自然的慷慨馈赠之外,还要感谢无数石油工人的辛劳付出。有时候,我会很怀念当时的年代,那时候,我们崇拜的是助人为乐的雷锋,是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是视死如归的向秀丽,是默默无闻的邓稼先,还有那身先士卒的石油工人王进喜。我们崇拜他们,事实上,并非崇拜的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人,他身上所蕴藏的人的力量、人的品格、人的奋斗。或许,这正是如今这个时代,当我们崇拜蔡徐坤、吴亦凡、鹿晗的时候,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都有偶像、都有榜样,但我们究竟该崇拜什么?

王进喜

王进喜曾说:做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集体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来讲,就要有志气。正是在这三股气的推动下,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当国外的专家学者,断言中国人没有能力开发大庆油田这样规模的油田时,我们的石油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凭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凭着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凭着“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验”,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凭着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开创了我国的石油工业,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

诚然,当年的艰苦环境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有一种东西却始终珍藏在人们心中,它不因事物表象的演变而变色,也不因时代的演进而落伍,这就是跨越时空、永葆青春的石油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