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娃在餵牛。

滿臉幸福的馬娃。本報記者 尹耀增 攝

近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採訪時,聽到大家議論, 青石嘴鎮下吊溝村有一位身殘志堅,不等不靠,立志脫貧的村民馬娃,被海北州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評爲“脫貧幫困先鋒”。

殘疾人“脫貧先鋒”這裏面會有怎樣的故事。

普通的農家莊廓,收拾得乾淨整潔,枯黃的飼草紮成捆兒整齊地擺放在小院兒的一角,牛舍裏大小不一的花牛在反芻着喫下的食物,在不起眼兒的一處角落養着兔子和雞……生機勃勃的小院兒顯示着主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勤勞。

“快進來”,在家門口馬娃滿臉笑容地向我們“走”來。因爲下身殘疾,他只能用一隻手握着一塊厚木板,一隻手扶着腳“行走”,長年累月,所以,他的上身顯得很壯。仔細打量這位“站”起來不過1米高的回族漢子:一張粗糙的臉上沉澱着艱辛歲月的滄桑,條條皺紋如同雕刻的一般堅實,憨態可掬的笑容掩不住莊稼人特有的善良,卻不曾有半絲卑微,那雙既要走路又要幹活厚實的雙手,皴裂了無數條細細的口子,彷彿在無聲地訴說着主人喫過的常人難以下嚥的苦痛。

今年53歲的馬娃本名馬應壽,因姓馬且生肖屬馬,村裏的長輩們都叫他“馬娃”。2歲時患小兒麻痹導致下身殘疾,14歲那年,他的父母先後去世,留下了兄弟姐妹6人無依無靠,讓原本貧困的家雪上加霜。馬娃笑着說,“雖然我身有殘疾,作爲家裏的老大,必須挑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

“你這一路走來肯定很苦。”

“只要人活着,日子總有辦法能過好。雖然我身有殘疾,但是我還有雙手,我一直相信只要肯幹肯喫苦,就能過上好日子”。馬娃依然笑着回答。

抬灰、翻地、磨地、種地、割田、碾場……這些莊稼活兒,腿腳不靈便的馬娃帶着兩個弟弟樣樣都要幹,餓了開水就上一口饃饃,困了就地休息會兒起來再幹。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馬娃就帶着弟弟妹妹到親戚家要些糧食,過渡一下青黃不接的日子。

身體殘疾的馬娃是個閒不住的人。成家後,他賣掉了家裏的兩頭牛犢,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經過改裝後幹起了跑“摩的”的營生。那時候,不光載客,也給人送牛羊。也正是在這送牛羊的過程中,馬娃摸出了牛羊販運的門道。

“樹挪死,人挪活。”在馬娃看來,想脫離貧窮就要變。守着一畝三分地,雖能勉強餬口,但是那樣過日子就沒了奔頭。於是,馬娃開始做起了販運牛犢的生意,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也長了不少見識。

起初,馬娃從近處買來幾頭牛犢,而後賣到別處賺取差價,1頭牛犢有100元的利潤。因爲小時候家裏養過牛,他有一定的經驗,買來牛犢後,悉心照料,不斷摸索,賣出去的牛犢都很健康。後來,村裏誰家的牛要是有病、下崽,他們都會去找馬娃幫忙。就這樣,馬娃贏得了口碑,很多人都來找馬娃買牛犢,德令哈、興海……馬娃的名氣也越來越響亮。同村的馬得清早就知道馬娃在牛犢販運方面經驗豐富,希望和他一起做生意。馬娃也正需要這樣一個年輕的得力幫手,兩人配合默契,去年收入分別達到4萬多元。

“就是靠着脫貧到戶資金、低保、殘疾補助也能過日子,何必這麼喫苦?”當記者按常理這樣問時,馬娃卻說:“拖着腿能掙回來一口吃的,就不能坐着‘等靠要’。國家政策好,偷懶要國家養,要不得!”前段時間,馬娃賣掉幾頭小牛,立即將去年的貸款還清,他說:“在我危難時政府幫了我,我得有誠信,不能拖欠政府,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良知。”

“隨着扶貧政策的推進,抱着‘等靠要’思想的人還有不少。馬娃卻堅持自力更生,從來不向鎮黨委政府伸手”。青石嘴鎮黨委副書記閆良說。

2015年精準扶貧識別時,馬娃家被確定爲貧困戶,一家四口每人有6400元扶貧到戶資金,一年的殘疾補助金也有2400元,這對於一個貧困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馬娃用這些錢買了兩頭母牛,做起了“牛生意”。

勤勞不虧人。自從做起了“牛生意”,馬娃幹勁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拖着殘疾的雙腿幹活,拌飼料、餵牛、擠牛奶、清理牛舍、晾曬飼草料,一直忙到中午,才喫第一頓飯。

在女兒馬海燕和兒子馬海峯眼裏,爸爸是一個偉大的人。雖然身患殘疾,但是爸爸爲這個家的不懈付出他們都看在眼裏,他們在爲爸爸驕傲的同時努力學習,兄妹倆的不少獎狀高高地掛在屋子最顯眼的地方。那個地方也是馬娃的動力和希望所在。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馬娃的臉上始終洋溢着樂觀、自信的笑容。採訪了那麼多脫貧攻堅的人與事,這笑容的印象與衆不同。

作者:尹耀增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