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11月20日,湖面的冰層厚度已經達到180毫米,蘇聯擊退了繞道到城市南部蒂赫萬的德國軍隊。在巴達維夫糧庫被德國軍隊燒燬後,蘇聯軍隊準備通過拉多加湖周圍的運河向被圍困的列寧格勒運送補給。

今天我們談論的是一座不屈的城市,列寧格勒。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接着,在9月17日,蘇聯軍隊還以保護波蘭斯拉夫人爲藉口,悍然入侵波蘭。一週內,蘇聯軍隊前進了300公里,佔領了波蘭東部。蘇聯此舉的目的是向西推進其邊境,以換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夠擁有更深的戰略深度,以抵禦潛在的威脅。(主要是德國)。
11月,蘇聯以保衛列寧格勒安全爲藉口,要求與芬蘭進行“領土交換”。蘇聯想用北極圈的貧瘠土地來換取芬蘭的人口稠密地區,這自然遭到芬蘭的拒絕。因此,蘇聯向芬蘭宣戰。雖然戰爭的早期並不順利,但蘇聯以巨大的力量戰勝了芬蘭。1940年3月,芬蘭被迫實現和平。根據合同,芬蘭將把十分之一的領土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半島作爲海軍基地。從那以後,列寧格勒到西部邊境的距離從30公里增加到了100公里。
儘管蘇聯贏得了戰爭,但它成功地推進了西北邊境。然而,與芬蘭的關係陷入僵局,這相當於將芬蘭投入德國的懷抱,爲後來對列寧格勒的圍困埋下災難的種子。
波羅的海東端的列寧格勒是當時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俄羅斯的舊首都和重要的工業中心。到1940年,這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250萬。1709年,俄羅斯最偉大的沙皇彼得大帝在波爾塔瓦戰役中一舉擊敗了當時的歐洲強國瑞典,並在泥濘和海灘上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爲了與交戰的德國劃清界限,俄羅斯將德國標記的“堡壘”改爲“蓋勒”。列寧死後,爲了紀念他,這座城市改名爲列寧格勒。
三,緊急情況!列寧格勒遭到兩次襲擊。
1941年6月26日,就在德國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四天後,報復心強的芬蘭人也向蘇聯宣戰。隨後,芬蘭軍隊開始從城市北部與第20德國軍隊合作,並沿列寧格勒至摩爾曼斯克的1000公里邊界發起了進攻。然而,芬蘭軍隊沒有多少重型裝備。進攻蘇聯控制的城市和要塞時,前進速度慢,傷亡高。在收復大約一年前被迫割讓給蘇聯的領土後,芬蘭軍隊基本上在8月停止了進攻。然而,芬蘭軍隊的威脅仍然存在,大量蘇聯軍隊被牽制住,列寧格勒北部和西部的芬蘭灣也被封鎖。
在城市的南部,德國軍隊使用坦克作爲先頭部隊快速滲透。從蘇聯聯合突破了舊邊界“斯大林線”。這條10年前由蘇聯建造的防線有混凝土防禦工事和永久的火力點。如果蘇聯能站在這裏,它就能起到一定的延緩作用。但是蘇聯軍隊倉促撤退,甚至沒有時間佔領該地區。因此,此時蘇聯的主要防禦陣地是在6月底由預備役人員和20萬城市居民臨時修復的盧格線。
到7月初,德國軍隊已經推進到列寧格勒以南100公里,而芬蘭軍隊也從北方推進到離列寧格勒僅40公里的地方。列寧格勒已經處於危險之中。
第四,第一元帥沃羅什洛夫
60歲時,沃羅什洛夫是1935年授勳的五位蘇聯元帥中的第一位,因此得名“第一元帥”
斯大林建立最高統帥部後,他被派往列寧格勒指揮北部和西北部的兩支軍隊。他能夠被派往列寧格勒這個重要的方向,主要是因爲斯大林認爲他在內戰中表現出色,並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但這一次沃羅什洛夫辜負了斯大林的重託。他熱衷於組建民兵部隊,但不重視民兵和正規軍之間的合作。他仍然使用內戰線防禦戰術。這導致了一種被動的局面,蘇聯軍隊被平均分配,到處被打敗。
在蘇聯戰爭的歷史上,有:個案例記錄了一個接一個的防禦工事,然後被攻破,然後又被攻破。
8月8日,德國人集中在盧格線以西的一個點上突破。Th
8月12日,德國軍隊再次突破了東盧格線。列寧格勒的士兵和平民緊急搶修該市以南40至50公里的另一條線路。然而,德國軍隊在8月20日佔領了前沙皇宮殿加特契納市,並突破了那裏的新防線。
到9月8日,德國人已經衝到拉多加湖邊,完全切斷了列寧格勒土地上的所有對外聯繫。
斯大林得知列寧格勒的戰鬥情況後,憤怒地稱“第一元帥”爲“撤退專家”。
儘管他很勤奮,他甚至在7月初成功地在列寧格勒發動了一次反擊,用千伏坦克和大量民兵部隊暫時阻止了德國的進攻。但他被斯大林取代,去後方做軍事工作。
這也證明老兵的經歷不一定適用於新時代的戰爭。如果你不學習,你將被具有先進戰術和思想的新將軍所取代。
五、糧倉遭到空襲,城市處於危險之中
當時,被封鎖的列寧格勒人口超過250萬,居民需要2000多噸日常食物。如果非戰鬥人員和生產人員能在戰後疏散到東部地區,城市的負擔就能大大減輕。然而,市國防領導人擔心這一舉動會引起人民的恐慌,所以他們一直不願採取行動。儘管在戰後兩個月內,列寧格勒當局撤回了一些急需的非生產人員。然而,從東部撤離的人數不是很大,還有大量來自波羅的海國家和城市以外周邊地區的難民。事實上,這個城市的總人口並沒有減少。
根據當時蘇聯的農業政策,大多數人手頭沒有足夠的食物。在這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系中,大部分糧食集中在國家手中。然而,這些有限的糧食儲備大多集中在烏克蘭西部。在戰爭初期,面對德國的“閃電戰”,相當數量的穀物落入了敵人手中。在秋收階段,大部分穀物來不及收割,大部分在地裏腐爛或在戰爭中被毀。食物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列寧格勒的街道上,市政當局安裝了1500多個揚聲器,以防止空襲。無線廣播可以隨時通過揚聲器傳送節拍器的滴答聲。如果快節奏的持續滴答聲響起,那麼空襲已經開始了。一個寬鬆的慢拍表示警報關閉。節拍器有節奏的滴答聲成爲封鎖時期列寧格勒的標誌之一。
儘管列寧格勒的高射炮密度是柏林和倫敦的八倍,但德國的空襲卻是在夜間突然發生的。防空炮火無法形成敵人飛機在黑夜中無法突破的火力網。因此,相當多的德國飛機闖入列寧格勒的天空。
由於早期發現,德國飛機已經知道該市最大的糧庫巴達維夫糧庫的位置。這個位於巴達維夫的糧庫建於沙皇俄國時期,其結構主要是木製的。由於建造糧倉時世界上沒有空軍,所以在設計中沒有考慮到防空。但對巴達維夫糧庫的襲擊完全是一次空襲。
據當時目擊者稱,”德國轟炸機投下炸彈後,糧庫突然燃起大火。火焰甚至可以在幾公里外看到,反映列寧格勒的夜空。”
居民們目前還不知道這場大火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由於高溫,儲存在糧倉裏的2500噸糖也融化到了地下。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後來花了很高的價錢在巴達維夫糧庫周圍購買土壤,以便在飢餓時燒水和飲水。
第二天,列寧格勒蘇聯執行主席波普科夫以最高機密向斯大林報告說,“被圍困的列寧格勒只剩下六七天的糧食了。”
六、生活之路與食物配給
在巴達維夫糧庫被德國軍隊燒燬後,蘇聯軍隊準備通過拉多加湖周圍的運河向被圍困的列寧格勒運送補給。然而,德國人已經佔領了拉多加湖南岸,蘇聯人不得不在拉多加湖西岸建造另一個簡易碼頭。拉多加湖長期以來以其衆多的風暴和薄霧而聞名,小船在湖上航行時尤其危險。因此,蘇聯軍隊絕對有必要將食物和必需品從拉多加湖東岸運送到西海岸。
通過這條路線,運送到列寧格勒的食物達到10,000噸。但是這些穀物在不到10天內就被消耗完了。
在食物配給制度開始時,每個工人每天收到800克麪包,而家庭成員收到400克。
到10月初,麪包配額已經減少到不到一半。
到11月底,每個工人每天只能得到250克麪包,剩下的125克!
與此同時,麪包的質量越來越差。例如,儲存在巴達維夫糧庫的燃燒過的麪粉和印鈔局加工木材時留下的鋸屑被添加到麪包中。
截至11月底,已有11,000人因食物和物資短缺而死於飢餓。
這時,人們開始預計拉多加湖的湖面會結冰,希望用冰來用卡車運輸貨物。然而,如果要組織大型卡車運輸,冰層的厚度必須至少爲200毫米或更厚。根據水文工作者的測量,當:的溫度爲零下10攝氏度時,湖面冰層需要6天6夜才能達到200毫米厚。
到11月20日,湖面的冰層厚度已經達到180毫米,蘇聯擊退了繞道到城市南部蒂赫萬的德國軍隊。列寧格勒當局認爲這是冰運輸的最佳時機,並決定在冰層厚度達到200毫米之前立即開始冰運輸!
蘇聯當局立即派車隊去列寧格勒運送食物。然而,因爲冰層不厚,而且有許多坑洞,德國炮兵在湖上的火力非常猛烈。因此,司機必須站起來開車,以便在卡車下沉時及時跳下。
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前線卡車司機不僅運送了超過列寧格勒最低需求的物資,還通過這條路線成功疏散了50萬人。這些卡車司機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朱可夫和波羅的海艦隊
喬治康斯坦丁維奇朱可夫
在蘇德戰爭中,朱可夫一直是斯大林的“消防員”,也就是說,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朱可夫。
當列寧格勒處於危險之中時,被降級爲預備役指揮官的朱可夫將把斯大林召進克里姆林宮。當朱可夫說他想回到前線時,斯大林說:“去列寧格勒!列寧格勒的情況非常困難。”
戰爭結束後,朱可夫回憶說,斯大林在這句話後又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在《朱可夫回憶錄》書出版時出於政治考慮被刪除了。斯大林最初的評論是,列寧格勒的局勢是災難性的,沒有希望的!
對於這句話,朱可夫說:“那裏的形勢並不那麼無望”。斯大林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給指揮列寧格勒戰役的沃羅什洛夫寫了一封:的信,“把陸軍總部交給朱可夫,你就可以飛回莫斯科。”
9月9日,朱可夫的飛機在霧中飛越拉多加湖飛往列寧格勒。他一下飛機,就直奔正在開會的斯摩尼研究所。進門後,我發現聯席會議正在討論如何在城市的重要目標上埋設地雷,並徹底炸燬波羅的海艦隊!
當朱可夫得知這次會議時,他立即拿出斯大林的字條說:“首先,我是軍隊的指揮官,我禁止你這樣做。第二,請立即清理礦井!此外,他說:“戰艦可以被摧毀,但只能在戰鬥中!"
至於爲什麼波羅的海艦隊在向西航行的芬蘭灣受阻後沒有通過波羅的海-白海運河進入更深的北冰洋的問題。
客觀原因是德國王牌舵手中隊炸燬了運河的船閘。主要原因是蘇德戰爭的主戰場在陸地上,海軍主要協助陸軍作戰。此外,朱可夫認爲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可以爲列寧格勒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此外,向東的路程很長,運河的一些地區仍然由德國人控制,使得他們在轉移時容易受到德國人的攻擊。因此,波羅的海艦隊沒有選擇轉移到白海和北冰洋的後方。
但是沒有完成過渡的海軍頑強地戰鬥着。他們使用艦隊兩艘戰艦的大炮和其他船隻的大炮對德國軍隊進行深度轟炸。就連沙皇俄國時期建造的大炮也轉過身來,指向城市的南部!
艦炮的威力是巨大的,波羅的海艦隊的火力成功地阻擋了德軍在城外7公里處的攻擊。這使得德國炮兵不可能到達列寧格勒的中心城市。
儘管艦隊的炮火沒有給德國軍隊造成大量傷亡,但卻對德國軍隊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
然後波羅的海艦隊的一些單位,在他們的船隻被摧毀或沒有彈藥後。海軍作爲步兵上岸繼續戰鬥,並頑強戰鬥。甚至他們的對手德國空降部隊也說:“在俄羅斯土地上的每一場戰鬥都比在克里特島的三個降落傘更困難!”
朱可夫的到來和海軍的勇敢極大地支持了列寧格勒的抗戰。
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列寧格勒的供暖系統完全癱瘓,食物短缺。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列寧格勒人並沒有放棄他們有尊嚴的精神生活:劇院每天晚上都開放,劇照張貼在街道和小巷上,觀衆爆滿。
在這個困難時期,共青團成員組織了一個服務隊,幫助羣衆走過大街小巷。當有人感到飢餓時,一個年輕的女人馬上給他第二天的定量麪包。儘管她也知道也許明天她會餓,再也不會起牀了.
然而,整個列寧格勒仍在運行。負責生產和維護坦克的基洛夫工廠距離前線只有14公里,但從未停止工作。工人們用坦克轟炸敵人的陣地,這些坦克還沒有通過工廠牆上的槍眼組裝起來。這些坦克一組裝好,英勇的工人和志願者就把它們趕到了前線。由於提前交貨,一些坦克甚至沒有時間油漆和安裝精確的瞄準裝置。
更令人欽佩的人是列寧格勒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在列寧格勒封鎖期間,28人死於飢餓。但是包括成噸的大米和土豆在內的繁殖樣本都完好無損。
這些英勇的捍衛者向人們表明,人們不希望戰爭,但他們不怕戰爭。人類之光最終將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包括戰爭。
《第七交響曲》,也被稱爲《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國際知名作品,包括西方音樂界在內的蘇聯官員稱之爲反法西斯國歌。整首曲子極其宏偉有力,最後樂章的聲音震耳欲聾。
當德國人在1941年包圍列寧格勒時,肖斯塔科維奇也加入了消防隊。他穿着消防服和戴着消防頭盔的照片後來刊登在《時代》雜誌的封面上。1941年9月,德國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蘇聯詩人蒂霍諾夫對被圍困的列寧格勒描述如下:“燈火管制下的建築就像是不祥的噩夢。列寧格勒的鐵灰色夜晚充滿了戒嚴令帶來的寂靜。但是沉默突然被戰鬥所取代,警報號召人們勇敢戰鬥。1941年12月,肖斯塔科維奇在隆隆炮聲中完成了這項工作。他後來回憶道,“音樂以不可阻擋的速度從我腦海中迸發出來”。1942年3月5日,《第七交響曲》在庫比雪夫首映,並向全國和海外直播。可以看出,這部交響曲的最初演出是用來鼓舞士氣和提升國家威望的,並被視爲蘇聯的“民族大事”。同年3月29日,這首曲子在莫斯科再次演奏。五個月後,樂譜《第七交響曲》被空運到列寧格勒。列寧格勒已經充滿了飢餓。大炮開始在城市內外隆隆作響。一些排練過的音樂家甚至被擔架抬了進來!但是當這些音樂家得知他們要演奏《列寧格勒交響曲》時,他們立刻恢復了活力。
爲了確保在安靜的環境下正常的表演,蘇聯紅軍提前向德國炮兵陣地發射了大約3000發炮彈來壓制表演。“隨後,這個正義的聲音,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對法西斯侵略者的憤怒和反抗,在這個英雄的城市中播放。人們聚集在街道、碉堡和住宅的廣播喇叭前,以極大的熱情聆聽這場英雄運動。第七交響曲在列寧格勒上空迴盪。
在第一樂章中,軍樂的旋律被敵人入侵的主題打斷,這表明戰前美好和平的生活遭到了破壞。之後,小軍鼓加入進來,他的聲音不停。他像敵人的鐵腳跟一樣向前推進。最終,銅管樂隊的加入代表了敵人的入侵,苦難的城市和不屈的人民。
這部交響曲仍然在被圍困和飢餓的列寧格勒演奏,它反映了列寧格勒不屈的精神和蘇聯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主義的偉大決心。
十、結局,不屈的列寧格勒
1943年1月8日,當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南線反攻成功時,希特勒不得不將包圍列寧格勒的主力曼斯坦因的第11集團軍轉移到南線,以解除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的包圍。蘇聯利用德國軍隊在北方戰線上的空虛,從列寧格勒和伏爾加夫向東和向西移動。經過十天的激烈戰鬥,這座城市終於被清除了。兩軍也成功相遇,朱可夫被授予元帥軍銜。
在872天的圍困中,列寧格勒官方報告僅死亡人數就達642,000人。如果我們加上統計數字中沒有包括的其他死者,估計死亡人數將超過80萬。當這座城市被清除時,56,000人倖存下來,只有戰前人口的六分之一。在死亡的80多萬人中,3%死於爆炸和空襲,其餘97%死於飢餓和嚴寒。
但是,即使在這樣困難和困難的情況下,蘇聯軍隊和平民仍然堅守城市,堅決地反擊法西斯。這種英勇不屈的精神將永遠載入史冊。
美國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片中評論列寧格勒戰役:“一個將軍可以贏得一場戰鬥,但只有人民才能贏得一場戰爭!”英國的《旗幟晚報》也稱讚道:“列寧格勒的抵抗是人類在不可思議的考驗中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個例子。在世界歷史上,我們可能永遠找不到任何類似列寧格勒的抵抗。”
本文作者:騰飛,公衆號“這是戰爭”已加入作者。未經作者和微信公衆號“這是戰爭”的許可,它不能被複制。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公共編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野戰軍軍官,曾在步兵單位、總部、後勤部門等單位工作,致力於戰爭史和戰術學研究,對軍事戰術和非戰爭行動有獨特的理解。他的書《這纔是戰爭》在2014年5月和6月被鳳凰衛視的“八分鐘開本”欄目分兩個階段推薦。他的公開名字也是“這是戰爭”,歡迎注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