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從戰史角度而言,莫斯科戰役都是防禦戰的標準案例,作爲防禦方的蘇聯狠狠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並在隨後發起了兇猛的反擊,將德軍進攻部隊趕出了莫斯科地域。但如果我們深究的話,我們會發現莫斯科並不適合進行防禦戰。守軍不僅兵力上較爲匱乏,實際上在軍備上也存在有問題,甚至是莫斯科周邊地形都是非常平坦的,幾乎是讓守軍無險可守。那麼在這樣的逆勢之下,蘇軍是如何守住莫斯科的呢?

一、防禦戰的關鍵

在任何一場防禦戰裏,對於防守方而言有這麼幾個因素決定着防禦戰的成敗。首先來說,所防禦的地區不能是孤立無援的,守軍不能被切斷外圍通道,否則就會被切斷補給。以列寧格勒作爲例子,它的防禦要點就在於德軍無法徹底合圍這座城市。雖然說列寧格勒陸上通道都被封鎖,但是拉多加湖的存在,卻導致德軍始終無法徹底合圍這裏。再加上蘇軍死死守衛着沃爾霍夫,從這裏可以抵達列寧格勒所在的拉多加湖北岸的位置。那麼列寧格勒的對外交通也就沒有斷絕,仍舊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補給。

其次,守軍必須有充裕的兵力,這些兵力不僅僅是被用於防守作戰,更要進行戰役後期的戰略性反擊。這也是防禦戰的另一個原則,守軍不能僅僅是進行單純的戰術防禦,因爲戰術防禦是無法擊敗對手的。一次成功的防禦戰,都是要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只有通過發起戰略性反擊,那麼纔可以打破敵人的攻勢,解除防禦地區的被包圍態勢,並在整個戰略上形成優勢地位。而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的話,那麼守軍就只能徒勞的進行防禦了。

第三,防守方在地形上不能陷入巨大的劣勢,無險可守的地形對防守方是非常麻煩的。如果在防禦地段裏有較好的地形可以阻攔敵人,那麼守軍就可以節省自己的部隊,並且讓攻擊方在進攻中受到額外的阻力,這會導致攻擊方無法有效的展開部隊。但如果防禦地段沒有十分有利的地形,甚至於地形非常平坦的話,那麼攻擊方就能非常方便的進行迂迴合圍的戰術。而防禦方就被迫要把部隊進一步分散開,以付出更大的損失來防止對方達成目的。

最後的一點,防守方必須有較爲強大的技術兵器,以確保在高強度的防禦戰中,守軍能夠得到充分的火力支援,對敵進攻部隊實施打擊。這一點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戰爭模式的變化變得尤爲重要,幾乎是左右勝敗的關鍵。如果缺少這樣的優勢,那麼防守方就必須承受對方的強大火力,卻沒有任何反擊手段。這樣的話無論是多麼堅固的攻勢,都勢必要被對方摧垮。可以說以上四個條件,是一場防禦戰裏,左右戰役勝負的關鍵因素。那麼莫斯科的實際防禦情況,是否符合這四個條件呢?

二、不適合防守的莫斯科

很不幸的是,莫斯科在當時完全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個條件。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莫斯科的周邊地形。莫斯科周邊的地形非常平坦,缺乏戰略上的縱深。而僅有的幾條河流也非常不適合防禦,這些河流不夠湍急,德軍可以輕鬆的渡河。至於莫斯科周邊的爛泥地,在秋季和夏季確實會較爲泥濘,可是在春季和冬季卻會低溫凍結,這也讓德軍裝甲部隊能以更快的速度對莫斯科方向展開向心突擊,或是採取一個經典的迂迴戰術,將莫斯科徹底合圍起來。

而在外圍通道上的問題,蘇軍的劣勢也顯得十分嚴峻。因爲德軍的攻勢十分猛烈,尤其是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之後,蘇軍又一次損失慘重,而且門戶大開,德軍就非常容易對莫斯科展開進攻。德軍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羣,能夠以自己的裝甲部隊對任何莫斯科外圍通道上的要點城市展開進攻。這一結果就導致蘇軍必須分散開進行防禦,進而讓德軍能夠輕鬆的對外圍的任何一個防禦要點和城市展開攻擊,德軍每攻克一個城市或是防禦要點,則莫斯科的對外通道就減少一個。

兵力上的不足,則是出於蘇軍早期的失敗造成的。截至到10月份,蘇軍的損失已經超過三百萬。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時更是三個方面軍遭到重創,至少有三十萬蘇軍遭到了德軍的合圍而被殲滅。換句話說,蘇軍能夠聚集起來的兵力已經十分不足了,這幾乎導致了可以投入防禦戰的蘇軍部隊,大多都是不滿員的狀態。這對於防守莫斯科的蘇軍不亞於是滅頂之災,因爲蘇軍防守的面積過於寬闊,所以蘇軍的兵力就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

至於技術兵器上的虧空,則是蘇軍短時間內都無法彌補的問題。戰前蘇軍那看似強大的裝甲部隊、炮兵和空軍,已經在戰爭過程中遭到了極大的損失。這種技術兵器上的劣勢,造成了蘇軍部隊在防禦上面臨更大的災難,他們必須在戰場上付出更大的代價,去阻攔德軍的裝甲部隊衝擊,並且是在頂住德軍強大的地空火力的情況下。可以預見蘇軍在莫斯科戰役裏的窘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蘇軍要如何守衛他們寶貴的莫斯科呢?

三、莫斯科的防禦

蘇軍在的莫斯科的防禦策略上十分有趣,他們利用距離阻擋了德軍的前進。蘇軍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沒有辦法守衛整個防區,傳統的防線註定會被德軍攻破,所以蘇軍也就放棄了這種傳統的防禦方式。蘇軍轉而採取了擴大外圍防線的策略。通過發動60萬平民,在莫斯科外圍拼命修築防線的方式,蘇軍構築了一個相對鬆散,但是範圍高達數百公里的防禦地段。這就是蘇軍防禦策略的核心——既然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火力和裝甲力量,那麼就通過距離來削弱德軍。

蘇軍的防禦策略脫胎於大縱深戰役理論,屬於大縱深防禦的範圍。雖然這在實際操作上必然是分割了自己有限的兵力,但是在這個時候卻恰到好處。這些星羅密佈的防線和環形工事成本極低,僅僅是步兵配備了輕武器和簡易的反坦克火力,而德國這些裝甲部隊也可以較爲輕鬆地突破這裏。可是德軍裝甲部隊卻不可避免的對自身形成了磨損和消耗,每一次進攻都會消耗自己的彈藥和油料,坦克本身的零部件也會因爲不斷的磨損出現故障。隨着戰鬥的持續,德軍裝甲部隊的消耗會日漸增大,部隊的進攻能力也會被消耗。

這種情況對於德軍而言絕對是不妙的,但他們卻沒有辦法繞過這些防禦。雖然說德軍裝甲部隊在很多時候都可以繞過這些防線,但是後面的德軍步兵是不可能繞過去的,考慮到整體戰役的需要,德軍裝甲部隊此時就被這些陣地絆住了手腳,快速突擊也成了不可能的做法。尤其是因爲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失誤,德軍未能奪取圖拉這個莫斯科外圍通道的情況下。這樣德軍的整個進攻節奏就被迫減緩了下來,而戰鬥烈度的增加也暴露了德軍另一個問題——其脆弱的後勤線已經成了德軍的致命傷。

德軍此時已經脫離了斯摩棱斯克線,尤其是蘇聯公路交通的落後與鐵路線的破壞問題,部隊的後勤壓力開始增加。再加上之前德軍統帥部對於戰局的樂觀態度,所以德軍本身就沒有做好進一步的後勤準備。典型例子就是古德里安那強大的第二裝甲集羣,現在已經從德械裝甲部隊,變成了蘇械裝甲部隊了,他已經被迫用繳獲的蘇聯坦克補充自己的部隊了。而此時德軍統帥部籌措的物資仍舊無法按時送到前線上,再加上天氣日漸寒冷和冬季的降雪期即將到來,德軍的進攻在遲遲不能攻克蘇軍防禦的情況下,其所發動的攻勢也註定要失敗了。

結語

毫不客氣的說,莫斯科保衛戰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爲蘇軍是在最不利的情況下,挫敗了德軍的進攻。如果從雙方的兵力,技術兵器和戰役前的態勢來看,蘇軍也是沒有任何優勢的。但恰恰就是在這種不利的狀態下,蘇軍不僅通過正確的防禦手段抵禦了德軍的進攻,更在最後的戰略反擊階段中,打破了德軍對莫斯科的攻勢,將其逐出莫斯科地域。而蘇軍的這次反擊,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方面軍司令員日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