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NO.7》在京發佈。

《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8)No.7》是由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撰寫的第7本產業藍皮書,重點研究了中國的新經濟發展情況。藍皮書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爲總報告,對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情況以及中國新經濟的競爭力與地區差異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應對美國發起的中美貿易摩擦的總體思路;第二部分研究了全球製造業的競爭力格局,對高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以及低收入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進行了探討;第三部分,聚焦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競爭力;第四部分對我國地區間的新經濟競爭力在省(市)及區域層面進行了比較。

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表現,就是新經濟的競爭力越來越強。爲了科學把握我國新經濟的競爭力,藍皮書專門構建了新經濟指數。以新經濟指數爲基礎進行評估得到的結論是,中國的新經濟已有一定基礎,但與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爲了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大力發展新經濟是當務之急。

01

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產業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傳統的優勢有所弱化,新的優勢正在形成和聚集

藍皮書指出,從初級產品(不含燃料)、製成品和服務業三大產業的競爭力看,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格局是,製成品的競爭力遠遠大於初級產品(不含燃料)和服務業,總體趨勢是,初級產品(不含燃料)與服務業的競爭力與製成品的競爭力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中國的初級產品(不含燃料)和服務業的競爭力較弱,沒有比較優勢,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皆小於1、貿易競爭力指數皆小於0。製成品雖然有比較優勢,但從2014年開始有所弱化,國際市場佔有率結束長期上升態勢,2016年有所下降。

長期以來,製造業是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我國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依然離不開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要實現由中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所要採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推動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從貿易競爭力指數看,長期以來,我國中高端製成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大大低於低端製成品。高端製成品儘管在製成品出口中佔有很高比重,但貿易競爭力指數最低,預示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高端製成品所處層次較低。我國中高端產品在國際競爭中不具有比較優勢,顯示比較優勢指數長期低於低端產品,且處於1以下。

就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競爭力而言,與製造業直接相關的服務業競爭力較強。與製造業無直接關係的服務業中,與信息化相關的服務業競爭力較強,而且提升速度很快。服務業中各行業的市場佔有率方面,與商品直接相關的服務和建築業的市場佔有率最高;金融服務,保險,電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的市場佔有率雖然不斷提升,但仍較低;反映一個國家前沿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極低,不足1%。與商品直接相關的服務、建築業等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電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已從一個不具比較優勢的行業發展爲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等行業比較優勢沒有明顯提升,仍處於極度缺乏比較優勢的行業之列。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服務、保險、知識產權使用費等貿易處於赤字狀態。

02

中國正處於新舊比較優勢的轉換期,新經濟發展與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狀況是傳統的比較優勢在弱化,而新的競爭優勢仍沒有完全形成,因而處於新舊比較優勢的轉換期。比較優勢的轉換能否成功、轉換期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新經濟的發展狀況。新經濟如果發展越來越快,基礎越來越穩固,中國就能成功地從傳統的比較優勢轉到新的比較優勢上去。

藍皮書構建了一個包括6大指標體系的新經濟指數。新經濟指數由創新能力、全球化、綠色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6個一級指標和37個二級指標構成。根據新經濟指數,藍皮書蒐集並計算了全球22個國家的新經濟指數。從計算結果看,美國的新經濟競爭力優勢十分明顯,是新經濟發展中的超級大國;中國新經濟發展已有一定基礎,但與美國存在較大的差距。

分項來看,中國的新經濟發展並不平衡。中與美國相比,中國差距最大的三個領域爲綠色化、創新能力和網絡化,而尤以創新能力的差距最明顯。創新能力方面,美國位居第1,中國位居第17;綠色化方面,美國位居第3,中國位居第14;網絡化方面,美國位居第1,中國位居第8。

03

東部地區新經濟競爭力最強,西部地區最弱;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位居前5

藍皮書以地區新經濟指數爲基礎,對各地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評估發現,我國的新經濟發展情況,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見下圖)。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位居前5。

2016年中國部分省份的新經濟指數比較

分項指標考察,雖然排名靠前的省份位次隨不同年份而有所不同,但居前列的都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省份這個基本事實並沒有發生改變。2016年創新能力居前5位依次爲廣東、江蘇、浙江、北京和山東。全球化排名前5位的省份,2016年依次爲上海、北京、廣東、天津和江蘇。綠色化排名前5的省份,2016年依次爲北京、江蘇、廣東、天津和浙江。數字化指數排名前5的,2016年依次爲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網絡化排名前5的省份,2016年依次爲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和上海。智能化排名前5的省份, 2016年依次爲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和上海。

就四大區域而言,總體態勢是,東部地區新經濟競爭力最強,其次爲中部地區,再次爲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最弱。分項考察,部分指標與總體指標的區域排位有所差異,有的指標西部地區超過東北地區,如數字化方面西部地區就高於東北地區,部分指標東北地區超過中部地區,如全球化、網絡化方面,東北地區就超過了中部地區。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各項指標都處於劣勢。

04

美方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可能扼制中國在新經濟方面的發展勢頭

藍皮書指出,美方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關稅,不能完全扼制中國在新經濟方面的發展勢頭。美國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短期內會影響中國新經濟的發展速度,但並不能完全扼制中國新經濟蓬勃的發展勢頭。

第一,新經濟的發展是由一系列顛覆式技術所引領、支撐的。美國企圖通過加徵關稅的辦法完全扼制中國新經濟的發展,則須對引領新經濟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有着準確的判斷。對此,不僅我國難以做到,美國政府同樣難以做到。美國政府對中國產品徵稅實質上是一種產業政策。這種產業政策要發揮作用,涉及識別需要限制的產業類型。在突破式技術變革和創新時期,產業之間的關係將會被重新塑造,產業間的技術關係會發生顛覆性變化,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專家,都無法根據歷史的產業關聯科學地識別出真正的關鍵產業。新經濟的發展是由第四次工業革命引領的一次大的經濟變革,技術上面臨的是一次突破式創新,這一變化是全球性的,其變革的方向具有不確定性。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化、網絡化的特點正在重新定義產業的邊界,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融合趨勢十分明顯;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因素所引起的創新方式變革,使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擴散路徑更具隨機性、多樣性。

第二,引領新經濟發展的創新具有全新的特點。創新可分爲果實類創新和重組式創新等類型。重組式創新將舊思想重組視爲新思想產生的源泉。數字化技術爲思想的重組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推動着創新範式從果實類創新向重組式創新轉變,新技術的產生、擴散、拓展速度空前加快,對技術進步的方向預測的難度也空前增加。

美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僅會損害自身新經濟發展的潛力,也會損害全球利用新技術、新產業推動新經濟發展,並以此增加全人類福祉的潛力。對於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中國應有理、有利、有節地加以回擊,屆時美國自身發展新經濟的潛力會因其“霸凌主義”行徑而受損。中國應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指導,充分利用新經濟市場規模成長優勢,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使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這也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壯闊之舉。

第一次產業革命形成了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國際分工,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全球的產業間分工,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帶來了產業鏈分工,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將從產業鏈式分工向產業網絡式分工轉化,多層次的網絡化製造格局將由此形成。提升社會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爲一個國家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一個國家要在新經濟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制訂發展戰略時就必須使政策不僅能利用其在知識和學習能力方面的比較優勢,而且能不斷地提高這種能力。影響這種能力利用和培育的因素很複雜,但加強國際合作、實施開放式創新則是利用和提升此種能力的根本保障。

05

平臺經濟呈現多邊開放化、規模化、服務化、新經濟模式化等發展趨勢,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稅收、壟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藍皮書指出,平臺經濟具有生態性、開放性、共贏性和普惠性等特徵,呈現出明顯的發展趨勢:一是交易平臺逐漸由雙邊向多邊、開放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平臺意識到,開放平臺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駐,對於快速擴充商品品類,實現平臺增值和規模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是交易內容由生產化向服務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服務類交易平臺正在快速發展,包括團購、外賣等生活服務類平臺,也包括金融、設計等生產服務類平臺。三是交易方式逐漸由線上向線上線下融合化發展。四是以互聯網平臺爲載體的新經濟模式不斷湧現,如以閒置資產使用權交易爲核心的分享經濟正在快速崛起,並以其強大的資源重構能力,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塑造了一大批新興的互聯網平臺企業。

平臺經濟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較典型的有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稅收問題和壟斷問題。

(1)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平臺交易的確給消費者帶來了便捷,但也加大了消費者權益受損害的風險。一方面,網絡虛擬性使得消費者無法分辨不法分子的欺詐行爲,各種新型技術更是使得欺騙方式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另一方面,網絡超地域性也會使得網絡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難度增大,尤其是網絡超出國境的消費者權益國際管轄問題。

(2)稅收問題

平臺經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模式、協作分工方式和經濟理論框架,帶來經濟結構的整體變革,對傳統的稅收理論和實踐,以及現有稅收體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具體表現爲:平臺經濟格局下,經濟主體趨於小型、靈活和分散化,商業組織結構更加開放、多元,納稅主體更加小巧、靈活和碎片化;商業交易更加頻繁、高效,冗長的供應鏈條將被分佈式、實時協同的網狀協作所解構,將弱化以層層抵扣爲抓手的流轉稅體系的價值;以廠商爲中心的大生產、大零售、大品牌、大營銷的商業模式將被以消費者爲主導的C2B柔性化模式所替換,推動稅制重心從生產型向消費型遷移;批量化的流水線和大額交易將被大量碎片化交易所替代,推動稅收管理的精細化、柔性化;產銷消清晰的商業合作模式將融爲一體、不分彼此,存量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將被盤活共享,庫存有望成爲歷史,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優化,有望將重新定義納稅人和稅基;數字貨幣將帶來金融和財務變革,而金融和財務是稅收的基礎;人工智能將極大地滿足人類經濟生活需求,將對包括稅法在內的各項法律提出全新挑戰。

(3)壟斷問題

平臺經濟時代,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需要建立適應於新經濟產業發展的競爭規則。在平臺經濟時代,競爭機制仍然是配置經濟資源的最基本方法。但是,如何反對壟斷、維護競爭機制,一成不變地沿用工業經濟時代的做法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而應針對平臺經濟的競爭特點,對當前反壟斷理念、規則進行重大改造、變革,形成適應於平臺經濟發展的競爭規則。另外,如何解決平臺經濟發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也是影響競爭規則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