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赴中宣部定点扶贫的内蒙古科右中旗进行扶贫调研,在当地宣传部副部长包青春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夫妇俩早年因病在腿部落了残疾,但疾病和困苦并未影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勤俭持家,除了放养牲口,还用制作马鞍子的手艺开展经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调研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马鞍子制作

与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合影

图门乌力吉出生于1948年,家乡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族的陶力、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歌说唱等艺术与蒙古拉弦乐器制作工艺都艺出一脉,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图门乌力吉从小拜师学艺,掌握了木匠、皮匠、手工纺织、雕刻等技艺,从青年时期拜图什业图王府工匠占巴的徒弟图布新为师,系统掌握了蒙古族拉弦乐器的制作技艺,从艺授徒,徒弟有自治区级传承人胡庆海、盟市级非遗传承人海林、陈玉山等,旗级非遗传承人图日根白乙拉等。

调研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马鞍子制作

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制作马鞍子

马鞍制作是图门乌力吉的家传手艺,从太爷为图什王爷府制作马鞍到图门乌力吉的小儿子,已经传了五代。据图门乌力吉介绍,马鞍制作里有木作、银饰、皮艺和铁艺,自己承担其中的木作和皮艺,银饰和铁器的配套物件由其他人制作后组合完成。马鞍的木料主要是桦木和榆木,取自乌拉托北边的阿山。马鞍的木作工艺包括做胚、雕刻、骨头和木头的镶嵌。雕刻的图案主要有“万”字不断头、祥云图案和蝴蝶、祥鸟等,有的图案寓意快马加鞭、展翅飞舞,有的寓示吉祥如意。图门乌力吉就马鞍子上的配饰介绍,过去都采用手工雕刻,现在主要用电脑雕刻了。皮匠活儿主要用在马鞍和马鞭上,用手工制作,图门乌力吉自己鞣皮子、割皮子,老伴儿做助手,编制马鞭和马鞍上的配饰。图门乌力吉回忆,马鞍子过去在王府是骑乘用的,供王爷家族享用,做工讲究,在牧区主要是放养牛马用,老辈子没有汽车,都是骑马,骑马就需要舒适的马鞍进行配套;自己开始做马鞍的时候都是周围的牧民来买,那时普通的马鞍卖100至200元左右;现在,马鞍不仅骑马用了,也用作摆设和礼品,制作工艺也比过去讲究,价格在2000到3000元左右,马鞍的市场范围也更广了,以前销售主要在内蒙阿拉善地区,现在作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常有外地游客专程定制,生意挺好。图门乌力吉做的陈设品马鞍曾在全国民族自治区比赛中得了第三名,“一个兴安盟就自己入围获奖了”,他为自己的家传的手艺被国家认可感到自豪。

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制作马鞍子的原材料

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制作的马鞍子

当地政府很重视牧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图门乌力吉作为国家级手工艺技能大师、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获得了不少荣誉。六十岁时他开始带徒弟,如今3个徒弟已经出徒四、五年了,小儿子学马鞍制作工艺几年了,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传承人,目前主要制作马鞍的胚体,也可以制做木工、皮工活儿,还没学习手工雕刻技艺。图门乌力吉认为,虽然电脑雕刻用的地方多了,但手工雕刻和骆驼骨镶嵌这些技艺还要传下去,希望儿子下步学好这门手艺儿。作为传承人,不仅把手艺传给家里的孩子们,还要主动向社会传承技艺,图门乌力吉表示,自己有培训学徒的义务,想在家里做一个工坊,培训马鞍制作技艺,向更多学员传授技艺,把手艺活儿传下去。

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制作的马鞍子

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制作的马鞍子

在访谈交流中,图门乌力吉回忆,结婚的时候夫妻俩都残疾,家里很贫穷,以放羊为生,后来靠放羊有了本钱开始拾起家传手艺从事马鞍制作,每年有数千元收入,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近十年来,国家有扶持政策,当地政府很支持,他和老伴有分工,每年有20万左右收入,靠家传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调研蒙古族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夫妇马鞍子制作

图门乌力吉曾经因残致贫,通过家传的工艺脱贫,从家庭加工到作坊制作,并带动乡亲,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是民族地区靠民间手艺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手工艺的传承需要坚守,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自己勤俭拼搏的意志,在图门乌力吉夫妇几十年的经历里,民族手工艺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给了他们支撑,生活充实乐观,不仅战胜了残疾和贫穷,也书写了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之歌。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和总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结出饱满丰硕的果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