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翦不同於白起的地方在於他不對抗秦王的威嚴,不犯這個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諱。第二年九月,秦國再次集結大軍,攻伐趙國,秦王因白起病重,派五大夫王陵領兵出征。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老虎仔談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公元前257年,大將白起被流放,剛到距離咸陽不過10裏的杜郵,再次迎來秦昭襄王的使者,使者帶來一把劍和秦王新的命令:自裁。
白起拿過寶劍,嘆息道:“我怎麼到這種地步的呢(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一代名將白起被秦王賜死,自此,戰神遺憾落幕。
白起之死,是因爲他功高震主,秦昭襄王王出於忌憚之心,不得不除掉他?我對此有不同解釋,“功高震主”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另一個標準的參考。究竟什麼標準,我們慢慢來說。
我們先回顧下白起同秦昭襄王之間是如何一步步積累矛盾的,第一次矛盾在長平之戰後。白起繼續攻略趙國,想趁此良機,一舉滅趙。
趙國派使者遊說范雎,范雎向昭襄王建議:秦兵睏乏,不如罷兵,同意趙韓的割地議和。秦王同意了。
白起在前線領兵,他有着敵我具體情況最直觀的認識,認爲:秦軍能戰,趙軍必敗。秦王處於後方,負責糧草、兵員的補充,他認爲:秦軍確實有點支撐不住。
白起和秦王沒有對和錯,只是不同位置做出的不同判斷,當然范雎也許有自己的小心思。當然,白起得聽秦王的,於是秦趙戰爭結束。
第二年九月,秦國再次集結大軍,攻伐趙國,秦王因白起病重,派五大夫王陵領兵出征。結果王陵損失五校士兵,大敗而歸。
恰好這時白起病癒,昭襄王便希望白起扛起滅趙大旗,領兵伐趙。白起給秦王分析起秦趙間局勢:“秦軍剛敗,損失慘重。邯鄲內有堅城固守,外有諸侯援軍,現在不是伐趙的時機。”
無論是秦王親自勸說,還是范雎勸解,白起就倆字:不去,最後乾脆裝起病來。秦王無法,用王齕替代王陵,兵圍邯鄲。
此戰的結局也正如白起所說,趙國依據邯鄲城,秦軍久攻不下,而楚魏援兵到達趙國,與趙軍裏應外合下,大敗秦軍。
若事情只是到此結束,秦王也許怨恨白起不聽自己的話出兵,但不會懲處白起,可白起偏偏不會做人,冷言嘲諷秦王:讓你不聽我的話,看看現在什麼下場!
聽到白起的話,昭襄王大怒,強令白起出徵,白起呢繼續耍小性子不肯帶兵,甚至說自己病重。君王的威嚴是不容侵犯的,沒了威嚴如何管得住屬下?白起便是在挑釁君王威嚴。
秦王將白起一貶再貶,直到成普通士卒。秦王不願看到白起,令他離開咸陽。范雎同其他大臣告訴秦王:白起被貶,還是不服,仍亂說話呢。這纔有了開頭的賜死。
關於白起之死,我們總願意分析這個,分析那個,其實只有一個原因:不聽話。封建社會的臣子只有一個作用——服務君王,白起身爲臣子便需要聽秦王的話。
我們同情白起,是身份認同。因爲絕大多數人處於“狡兔”、“走狗”的地位,看着白起之死,難免想到自身處境,與其說同情白起,不如說是哀憐自己。
類似情境下,王翦的處理手段比白起高明多了。嬴政同王翦商議如何滅楚,王翦認爲至少要用六十萬大軍纔行。
一旁的李信一臉不屑,作爲秦軍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有驕傲的資本。李信對嬴政說:“給我20萬大軍就夠了。”嬴政決定相信李信。
王翦被後輩駁了面子,心中並不生氣,甚至有點小竊喜:自己立功足夠了,多立大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王翦也趁機稱病回家養老。
李信伐楚果然大敗,嬴政惱火之餘,立即驅車到王翦家中,親自請王翦伐楚。王翦像白起那樣拿捏身份,只是客氣提出仍需要60萬大軍。這一次嬴政同意了。
王翦臨行前,不斷向嬴政求取財物良田,次數之多,連王翦的部下都有點看不過去。索求財物,是王翦自污的手段。但我們不能忽略一點:嬴政爲何相信王翦。
我們也可以換種角度解讀王翦:他用“自污”的手段來麻痹嬴政。我們有後世視角,知道王翦沒有其他想法,但嬴政可沒有上帝視角的,爲何不認爲王翦是在裝忠心?
王翦不同於白起的地方在於他不對抗秦王的威嚴,不犯這個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諱。嬴政讓王翦帶兵,立馬整裝出發,嬴政令王翦養老,王翦二話不說回老家抱孫子。
郭子儀數次挽救大唐王朝,功勞不下於王翦對於秦朝,倆人做法也很相似。無論哪個皇帝,只要下命令收繳郭子儀兵權,他立即乖乖上交。當唐朝再次陷於危機,需要郭子儀出馬,郭子儀無論歲數多大,也是立即出征。
王翦、郭子儀如同君王的孺子牛,任勞任怨,這樣的臣子,哪怕再功高震主,君王也是要用的。功高震主從不是君王忌諱的原因,而是臣子功高震主後,越來越不聽話。
有人會認爲王翦、郭子儀活得太憋屈、窩囊,但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規矩,這是獲得權力的代價。哪怕現代職場,我們也是受到各種規則約束,不是想幹嘛就幹嘛的。
若想在職場取得成功,要學學王翦、郭子儀,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一定不要觸犯上級的威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