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苏州人。香港电影中的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就是以他为原型。他除了荧幕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后七次参加会试都失败的坎坷科举之路,也被大家所熟悉。 祝允明虽然科举考试不行,但诗文书画传遍仕林民间。
祝允明的临古水平也是非常高明,《临魏晋唐宋诸家帖册》里的临摹作品惟妙惟肖,令人叹服。这件《兰亭序》临作,更像褚遂良本一路的意临,虽然精准度上与现代很多临摹大家想比,显得逊色很多(也可能是因为他临摹的可能是拓本这个原因),但是胜在用笔婉转灵活,出锋明净果断。
此墨迹后,除了有文征明的补图,后面还有两位书家题跋。文征明认为此作是“全法《争坐位帖》而参以《圣教序》”。王澍认为“其为此书时,胸中眼中不欲复存右军一笔,故能脱尽骨肉,自见清净法身也。此乃真为右军血嗣,视世之规规模仿但袭形貌者,何介千里”(这个王澍题跋有给自己遗貌取神理论摇旗呐喊的嫌疑)。读者自辨。
《兰亭序》最初的主旨是一项为百姓消灾祈福的“修禊”,王羲之将这种祈福的仪式与文人雅会相融合,现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高蹈无尘,清雅至极。
在此文中,王羲之先感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后认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们在看到到宽广宇宙与生命短暂有限后,坦然面对生死,超凡脱俗。这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就是魏晋文人风流萧散,不拘礼节,追求理想的精神来源。这种大概也就是“魏晋风度”的来源。
虽只是一件书法作品,经过一千多年传扬,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观印山房虽不至于汲汲于富贵,但也自认没有这种超脱的精神。有时候会去想,脱离这种文人自身的魏晋风度,而只是在书法技巧上一再强调魏晋风流,是不是有点像缘木求鱼。
在这浮华现世里,还有多少人有这份风流,想做个如此的文人!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