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因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蘇州人。香港電影中的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就是以他爲原型。他除了熒幕形象深入人心,還有就是後七次參加會試都失敗的坎坷科舉之路,也被大家所熟悉。 祝允明雖然科舉考試不行,但詩文書畫傳遍仕林民間。
祝允明的臨古水平也是非常高明,《臨魏晉唐宋諸家帖冊》裏的臨摹作品惟妙惟肖,令人歎服。這件《蘭亭序》臨作,更像褚遂良本一路的意臨,雖然精準度上與現代很多臨摹大家想比,顯得遜色很多(也可能是因爲他臨摹的可能是拓本這個原因),但是勝在用筆婉轉靈活,出鋒明淨果斷。
此墨跡後,除了有文徵明的補圖,後面還有兩位書家題跋。文徵明認爲此作是“全法《爭坐位帖》而參以《聖教序》”。王澍認爲“其爲此書時,胸中眼中不欲復存右軍一筆,故能脫盡骨肉,自見清淨法身也。此乃真爲右軍血嗣,視世之規規模仿但襲形貌者,何介千里”(這個王澍題跋有給自己遺貌取神理論搖旗吶喊的嫌疑)。讀者自辨。
《蘭亭序》最初的主旨是一項爲百姓消災祈福的“修禊”,王羲之將這種祈福的儀式與文人雅會相融合,現場“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可謂高蹈無塵,清雅至極。
在此文中,王羲之先感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後認清“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他們在看到到寬廣宇宙與生命短暫有限後,坦然面對生死,超凡脫俗。這種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也就是魏晉文人風流蕭散,不拘禮節,追求理想的精神來源。這種大概也就是“魏晉風度”的來源。
雖只是一件書法作品,經過一千多年傳揚,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觀印山房雖不至於汲汲於富貴,但也自認沒有這種超脫的精神。有時候會去想,脫離這種文人自身的魏晉風度,而只是在書法技巧上一再強調魏晉風流,是不是有點像緣木求魚。
在這浮華現世裏,還有多少人有這份風流,想做個如此的文人!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