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實習生 崔學風 通訊員 安琪

11月11日0時,杞縣電商產業園內燈火通明。經過緊張的備戰,從當日0時開始,杞縣各中小電商的客服面對潮水般湧來的訂單,便開始忙碌起來。

上午10時許,記者走進河南牧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只見12位客服人員坐在電腦前指尖如飛地敲擊着鍵盤,12臺電腦發出“滴滴”的信息提示音如同跳動的音符,此起彼伏。爲了讓這些忙碌的電商安心工作,中午時分,杞縣電商服務中心爲他們準備了暖心的盒飯,全力做好後勤服務。

杞縣電商辦主任王海濤向說:“雙11”期間,杞縣大蒜銷售量將達到10萬單,50萬斤大蒜將通過“電商快車”發往全國各地。今年以來,杞縣已通過電商銷售大蒜2120萬斤。”

記者來到物流分揀中心,這裏人潮湧動、熱鬧非凡,工人們將採收的大蒜進行統一稱重、裝箱、登記,按區域進行分類,裝車發往全國各地。“從昨天晚上12點開始,所有工人們加班加點,一夜無眠,通過‘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平臺,我們的銷售量在3萬件左右,銷售額達到了40萬元,比平時增長了7到8倍,預計今天能夠做到5萬件左右。”運營負責人任少傑介紹說。由於“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平臺流量大、銷售旺,大蒜“上網”不僅爲貧困戶解決了銷路問題,稱重、分裝、打包、上車等系列化服務,也爲他們創造了增收的新機會。

“現在我做大蒜裝箱工作,一天大概能裝200到300箱。裝一箱5毛錢,一天大概能掙120元。”從昨天晚上9點多加班結束,今天早上4點30分就來到園區開始分揀打包,工人老張也在這個網購“狂歡期”多掙了加班的辛苦錢。

電商產業園讓杞縣大蒜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電商平臺在助力農產品上行,幫助貧困戶脫貧上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幫助鄉民們把農作物“搬”上網,藉助新型社交電商平臺的高流量、高轉化助賣大蒜。

目前,杞縣83個貧困村均已設立村級電商服務站,搭建了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網絡,形成“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農產品網店帶貧模式。“精準扶貧是我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我們在做好扶貧工作的同時,還要讓老百姓手中的農產品不僅能賣出去,更要賣個好價錢。百姓普遍富了,我們發展電商的初衷也就達到了。”王海濤說。

資料圖片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裴申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