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宣宗道光皇帝,在歷史上以“儉德”著聞。據野史所記,這位皇帝在位三十年之中“衣非三浣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堂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至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雖漢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貴爲皇帝,而能以節儉爲天下倡,對於社會風氣及實際政治理應都有良好的影響。然而事實似不盡然。
道光在位之時,清朝的國勢已衰象畢現,內憂外患亦更迭而來,傳到他兒子咸豐繼位以後,清朝幾乎亡國。假如道光果真是憂國憂時而儉德足稱的皇帝,理應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然則究竟是他的統治能力有問題?還是他實在缺乏知人知事之明,完全只是一個庸黯糊塗的“不了漢”?其中道理,實在令人費解。幸虧清朝人所留下的著作中,還有一些遺聞佚事,可以透露若干消息。
趙烈文所撰的《能靜居日記》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三十日之記事中,錄有張寅所告訴他的一些掌故。其中說到,道光初年曾任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的英和,其所以在後來會被革職下獄,完全是因爲英和守正不阿,得罪了當時最得道光寵愛的全貴妃(咸豐生母)之故。
《樂清秋賦》軸 明楊慎撰文 清英和手書
張寅當時是戶部司官,對其中因果十分了解,所以能將始末詳情完全告知趙烈文。《能靜居日記》所記的日記原文如下:
宣廟(道光)初,英(和)以大學士兼內務府。時全妃有盛寵,內旨令造繡花褻衣。僚屬白“行文織造”,英改用函信,曰:“此事胡可見之公牘?”繼又立索旗鞋合用馬鐙。英以“向無此器”沮其事。(全)妃故已怒之矣。一日者,宣廟召見,語政務畢,命查各庫,覓碧砑可制手釧者。既出,遍查所有,皆無此大料;獨一蟠桃,徑五六寸,爲高廟(乾隆)八十萬壽廣督某所進,價且不貲。既復奏,上命改造。英曰:“此先帝瑞器,不可爲玩褻之物。且破大作小,可惜。”上默然不應,事遂寢。而妃聞大怒,上亦浸疏之矣。宗室禧恩、敬徵、耆英者三人,爲死黨,欲去英而奪其內務府大臣之缺,且迎合上意,遂摭其過以奏,奉旨降(英和)理藩院尚書,差使盡撤。攻之者不已,又革職下刑部監。
英和,字煦齋,滿洲正白旗人。出身翰林,長於文學,尤其通達政體,有守有爲,乃是道光宰輔中難得的才德兼優之人,然而卻因不能承順道光意旨,不同意將有寶石“碧鴉”的蟠桃鋸開給貴妃製作首飾,得罪了最爲皇帝寵愛的貴妃,而落得一個革職下獄的結果,實在不幸之至。
“儉德”的道光皇帝竟然做出這種糊塗事,將藝術品鋸開取出名貴寶石給寵妃製作首飾,還爲這種事情罷免一個好官。從這個真實的細節上能夠看到道光帝的真面孔了。
內容整編自:蘇同炳《清宣宗儉德有虧》《紫禁城》2010年1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文章